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虎港大橋

黃虎港大橋

黃虎港大橋位於湖南省石門縣,上部結構為空腹式等截面圓弧石拱,主孔跨徑60米,全長103米,橋高52米,橋面寬8米,為當時中國最大跨徑的石拱橋,突破了河北省趙縣趙州橋跨徑保持1300多年的歷史紀錄。黃虎港大橋的建成,是石拱橋建橋技術的大膽嘗試,為以後修建大跨徑石拱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黃虎港大橋建成後,1959年12月21日至27日,交通部在石門召開現場會。在打炮眼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感人的事跡,1959年7月4日清晨,爆破隊隊長、共青團員楊萬柱下到一口32米深的泡井裡,清理渣石準備裝炸藥,忽然一般硝煙撲來,他感到呼吸困難,立即呼救,接著便昏倒了,在這危急關頭,共產黨員、二號洞洞長覃事春,不顧自己的安危,毫不猶豫地拴上安全帶,直下井底,使盡全身力氣,迅速將楊萬柱扶上絞車,楊萬柱得救了,可是覃事春已開始昏迷無力,又掉下井底。

基本信息

簡介

大橋1958年建成通車,黃虎港大橋的建成,創造了我國歷史上石拱橋最大跨徑的新紀錄。大橋的設計者們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築石拱橋的豐富經驗,建成了我國當時跨徑最大,橋孔最高的石拱橋,使我國橋樑建築技術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黃虎港大橋建成後,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現代石拱橋的研究熱情。之後,各地建起了數百座百米以上的石拱橋,其中著名的有四川省富順沱江橋、重慶市九溪溝橋、湖南烏巢河搭橋,跨徑分別達到110米、116米和120米。

建設歷程

黃虎港大橋位於省道303線的石門縣黃虎港,中心樁號105+429。1958年7月開工,1959年12月20日竣工。

黃虎港大橋黃虎港大橋

該橋為石清公路修建時的重點工程,橋位處於深溪狹谷之中,跨越渫水支流黃虎港。兩岸懸崖峭壁,山勢自然坡度達80多度,高聳200餘米,自古交通不便。清光緒二年(1876),東岸山麓石碑文載:“黃虎港南北要衝地也,峭壁千仞,羊腸一線,結曲崎嶇,摧車折輪,較險於太行之坂,年來加塌圯,殊難置足,爰集同人,鳩資補助,稍能容步,或可免折骨蹶足之苦,至若修治寬坦,為千百年計,是指望後之君子耳”。直至1956年3月7日,才建人行鐵架木面橋,長60米,耗資1.5萬元。

1958年,湖南省交通廳測量隊勘測石清公路時,曾另選線路避開黃虎港這一難關。經反覆論證,仍決定選用現路線,建橋跨越黃虎港。線路確定之後,為選擇經濟合理的橋型方案,曾按建橋高度並結合引道工程分高、中、低橋位3個方案進行比較,最後

決定採用中橋位方案(距河底高60米)。橋型根據就地地取材原則,確定為石拱橋。最初採用勁孔淨跨16米方案,1958年7月開工。開工後,鑒於3孔方案須修建2個40米高的橋墩。經反覆比較,乃改變設計,主拱為淨跨60米,拱矢度1/3,設計荷載為汽—13級,掛—60級,橋面淨寬8米,高51.2米,採用等截面圓弧空腹拱,拱圈按80號水泥砂漿砌500號粗料石。拱厚2.3米(後經試壓,石料強度超過700號,但因拱石已經備齊,未再減薄)。該橋採用滿布式拱架施工,從河底至拱架頂高47.9米。

該橋由湖南省交通廳測量隊設計,交通部公路設計院派員指導,石清公路修建指揮部成立的大橋指揮所(湖南省交通廳派員參加)施工,造價61.6773萬元(包括4.8公里的接線造價在內),用工26.0763萬工日,水泥269噸,木材2300立方米,鋼材(鐵件)32.5噸。

黃虎港大橋建成後,1959年12月21日至27日,交通部在石門召開現場會。會議指出:“大橋的建成,創造了我國歷史上石拱橋最大跨徑的新紀錄。大橋的設計者們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築石拱橋的豐富經驗,建成了我國目前跨徑最大,橋孔最高的石拱橋,使我國橋樑建築技術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大橋修建工程異常艱難,橋兩端石壁懸岩,接線長4.8公里,每公里要開鑿6萬多立方米的堅石。沒有路,數以千計的民工們用百多米的繩栓著腰,懸吊在峭壁上拿釺掄捶,因為腳不踏實每打一捶都要被甩開岩壁幾米遠。經過一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懸腰劈開一條小路和施工場地。在打炮眼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感人的事跡,1959年7月4日清晨,爆破隊隊長、共青團員楊萬柱下到一口32米深的泡井裡,清理渣石準備裝炸藥,忽然一般硝煙撲來,他感到呼吸困難,立即呼救,接著便昏倒了,在這危急關頭,共產黨員、二號洞洞長覃事春,不顧自己的安危,毫不猶豫地拴上安全帶,直下井底,使盡全身力氣,迅速將楊萬柱扶上絞車,楊萬柱得救了,可是覃事春已開始昏迷無力,又掉下井底。這時,共產黨員王繼美挺身下到井底。將覃事春和自己拴在一起。吊出洞口時,王繼美開始昏迷,覃事春已停止呼吸。人們為覃事春舍已救人的的事跡深受感動,齊頌覃事春精神將與黃虎港大橋永存。

黃虎港大橋紀念碑碑文

黃虎港大橋黃虎港大橋

黃虎港是修建石清公路工程中最為艱巨的一段,全長四點八公里,

因山巒險峻,素稱天險,路基最大,切深四十三米,共有石方二十四萬三千六百三十一立方米,護牆四十八處七千三百立方米,黃虎港單跨六十米,大石拱橋跨躍深澗狹谷,工程異常艱巨,橋高五十一點二米,全長一百另三米,橋型為空腹式等截面,圓弧拱。拱圈厚二點三米,全橋需用石料七千八百七十立方米。木料二千三百立方米。水泥二百六十九噸。全部工程實用勞力五十九萬三千四百四十九個工日。 這個偉大工程是在中央和省地委的重視和指導下,石門縣委和石清公路修建工程指揮部的具體領導下,成立黃虎港橋工指揮所,負責施工,省交通廳派來一定數量的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在工地黨委統一領導下參與工作。工程需用勞力有石門縣民工一千二百六十人、公路專業工人八百四十人。當初大橋石工不足,從民工中培訓了初級石工三百五十人。艱險的路基石方工程全部由民工擔任。施工初期都需要吊索攀梯,才能操作。經歷一年的煅煉,學會了巧幹,採用了大型峒室爆破方法並創造了爆破二萬四千方的紀錄。總共大炮二十七處,節約勞力三萬一千二日。

大橋需用物資共二萬七千噸,都要從兩岸二百米高的懸岩上運到工場。坡陡路窄,運輸困難,在工地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大搞民眾運動,採取了多樣運輸交叉作業的辦法。平地用土車、陡坡用滑船,空中用索道,水上用帆船,終於在二點七公里運距上運量達到日產百萬以上,滿足了工程需要,為大橋施工一躍再躍創造了有利條件。

器材供應工作,始終貫徹了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的原則。自行加工了石灰百噸、火藥六十五噸、木材二千三百立方米、木炭二百噸。保證了工程需要,節省資金六萬元。

黃虎港全部工程於一九五八年十月開工至五九年十二月竣工通車。歷時一年另三個月。全橋二千餘職工民工在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八屆八中全會的精神教育下,熱情奔放,幹勁沖天,克服了很多困難險阻。終於使大橋工程提前三十七天建成。工程結尾時,中央交通部召開了黃虎港大橋現場會議,並鑑定大橋工程質量良好。

施工時期正是我們國家處於大躍進時代。這一工程的建成的大躍進的產物。是黨領導下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輝煌成就。是總路線的勝利。是民眾運動的勝利。是全黨全民辦交通的勝利。

一九六零年元旦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