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麵條

黃豆麵條

麵條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黃豆麵條是一種用黃豆的麵粉加水磨成麵團,之後或者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材料

普通麵粉200克,黃豆面100克,水150克,鹽2克

做法

1.麵粉、黃豆面、鹽混合均勻;

2.要慢慢加入水,(擀麵條的面一定要和得硬一些),用手和成光滑的麵團,蓋上保鮮膜,餳20分鐘;

3.面板上灑上少許麵粉以免沾板,將麵團放上再多揉一會,用擀麵杖將麵團擀成大圓片,厚度按自己的喜好掌握;

4.將擀好的大圓片來回摺疊起來(摺疊前再灑上少許麵粉,薄薄的一層即可,以免沾連),摺疊的不要太寬,否則不好切;

5.用刀切成均勻的條狀(粗細按自己的喜好而定);

6.切完用手把麵條抖開,抖掉多餘的麵粉後涼在蓋墊上即可。

食用指南

新鮮切面不宜存放時間過長,以免營養成分受損。

買來的切面有時鹼味很重,加鹼是為了去除發麵團的酸味,適當使用可為食品帶來極佳的色、香、味、形,以增進人們的食慾。因此,在麵條快煮好的時候,加入幾滴醋,可以使麵條鹼味全消,麵條的顏色也會由黃變白。

營養吃法

1.冬天適合吃牛肉麵

麵條可補氣虛、厚腸胃、強氣力;牛肉甘溫、安中益氣、養脾胃,有驅風寒之功,又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所以有滋陰補腎、強身壯體之功效,比較適合體弱、氣喘的人食用,能起到抗疲勞的作用。因此,冬天是吃牛肉麵最好的季節。

麵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漢的“煮餅”、魏晉的“湯餅”都是麵條最初的叫法。麵條既屬經濟飽肚的主食,還是可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據史錄記載,很多達官貴人均喜吃麵,並以麵食招待貴賓。

2.麵條中午吃更營養

麵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麵條煮熟後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此外,麵條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占50%的食品,麵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所以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麵條是不錯的選擇。而早上應該吃些蛋白含量較高的食品,晚上吃麵則不利於消化吸收。

3.筋道的麵條營養高

一般來講,口感筋道的麵條所含的蛋白質更多,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麵條可以涼吃也可以熱吃,但營養專家提醒,太熱的麵條對食道會有損傷,太涼則不利於消化吸收,所以,吃碗溫熱的麵條最有利於營養吸收。

4.“原湯化原食”有道理

傳統飲食中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人們在吃完面、水餃或元宵後,都要喝點原湯。從營養學觀點來看,這樣做是有道理的。煮澱粉類食物時,其表面的澱粉會散落到湯中,當加熱到100℃時,澱粉顆粒會分解成糊精,能幫助消化食物。而且麵湯中含有消化酶,在煮的過程中不會被破壞,也可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湯可以幫助減少積食。

其他信息

1. 新鮮麵條有切面、揪面和拉麵等。切面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一般市售的新鮮切面都是機制的,其味道和口感比掛麵要好,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吃手擀麵

2. 麵條的製作方法,因季節的更替不斷變化

3.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麵條、拉麵條、燴麵條,裡面放些乾菜、酸菜或新鮮青菜。有些地方的人愛吃清水麵條,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麵條湯內攪入麵糊,這種帶糊的麵條,人們俗稱為“糊湯麵條”

4. 夏季人們多吃撈麵條,麵條煮熟後撈出,放在涼水或陰陽水(開水摻涼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莧菜、荊芥和黃瓜絲,吃時清涼利口,防暑降溫

5. 春秋季人們多吃滷麵、炯面等。到了蒜苔和豆角收穫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喜歡用蒜苔和豆角做滷麵。因為這些菜是做滷麵的固定菜,所以蒜苔和豆角上市的時候,也是人們吃麵條最多的時候,平時三兩天裡最少要吃一頓滷麵。

6.市面上出現了彩面,顧名思義,營養彩面並非靠色素來添加顏色,而是利用蔬菜和水果加入麵條裡面,讓麵條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同時又能擁有普通麵條所不具備的營養。

主要功效

麵條的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麵條易於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

飲食文化

在中國,最初所有麵食統稱為餅,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麵條。 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 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麵; 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麵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麵、澆頭面等; 元朝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麵; 明朝有製作技術高超的拉麵,還有山西等地製作特殊的刀削麵; 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後,再加入菜餚燒燜而熟的伊府麵,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麵條製品。

《荊楚歲時記》說:“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惡,疾病和污穢也。伏天蒼蠅細菌多,飲食不潔,易患腸道疾病,而“湯餅”用開水沸煮,趁熱吃,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會大大減少疾病的發生。病人抵抗力差,當然要吃最潔淨的食品。這也就是為什麼千百年來,侍候病人的飯食,多用麵條。

今人考證,湯餅實際是一種面片湯,將和好的麵團托在手裡撕成面片,下鍋煮成。如果將“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帶廣為流傳的刀削麵。後來制面工藝改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樣粗細,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齊民要術》),這時面的樣子類似寬麵條。到晉時,又成細條狀。傅玄《七謨》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飛羽之薄衍,細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這幾乎可以和厲恩海的手藝相媲美了。

麵條的形狀最後定格為長條。到宋代,湯餅也改稱為麵條(唐時叫“不託”)。麵條的這種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繫起來。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麵。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麵?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為什麼麵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徵?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麵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最佳食品。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於面孔長短,而麵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麵由此而來。.

均衡飲食

因為麵食裡面主要含有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會導致我們人體內產生較多的脂肪,引起肥胖。另外一個呢,我們人體該需要的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它的來源就會減少,所以,其實是因為整個營養的不均衡導致我們出現的慢性病的高發。

看來,出於健康考慮,愛面的習慣也是時候改改了。《全省食物與營養發展實施計畫》中特別提到,要引導關中地區改變以麵食為主的生活方式,降低營養性疾病發病率。營養專家也建議,每天最好不要超過一碗。

每天麵食的量,就是每天半斤到八兩之間就可以了。菜建議每天可以吃到一斤左右,而這一斤左右的菜建議最好一半以上是綠色蔬菜,我們建議應該保證上一個雞蛋,一袋奶就行了。這個豆製品,包括我們的這個畜肉,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每天可以吃到一兩到二兩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