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倫[北京農業大學一級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黃瑞倫[北京農業大學一級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黃瑞倫[北京農業大學一級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瑞綸,字子榮,河北省任丘縣人。生於1903年2月22日,卒於1975年1月13日,享年72歲。農業化學家、農用藥劑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農藥科學的創始人,中國植物性殺蟲藥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一級教授。 他在中國最早注意農藥對環境的影響,並開創了農藥殘留問題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他倡導把農用藥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北京農業大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農藥專業。為國家培養了數百名高級農藥科技人才。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1903年3月20日 出生於河北省任邱縣。

1923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附屬中學。

1928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榮獲斐陶斐(Phitauphi)金鑰匙獎,並留校任教。

1928—1930年 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30—1933年 美國康奈爾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學習,專攻農業化學和有機化學,獲博士學位。1933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由於成績優異,被選為美國西格瑪賽榮譽學會會員,並被授予金鑰匙獎。

1936—1937年 浙江大學教授兼農藝學系主任。

1938—1944年 廣西農事試驗場技正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1944—1946年 廣西大學理工學院教授兼化學系主任。

1946—1949年 北京大學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1946年被聘為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

1949—1975年 北京農業大學一級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1949年後出任北京農業大學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教授(1956年被評定為一級教授)兼土壤農業化學系(初為農業化學系)主任。

他長期兼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1975年1月13日 在北京逝世。

生平概況

黃瑞綸,字子榮,1903年3月20日出生於河北省任丘縣。1923年夏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因成績優良,升入金陵大學預科和理學院化學系。他學習勤奮,善於思考,對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尤感興趣。1928年夏畢業時,因品學兼優,榮獲“斐陶斐”金鑰匙獎,並留化學系任助教。

1930年8月入美國康奈爾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攻讀農業化學和有機分析化學,對殺蟲、殺菌藥劑的研究最感興趣。當時使用有機汞殺菌劑已很普遍,但作物上殘留的微量汞很難準確測定,一直引起科學界的關注。黃瑞綸在導師的指導下,悉心研究,設計了一套分離蒸餾儀器和分析方法,完成的學位論文《作物中微量有機汞測定的研究》被評為高水平的學術著作,於1933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被選為Sigma-Xi榮譽學會會員,並授予金鑰匙獎。此後,他以畢生精力從事農用藥劑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1933年8月,日寇已侵占中國東北,年方30歲的黃瑞綸,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學成回國,受聘為浙江大學副教授;翌年,兼任該校農學院農業植物學系主任。1936年升任教授,兼農藝學系主任。他先後主講有機化學、農業化學、農業分析化學和農業化學專題討論等課程。當時,農業化學課程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土壤化學、植物營養化學、農產品化學、食物與營養化學、農用藥劑學等等,幾乎包括了農業科學領域中所有化學問題,要講好內容如此廣泛的課程是很不容易的。黃瑞綸憑藉深厚的功底,淵博的學識,加之他重視備課,精選教材內容,講課時旁徵博引,內容新穎豐富,深得學生愛戴。

1937年冬,日寇侵犯杭州。黃瑞綸應廣西農事試驗場之聘,舉家輾轉到柳州沙塘,就任該場技正兼農業化學系主任。他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條件下,團結同事,因陋就簡地創造了必要的工作條件。如興建了人力擔水的自來水塔及管道,人工研磨樣品處理室,以及用木炭爐加熱的定氮消煮室等。他自己動手吹制了不少玻璃儀器,逐步建成了大小4個規模、設備大致完備的農業化學和土壤微生物實驗室。當時大批著名科學家雲集川、桂,廣西農事試驗場也不斷補充發展,成為抗戰期間後方規模最大,成績卓著的農業科學研究和推廣機構。

1944年秋冬,日寇侵犯桂北。桂林、柳州相繼失守。黃瑞綸隨廣西農事試驗場歷盡艱難,遷到黔南山區的榕江,在行程中遇山洪暴發,損失慘重,已無法繼續進行科研工作。同年12月,他應聘任廣西大學理工學院教授,兼任化學系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後,黃瑞綸應北京大學農學院俞大紱院長之聘,於1946年任該校教授兼農業化學系主任。1949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農學院等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黃瑞綸受聘為一級教授,兼任土壤農業化學系副主任、主任等職。

1975年1月13日,因患食道癌,在北京逝世。

黃瑞綸長期任中國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 《植物保護學報》副主編,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殺蟲劑化學

1936年,黃瑞綸在浙江大學任教期間,於從事教學和系務工作之餘,同時進行了多項研究工作,特别致力於國產植物性殺蟲藥劑的研究。因為當時所用的無機殺蟲藥劑如砷、氟等化合物,殺蟲效力雖強,但有劇毒,對人畜危害較大,加之這些殺蟲劑需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對以觸殺為主的植物殺蟲藥劑如除蟲菊和菸草等,國內使用較廣,研究人員也較多,但對江浙一帶盛產的雷公藤.則研究極少。雷公藤根皮是當地菜農套用最廣的殺蟲劑。前人曾從根皮中分離得一種紅色色素“雷公藤紅”和一種多元醇“半乳糖醇”。經黃瑞綸深入研究,於1936年春指出,“半乳糖醇”毫無殺蟲力,“雷公藤紅”的殺蟲效力也極差。經過他反覆分離和試驗所得到的一種白色生物鹼,對玉米螟、菜青蟲、猿葉蟲等具有強烈的胃毒作用,而對高等植物和動物則是安全的。這種生物鹼是黃瑞綸首次發現的,並定名為“雷公藤鹼”,同時指出,這種鹼不是單一的化合物,有待進一步分離純化和測定其分子式。由此可見,他具有極為嚴謹的科學的治學態度。文章發表後,引起國內外有關學者的重視;國外學術界也認為雷公藤是一種很有套用價值的植物性殺蟲藥劑。直到50年代,經伯羅薩等用色層分析法分析證明,雷公藤鹼是5種類似的植物鹼的混合物。

1938年,應聘廣西農事試驗場。在沙塘的幾年間,黃瑞綸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他用中英文發表了20多篇科研論文,涉及土壤養分的研究、植物品質的研究以及有毒物的研究,尤以對植物性殺蟲劑毒魚藤和豆薯種子中殺蟲有效成分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毒魚藤是有毒魚作用的一類藤本植物的統稱。廣西農事試驗場栽培的有兩種,一為當地早已引種的厚果雞血藤,俗稱毒魚藤,另一為黃瑞綸於1939年秋從越南引進的毛魚藤。毒魚藤的根皮或種子中含有的殺蟲有效成分是魚藤酮和擬魚藤酮。魚藤酮原譯音為“老的農”,黃瑞綸鑒於南洋(今東南亞)一帶稱之為“rohton”,漢語為魚藤之意,此化合物具有酮基,故正譯為魚藤酮,擬魚藤酮中最主要的是“Deguelin”,因“Deguilia”是Derris屬新改的屬名,故譯為魚藤素。這些由黃瑞綸定正的譯名一直得到國內公認。前人曾謂厚果雞血藤根的毒素高於毛魚藤根,經黃瑞綸詳細研究,否定了此說。確認厚果雞血藤根所含殺蟲有效成分極低,種子中的有效成分雖較高,但遠不及毛魚藤種子,且結實很少,無栽培的經濟價值。毛魚藤引種於沙塘後,經他選育繁殖,至1944年夏已得6000多株,並逐年分析其殺蟲有效成分,證實藤根成分穩定,含乙醚浸出物約14%,魚藤酮6.5%、品質高於各國對藤根進出口規定的標準,是一種極有發展前途的殺蟲藥用植物。該工作在中國實屬首創,毛魚藤迄今仍在兩廣種植。

在這一時期,黃瑞綸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首次發現豆薯種子中所含的殺蟲有效成分是魚藤酮類化合物。豆薯是中國華南和西南一帶普遍栽培的食用塊根作物,其種子有殺蟲作用,但未見有化學研究方面的報導。黃瑞綸悉心研究采自湖南、福建、廣西、貴州各地的12種豆薯種子,確定其所含殺蟲成分為魚藤酮類化合物。豆薯種子含油脂高達30%左右,難以用普通的分離方法提??魚藤酮結晶,他利用脂肪類物質易溶於石油醚而魚藤酮的溶解度很小這一特點,先用石油醚浸提豆薯種子粉,除去大部分油脂,然後進行複雜的分離,終於成功地獲得了純魚藤酮的結晶。根據這一原理,他還反覆研究改進了測定豆薯種子中殺蟲有效成分含量的簡便比色法。他在探索豆薯種子成熟過程中殺蟲有效成分含量的動態時,發現種子在成熟前一個月時達到最高峰,這時也為其塊根脆嫩可食之際。這一發現具有實際經濟效益。

農藥專業

黃瑞綸考慮到中國農藥工業基礎薄弱,加工和套用技術無人研究,而新興的農藥廠、研究單位、高等院校亟需農藥專業人員,為國家培養農藥專門人材是他的最大心愿。北京農業大學成立後,報考農業化學系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為了明確對這些學生的培養方向,1952年經農業部和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藥專業。黃瑞綸親臨教學第一線,認真備課,並編寫《殺蟲藥劑學》 ,於1956年出版。這本書是中國農藥科學領域第一部較有影響的專著,不僅給農藥專業的教學提供了基本教材,而且對科研也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正如他在該書“序”中所寫:“我在解放以後就想寫一本關於殺蟲劑的書,但是始終不敢下筆,兩年以來,因為教學上的需要,中國殺蟲藥劑事業的迅速發展和朋友們對我的鼓勵,大大地增加了我的勇氣,整理了手邊的材料,寫成了這本書”。在這部專著中,他介紹了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尤其是1956年以前用於防治植物、家畜及衛生害蟲的藥劑和輔助劑,對其生產、加工過程、使用方法、理化性質以及毒理等都有詳盡的論述,並對中國農藥資源和開發成就作了扼要介紹。隨著中國農藥科學研究和農藥生產的不斷發展,他隨時閱覽和收集國內外有關資料,即使在處境極為困難的“文化大革命”後期也從未中斷。他不止一次地談到準備重寫一本新的《農用藥劑學》計畫,但終因患重病,未及實現,就與世長辭了。此外,1959年,他還與趙善歡、方中達合著《植物化學保護》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植物化學保護方面具有權威性的教材。

1956年,農藥專業曾被認為培養目標不明確而停辦,但黃瑞綸始終確信這個專業是需要的,多次為之奔走呼籲。1959年恢復農藥專業,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又中斷,直到1980年農藥專業恢復招生,不久成立了農藥研究室,1989年發展為農業套用化學研究所。

“滅蠶蠅”

1981年5月8日,《人民日報》公布了中國“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批國家發明獎獲獎項目及人員名單。防治柞蠶飾腹寄蠅的有效藥劑——“滅蠶蠅1號”和“滅蠶蠅3號”獲二等獎。這是對黃瑞綸組織領導有關同志團結協作,克服困難,為中國柞蠶事業的恢復和發展作出貢獻的表彰。

柞蠶是中國的特產,柞蠶絲綢又是中國重要傳統外貿物資。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遼寧省產量占全國60%以上。由於柞蠶寄生蠅為害,到60年代初損失65%左右,災情嚴重地區損失高達100%,並蔓延到整個東北。大批蠶農被迫停止放養,嚴重影響外貿出口。國外貿易公司紛紛來電來函,要求繼續供貨,國內絲紡廠也因原料不足,處於半停工狀態。當務這急是儘快研究出防治柞蠶寄生蠅的有效方法。1962年,黃瑞綸得知上述情況,立即組織陳萬義合成和篩選對雙翅目有高度選擇性並對蠶體有滲透作用的藥劑;派韓熹萊去遼寧進行現場試驗研究。1963年初,由農業部主持在北京飯店召開了防治柞蠶寄生蠅研究的協作會,黃瑞綸負責領導化學防治組。

柞蠶飾腹寄蠅,是寄蠅科飾腹寄蠅屬的新種,主要寄主雖為柞蠶,也是天幕毛蟲、舞毒蛾等害蟲的天敵。對這一新種寄蠅的防治,過去研究甚少,缺乏可供借鑑的資料和經驗,在防治策略上必須重新全面考慮。理想辦法是:既要殺除這一新種寄蠅寄生在柞蠶體內的幼蟲,消除其對柞蠶的危害,又不要損害它作為天敵昆蟲控制林業害蟲作用。在黃瑞綸領導的化學防治小組的努力下,反覆試驗,僅2年時間,就研製出有效藥劑滅蠶蠅1號,採用噴葉添食方法殺死寄蠅。1964—1966年北京農業大學師生在遼寧省蠶業研究所大力配合下,又研製成功滅蠶蠅3號。這一新藥劑有更強的滲透性和選擇毒力,巧妙利用養蠶過程中的“剪移”步驟,在柞蠶集中時期,以0.05%藥液浸蠶10秒鐘,藥效可穩定保持95%以上,而且不需噴霧器械,施藥方法簡便,省工省藥。試驗證明,滅蠶蠅3號對當代及子代的蠶蛹、繭、卵、絲質等均無不良影響,因而很快在蠶農中普遍推廣,被譽為“神藥”。由於解除了柞蠶飾腹寄蠅的危害,柞蠶生產迅速恢復並得到發展,到1966年蠶繭產量已達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直至今日滅蠶蠅3號仍然是柞蠶業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之一。利用選擇性殺蟲劑防治益蟲體內寄生的害蟲,在此以前國內外均無報導。此後,該方法在桑蠶上也得到了推廣。

黃瑞綸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在日寇侵華炮火紛飛的年代,堅持科學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更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在農藥化學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上,多次解決了農藥植保領域中的重大難題,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1975年1月13日,食道癌奪去了黃瑞綸的寶貴生命,但他未竟的事業今天已經發展壯大。他親手創建的農藥專業,現在發展成為農業套用化學系和研究所。1989年12月28日舉行了農業套用化學研究所成立大會,主席台上懸掛著“育人搖籃,科研基地”8個大字,參加會議的同志深深地緬懷黃瑞綸老師。正是他的崇高品德,奉獻精神,廣博學識,諄諄教導,激勵著學生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地耕耘著,繼續為發展中國的農藥事業貢獻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