黃麴黴病

農作物易染病,是引起貯糧霉變發熱的主要貯糧病害,人畜食用感染的病菌後嚴重時可對健康和生命造成影響。

症 狀

玉米、花生、馬鈴薯等易染病。玉米染病在胚部生粗地毯狀或絮狀菌落,初為黃(圖左)色,後變為黃綠色,最後變成棕綠色。是引起貯糧霉變發熱的主要貯糧病害。有些菌株可產生黃麴黴毒素,此產勿不僅對糧食作物生產、貯藏和加工造成巨大經濟影響,並且危及人和畜禽的健康和生命。

病 原

Aspergillus flavus Link稱黃麴黴,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頭版松放射狀,分生孢子梗直立粗糙。頂囊近球形至燒瓶狀。單層小梗或雙層小便,同時生在一個頂囊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35一5um。生長適溫30℃,相對濕度85%。黃麴黴菌能產生黃麴黴毒素,是一種螢光化合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玉米在貯藏過程中,黃麴黴及其毒素的產生受濕度、溫度、籽粒狀況、空氣成分、微生物區系等多種因素影響。一般相對濕度高於85%該苗生長快,毒素增加,籽粒含水量低於16%不生長,17%時生長緩慢,18%-19%生長迅速。剛收穫玉米含水量20%一28%時,氣溫20—30℃嚴重發生,且在48小時內即可產生毒素。

防治方法

(1)降低籽粒含水量及環境的濕度和溫度,入庫前把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13%。(2)用氨、二氧化硫、丙酸通過低溫乾燥系統可有效控制貯藏黴菌。(3)用0.1%-0.5%的尿素與籽粒混合,在相對濕度95%的條件下也能安全貯藏6—8周。(4)田間控制從灌溉、平衡施肥、適當密植、滅蟲除草、輪作等措施做起,控制該菌發生,做到根據田間發病情況分片收穫,汰除發病果穗。如果果穗發病率達10%時,應在含水量降至26%-28%時提前收穫,進行人工乾燥,防止病害加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