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山

黃牛山

在湖北省宜昌縣西。南朝宋盛弘之 《荊州記》:“宜都西陵峽中有黃牛山 ,江湍紆廻,途經信宿猶望見之,行者語曰:朝發 黃牛,暮宿黃牛,三日三暮,黃牛如故。”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

基本信息

黃牛山詩詞

原文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紆迴,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回望如一矣。

譯文及解析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山下有石灘,名叫“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面的高崖間,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樣子,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輪廓較為分明;這個地方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這塊岩石已經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迴曲折,即使沿途經過,住上兩夜,還是能夠望見此物。所以在這裡行走的人有歌謠唱道:“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早上出發的時候看見黃牛(石頭),夜晚住宿時還是看到黃牛.三天三夜,還能看到它.形容岩石很高,江流湍急,迂迴曲折。

黃牛山的傳說

黃牛山黃牛山

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流溪河河畔的黃牛山又稱牛角山,宏偉壯麗,高聳雲端,樹木繁茂,百鳥爭鳴,它原來並不叫黃牛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裡一帶是平原,山頭不高,方圓十里,人煙稠集。村民男耕女織,倒也快樂,而且村里又有一頭神牛,它工作勤快,能懂人言。有一年,下了傾盆大雨,連日不斷,洶湧的洪水奔騰而下,淹沒了田地,村民只有到處逃荒,可是這百里之外沒有人煙,村民們都認為再也不會有活路了。雨下得越來越大,剛才只淹沒了屋頂的水不斷地泛濫到小山上。村民眼睜睜地看著洪水把房子淹沒,吞沒了許多人的生命,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他們只能默默地哭泣,希望天公能開眼,拯救普天下生靈。可是雨還是不停地下,浸到小山巔,淹到了村民的大腿,眼看成千上萬的村民就要被洪水淹沒,只聽見一聲“哞”的吼叫,震耳欲聾,響徹雲間,平時勤勞寡言的老黃牛,發瘋似地突起牛角把阻礙洪水排泄的高山一下子劈開了,由於用力過猛,牛角斷了,鮮血不斷地往下流,黃牛忍著痛,又奮起了另一隻角,把另一邊的大山也撞開了,洪水隨著空隙傾瀉而下,村民得救了,可黃牛卻永遠安息了,村民為了紀念它,把黃牛曾經撞開的兩座大山稱為“牛角山”,又稱“黃牛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