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須

黃連須

黃連須為雙子葉植物藥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峨嵋野地連或雲南黃連的根須。 有瀉火,燥濕,解毒,殺蟲的功效。

基本信息

【藥 名】:黃連

【拼 音】:HUANGLIAN

【英文名】:Golden Thread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峨嵋野地連或雲南黃連的根莖。

【功 效】:瀉火,燥濕,解毒,殺蟲。

【主 治】: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核,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湯火燙傷。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浸汁點眼。

【用藥忌宜】:
凡陰虛煩熱,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泄瀉慎服。朱震亨:“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本草經疏》:“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後泄瀉;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陰德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法鹹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藥物配伍】:
①《本草經集注》 :“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自鮮皮。畏款冬。勝烏頭。”②《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③《蜀本草》:“畏牛膝。”

【別 名】:
王連、支連。 ①味連 又名:川連(《本草蒙筌》)、雞爪連、雞爪黃連、光連。② 雅連(《本草從新》)又名: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 ③野黃連又名:鳳尾連。

【處方名】:
黃連、川連、姜連、川黃連、薑黃連、姜川連、姜制黃連、萸連、萸黃連、炒黃連、吳萸黃連、酒連、酒黃連、酒飲連、豬膽汁炒黃連、鹽炒黃連、黃連炭、薑汁炒川連、尾連等

【商品名】:
味連:又川連、川黃連、尾連、西連、雞爪連、雞爪黃連、鷹爪連、鷹爪黃連、光連。為植物黃連的乾燥根莖,多分枝,常3~6枝成束,形如雞爪或鷹爪,故有雞爪黃連和鷹爪黃連之稱。主產於四川、湖北、陝西等地。

雅連:又名川雅連、雅川連、洪雅連、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為植物三角葉黃連的根莖。主產於四川省峨嵋、洪雅地區。

雲連:又名雲南黃連、雲黃連、原雲連。為植物雲南黃連的乾燥根莖。主產於雲南。

野連:又名野黃連、岩黃連、鳳尾連。為植物峨嵋野連的乾燥根莖。主產於四川。均為野生,品質最優。

家連:雅連的一種。為在峨嵋山人工栽培者。

南岸連:味蓮的一種。為產於四川涪陵及湖北來鳳、恩施等地者。產量大,但質較次。

北岸連:味連的一種。為產於四川萬縣、巫山及湖北房縣、巴東、秭歸等地者。產量小,但品質優。

古勇連:簡稱古連。雲連的一種。為產於雲南古勇山者。

上川連:又名真川連、小川連、細川連。為川連中質優者。

田雞頭:為產於碧江等地的條短多枝岔的一種黃連。品質較次。

以上商品雲連以條細節多、鬚根少、色黃綠者為佳。其餘均以肥壯、連珠形、質堅體重、斷面紅黃色者為佳。

土黃連:又名土川連,為植物短萼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 var. 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的乾燥根。產於廣西、廣東、安徽、福建等地。非屬正品。

黃連須:黃連的根須。

剪口連:黃連葉柄基部。

千子連:黃連葉的全部葉柄。

【動植物資源分布】:
黃連分布四川、貴州、湖北、陝西等地。三角葉黃連栽培於四川。峨嵋野連分布四川。雲南黃連分布雲南、西藏昌都地區,雲南有栽培。味連主產四川、湖北、陝西(平利)亦產。雅連主產四川。野黃連主產四川。雲連主產雲南。黃連商品,因原植物與產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幾種:
①味連 主產四川、湖北、陝西(平利)亦產。
②雅連(《本草從新》) 主產四川(峨嵋、洪雅)。
③野黃連 主產四川(峨嵋、洪雅、峨邊)。
④雲連(《本草從新》) 主產雲南(德欽、維西、騰衝、碧江)。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以立冬後(11月)採收為宜。掘出後除去莖葉、鬚根及泥土,曬乾或烘乾,撞去粗皮。

【拉丁名】:
藥材Rhizoma Coptidis原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 COPTIS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峨嵋野連COPTISOMEIENSIS(CHEN)C.Y.CHENG 雲南黃連COPTIS TEETOIDES C.Y.CHENG

【炮製方法】:
黃連:揀去雜質,洗淨泥秒,潤透,切片,陰乾。
炒黃連:將黃連片以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
薑黃連:用鮮生薑打汁,加適量之開水,均勻地噴入黃連片內,待吸收後,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每黃連片100斤用生薑12廳8兩)
萸黃連:先取吳茱萸加清水適量煎透,去渣,再將黃連片拌入湯內,至湯液吸盡,文火微炒,待略乾,取出晾乾。(每黃連片100斤用吳茱萸6斤4兩)
酒黃連:取黃連片用黃酒拌勻,稍悶,炒至表面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每黃連片 100斤用黃酒 12斤8兩) 《雷公炮炙論》:“凡使黃連,以布拭上肉毛,然後用漿水浸二伏時,漉出,於柳木火中焙乾用。”

【考 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別錄》:“黃連,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
②陶弘景:“黃連,今西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勝。臨海諸縣者不佳。用之當布裹?去毛,令如連珠。俗方多療下痢及渴。”
③《唐本草》:“黃連,蜀道者粗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今澧州者更勝。” ④《四聲本草》:“黃連,今出宣州絕佳,東陽亦有,歙州、處州者次。”
⑤《蜀本草》:“《圖經》云:黃連苗似茶,花黃,叢生,一莖生三葉,高尺許,冬不雕。江左者節高勞連珠,蜀郡者節下不連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⑥《本草圖經》:“黃連,今江、湖、荊、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為勝,施、黔者次之。生江左者根勞連珠,其苗經冬不雕,葉如小雉尾草,正月開花作細穗,淡白微黃色。六、七月根緊始堪采。”
⑦《綱目》:“黃連,漢末《李當之本草》,惟取蜀郡黃肥而堅者為善,唐時以澧州為勝,今雖吳、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為良,藥物之興廢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殊,如鷹雞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所宜。”
⑧《本草從新》:“黃連,種數甚多:雅州連,細長彎曲,微黃無毛,有硬刺;馬湖連,色黑細毛,繡花針頭硬刺,形如雞爪;此二種最佳。雲南連,體松,欽毛,無硬刺;古勇連(產雲南古勇山),體重無毛,無硬刺;此二種次之。水連頭(又名魯連,產川中),體松有毛,無硬刺,又次之。新山連(產廣西),光黃性重,斷則淡黃色;土連(產處州),色黑,團節(馬藥中用之);雞屎連,色黑細小,斷則淡綠色;以上三種,服之害人。雲景連(產雲南),色黑,斷則紅色,不入藥。川中種連,色黃,軟毛,無硬刺,味微苦而薄。服之無效。”
⑨《綱目拾遺》:“南連,一名王連,浙、溫、台、金華山中俱有之。仙姑連出台州仙居縣,粗如雞距,皆作連珠形,皮色青黃,光潔無毛,味大苦寒,折之有煙,色如赤金者佳,療火症,更捷於川產者,馬藥非此不可。”“天姥連出天台,皮色鼠褐,略有毛刺,味苦,入口久含有清甘氣。大瀉心火,性寒而帶散,故治目症尤效。”

鑑定

【生藥材鑑定】:
黃連商品,因原植物與產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幾種:
①味連 又名:川連(《本草蒙筌》),雞爪連、雞爪黃連、光連。為植物黃連的乾燥根莖,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彎曲,形如雞爪,長約3~7厘米,單枝直徑3~8毫米。外表黃褐色,栓皮剝落處呈紅棕色;分枝上有間斷橫紋,結節膨大,形如連殊,著生多數堅硬的細鬚根及鬚根痕,有的表面無橫紋而平滑如莖桿,習稱“過江枝”或“過橋桿”;上部多有褐色鱗片殘留,頂端有未去淨的殘莖或葉柄。質堅實而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黃色,射線有裂隙,中央髓部紅黃色,偶有空心。無臭,味極苦,嚼之唾液可染為紅黃色。以條肥壯、連珠形、質堅實、斷面紅黃色、無殘莖及鬚根者為佳。均屬栽培品,主產四川、湖北。陝西(平利)亦產。
②雅連(《本草從新》) 又名:峨嵋連、嘉定連、刺蓋連。為植物三角葉黃連的乾燥根莖。多為單枝,少有分枝,略呈圓柱形,微彎曲呈蠶狀,長約4~8厘米,直徑約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黃棕色,間斷橫紋多,結節明顯,有多數鬚根殘痕、葉柄殘基及鱗片,“過江枝”較味連為少。質堅實,斷面不齊,皮部暗棕色,本部深黃色,射線明顯,髓部時有空心。無臭,味極苦。以條肥妝、連珠形、質堅實、斷面黃色、無殘莖及鬚根者為佳。均屬栽培品,主產四川(峨嵋、洪雅)。
③野黃連 又名:鳳尾連。為植物峨嵋野連的乾燥根莖。外形與雅連相近,惟頂端多留有長6~10厘米的葉柄,作為野生的標記;根莖多單枝或有2分枝,略彎曲,長約5~6厘米,直徑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結節緊密成連珠狀,無“過江枝”;殘留的鱗片較多,鬚根較硬。斷面木部鮮黃色。均屬野生。主產四川(峨嵋、洪雅、峨邊),產量極小,但一般認為品質最優。
④雲連(《本草從新》) 主要為植物雲南黃連的乾燥根莖。較細小,多彎曲,拘攣,多為單枝,形如蠍尾。長約1.5~8厘米,直徑約2~4毫米。外皮黃綠色或灰黃色。其餘特徵與以上品種大致相同。栽焙或野生。主產雲南(德欽、維西、騰衝、碧江)。此外,植物短萼黃連的根,商品多稱為“土黃連”或“土川連”,各地有少量生產;植物五裂黃連的根,在雲南亦作“雲連”使用。黃連加工過程的剩餘部分——黃連須(鬚根)、剪口連(葉柄基部)、千子連(全部葉柄)、黃連葉(葉片)、黃連渣(撞籠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數地區亦代黃連使用。
顯微鑑定:(1)味連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較寬;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維管束環列,束間形成層不明顯。韌皮部外側有纖維束,為10-20 個纖維集成,或伴有少數石細胞。木質部有導管、管胞、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導管稍大。射線寬窄不一。髓部無石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粉末:棕黃色。①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類方形、類長方形、類多角形、紡錘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5-64μm,壁厚,孔溝較粗。②纖維鮮黃色,紡錘形或長梭形,長136-185μm,直徑27-37μm,壁厚,孔溝較粗。③木纖維較細長,直徑10-13μm,壁木化,紋孔稀疏;有的交叉成人字形。④鱗葉表皮細胞綠黃色或黃棕色,長方形、長多角形或形狀不一,壁微波狀彎曲,或呈連珠狀增厚。此外,有導管、管胞、木栓細胞、木薄壁細胞、細小澱粉粒及少數草酸鈣方晶。
(2)雅連 根莖橫切面:皮層中石細胞較多,成群;纖維伴有石細胞;木質部內側及髓部有石細胞群。粉末鮮黃色。①石細胞類圓形、長方形、類方形、類三角形或類橢圓形,直徑23-102μm,長35-252μm,壁厚7-26μm,層紋細密。②纖維長78-264μm,直徑9-31μm,壁厚3.5 -12μm。③木纖維細長,直徑9-44μm,壁厚3-9μm,圓紋孔、單斜孔或為具緣紋孔。
(3)雲連 根莖橫切面:皮層與髓部無石細胞。粉末鮮黃色。木纖維較細長,直徑9-26μm,壁厚3.5-6μm;韌型纖維微彎曲,單斜紋孔或相交十字形;纖維管胞,具緣紋孔疏密不一,紋孔口人字狀,十字狀或斜裂縫狀。
(4)野黃連 組織與雅連類似,髓射線亦有石細胞群。

【中藥化學成分】:
根莖主含小檗鹼(berberine)5%-8%,還含黃連鹼(coptisine)、甲基黃連鹼(worenine)、掌葉防己鹼(palmatis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表黃連鹼(epiberberine)、groenlandicine和5-羥基小壁鹼(berberastine)等;
由於它們有相似結構,常統稱黃連生物鹼。此外,尚含木蘭鹼(magnoflorine)及阿魏酸(ferulic acid)、綠原酸等。鬚根含小檗鹼可達5%,葉含小檗鹼1.4%-2.8%。此外,還含3-(3ˊ,4ˊ-二羥基苯基)-(2R)-乳酸、3-(3ˊ,4ˊ-二羥基苯基)-(2R)-乳酸 ˊ-O-葡萄糖甙、3ˊ,4ˊ-二羥基苯乙基醇-1-O-β-D-葡萄糖甙(3ˊ,4ˊ-dihydrox- yphecomhyl alcohol-l-O-β-D-glucopyranoside)、龍膽酸-5-O-β-D-葡萄糖甙(gentisic acid-5-O-β-D-glucopyra-noside)、4-O-阿魏醯-D-奎寧酸(4-O-feruloyl-D-quinic acid)、5-O-阿魏醯-D-奎寧酸等。

【中藥化學鑑定】:
(1)取本品粉或薄片,加95%乙醇1-2滴,再滴加稀鹽酸或30%硝酸1滴,加蓋玻片,放置5-10min鏡檢,可見黃色細針狀或集成簇狀的結晶析出,加熱結晶消失並現紅色。(小檗鹼反應)
(2)取本品粉末30mg,加水3ml,振搖數分鐘,取濾液2ml於小試管中,加濃硫酸1ml,再沿管壁小心滴注氯水1ml,兩液交界處現紅色環層(小檗鹼1:250000溶液仍出現上述反應)
(3)取本品細粉0.1g,加甲醇5ml振搖提取30min,取提取液1ml,加5%沒食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蒸乾,趁熱加硫酸數滴顯深綠色。(小檗鹼反應)
(4)薄層層析:以本品的甲醇提取液為供試液,另取掌葉防己鹼和小檗鹼的甲醇液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供試液,對照品液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展開10cm,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色斑,掌葉防己鹼、小檗鹼均顯黃綠色螢光。Rf值:己掌葉防己鹼≈0.42,小檗鹼約0.4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