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農業化學家]

黃宗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農業化學家]
黃宗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農業化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宗道,土壤農業化學家,著名橡膠栽培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研究天然橡膠栽培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為天然橡膠樹在我國大面積北移種植成功作出卓越的貢獻,從而突破了西方權威學者認為北緯15度以北是不宜植膠“禁區”論斷;對合理開發利用華南熱帶地區自然資源、發展我國橡膠界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等方面,也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黃宗道,橡膠栽培專家。湖北孝感人。194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土壤農化系,是新中國土壤農化學科的奠基人黃瑞才教授的得意門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金陵大學、南京農學院講師,華南熱帶作物科學院副研究員、研究員、橡膠栽培系主任、院長,華南熱帶作物學院院長、研究員,中國熱帶作物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國際橡膠研究和發展委員會理事。1988年當選為海南省第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長期從事橡膠營養生理、施肥制度、割膠技術、熱作區劃的研究,為我國橡膠北移作出了貢獻。主編有《橡膠栽培學》、《天堂的種子——熱帶作物》(該書是國家重點圖書“院士科普書系”第二輯書目)、與何康主編的《熱帶北緣橡膠樹栽培》。黃宗道教授是目前我國熱帶農業研究領域的第一位院士。他是我國天然橡膠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經過多年研究,取得了我國在北緯1 8 度~2 4 度大面積植膠的成功。199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中國工程院選為院士。1995年12月離休。

人物生平

黃宗道於1921年2月3日出生於湖北省孝感縣。青年時代,由於受家庭的影響和學校里的“農業是立國之本”,“民以食為天”等古訓的教育,尤其是目睹當時腐敗的中國,農民食不飽腹,衣不蔽體,災荒之年,背井離鄉,家破人亡的悽慘情景,深感發展農業的重要,因此立志學農。1939年考入金陵大學農藝系土壤專業學習。1945年1月在金陵大學農學院土壤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52年高等院校調整後,在南京農學院任講師。1953年,黨中央號召大力發展天然橡膠,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經濟封鎖,鞏固國防和發展經濟,他毅然從南京調到廣州華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他和從全國各地調集而來的農林專家一道,開始從事一項重要而艱巨的特殊任務:研究巴西橡膠樹,大力發展新中國的天然橡膠事業。從此,黃宗道與橡膠樹結下了不解之緣。

技術成就

我國天然橡膠事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此前,有關天然橡膠的科學研究完全是一個空白。我國能植膠地區又處在熱帶北緣,同典型的熱帶地區相比,我國氣候條件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為了發展我國橡膠事業,需要根據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研究探索建立適合自己特點的技術措施。

黃宗道是我國最早從事天然橡膠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之一。他從事橡膠事業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參加“橡膠宜林地調查”。該項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李慶逵院士的指導和幫助。黃宗道和其他來自全國各地的我國第一代橡膠科技工作者一起,跑遍了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人跡稀少的荒山野嶺,頂烈日,冒風雨,跋涉在山高路險的熱帶叢林之中,為尋找橡膠宜林地辛勤地工作著。他們每天早出晚歸、白天肩背乾糧袋、水壺、標本箱、雨傘、筆記本,分頭出發去考察;晚上就在茅草屋或簡陋的土牆屋裡,點上小油燈繼續整理資料,總結白天的考察情況。夜深了,就睡在用竹子或樹枝架起的床上,還得時時刻刻地擔心山豬、蛇、蜈蚣等的侵擾,黃宗道就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條件與工作條件下,與其他橡膠科研人員一道出色地完成了華南地區橡膠宜林地的考察工作,為發展我國的天然橡膠事業邁出了第一步。

1958年,華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搬遷到海南島儋縣,同年,建立華南熱帶作物學院。1959年,研究所改為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與華南熱帶作物學院一起簡稱為熱作“兩院”,成為我國唯一從事熱帶作物科研與教學的中心。黃宗道除繼續在研究院從事橡膠科研工作外,還兼任了學院橡膠系主任,與其他科、教人員一起,擔當起我國熱帶作物科研與教學的雙重重任。1966 年以後,黃宗道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被迫離開了科研崗位。1972年重新復出任職,繼續從事橡膠研究。1978年黃宗道任“兩院”副院長。1981年開始任“兩院”院長,直到1991年才離開領導崗位。在這10年中,以其卓越見識,制訂了“兩院”的發展大計,提出了“立足海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發展戰略,全面開展各種熱帶作物研究。以一個科學家的真知灼見,決定開展了橡膠和其它熱帶作物的生物工程等跟蹤世界前沿水平的研究,90年代初與鄭學勤研究員創建了熱帶作物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南熱作“兩院”成為海南大特區的“熱帶作物科學城”。離職後,黃宗道擔任“兩院”名譽院長,繼續發揮餘熱,關心著祖國的橡膠事業。

1954年,擔任華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土壤農化研究室副主任的黃宗道,帶領本室科研人員首先對廣東、廣西墾區的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狀況進行調查,並在不同土壤類型上布置橡膠栽培的肥料試驗。經過幾年的調查與試驗研究,黃宗道與他的合作者陸續寫了多篇研究報告,提出了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份橡膠幼樹施用氮、磷、鉀的比例和廣東、廣西主要植膠地區的不同土壤類型上橡膠樹的施肥制度;論述了橡膠樹適宜的肥料種類,施肥方法和施肥時期。同時他還首次在我國主持開展了橡膠樹營養診斷的研究,提出了橡膠營養診斷指標,臨界比值,採樣方法和肥料施用計算方法。1963年,黃宗道撰寫的《橡膠樹施肥制度的研究》一文,是對10年來我國有關橡膠樹施肥制度科學研究的詳盡總結,為巴西橡膠樹在我國不同土壤類型上的種植,確定了科學的施肥制度,克服了植膠過程中施肥的盲目性,提高了施肥效果。除此之外,黃宗道還廣泛蒐集國外資料,在總結了100多篇有關東南亞植膠國家50多年來施肥試驗的論文報告後,編寫出《東南亞植膠營養問題研究的進展》,詳細介紹了國外橡膠營養研究的進展,為我國橡膠樹營養問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1964年,黃宗道帶領幾位科研人員,深入到海南島國營西慶農場蹲點。他們發現在同一個農場裡,有的工人割膠產量高,有的很低。這是什麼原因呢?在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實踐中,黃宗道與他的合作者針對橡膠樹產膠與排膠這一矛盾,分析總結出橡膠樹排膠強度必須與產膠潛力相適應的采膠生理規律,並進一步發現其關鍵在於如何調節好產膠與排膠對營養需求的矛盾,最後提出了“管、養、割”相結合的科學割膠技術,既以撫管為基礎,養樹為手段,高產穩產為目的,並按產膠動態分析方法進行科學割膠,既保護了橡膠樹的健康,又挖掘了產膠潛力。“管、養、割”相結合這一技術方針,成為我國橡膠生產的基本經驗,是我國科研工作者把科學理論同民眾先進經驗有機結合的典型。這一技術很快在生產中得到大面積推廣套用,促進了橡膠樹的高產穩產。

我國植膠區有風、寒、旱不利因素,尤其是寒(低溫)的影響。橡膠樹在18℃以下是不能割膠的。在我國最南端的海南島,一年中其溫度高於18℃的一般只有240天左右。國外植膠區如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一年365天都可以割膠,因為那裡的氣溫高,很少低於18℃。我國割膠的天數比國外少了1/3,因此若用國外同樣的栽培技術,我國的橡膠產量要比國外低1/3。在我國植膠區有風、寒、旱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橡膠產量能不能達到國外的高產水平,產膠潛力究竟有多大,現有的高產水平是否達到了極限,這是我國橡膠科技工作者,也是橡膠生產領導者和管理部門長期考慮的問題。為此,1975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小組,黃宗道任組長,進行了橡膠樹高產措施和提高產膠能力的研究。黃宗道帶領小組成員,首先對過去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篩選,最后綜合運用了“橡膠樹營養診斷指導施肥”;“產膠動態分析”;“乙烯利刺激割膠”;“等高挖穴、施肥、覆蓋”等多項科研成果,進一步根據氣溫、物候、不同季節膠樹的產膠潛力等來調節產膠與排膠強度對營養需求的矛盾。經過10年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也包含了許多失敗的教訓,終於使橡膠樹產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試驗地的橡膠樹每公頃產量從1974年的1485千克(當時生產上的高水平),逐年大幅度提高,到1977年達到3000千克,1984年達到3600千克,進入了世界先進水平。這項成果有力地揭示了在我國植膠區自然條件遠不如世界先進產膠國,割膠天數少1/3的情況下,只要採取一些適合我國氣候條件的特殊栽培措施,我國橡膠樹的產量仍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項科研成果於1985年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先後在海南島的衛星、芙蓉田、八一和南茂等國營農場進行示範試驗,面積達266.7公頃,示範地產量連續3~4年增產,從原來的每公頃產1200~1350千克提高到1650多千克,增產30%以上。其中有173.3公頃,高產無性系膠園每公頃產1860千克,達到了世界先進產膠國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1981-1985年,黃宗道主持完成了“華南熱帶作物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的建設。該實驗地占地面積達81公頃,實驗基地建設內容包括:膠園更新前強割;重風區膠園改造;中、高丘陵區速生高產綜合栽培措施;芽接樹乙烯利複方刺激挖潛;胡椒高產栽培;標準膠生產連續化工藝和自動打包裝置;白縐片的開發性生產;膠園更新機械;熱帶經濟林木及防護林樹種的選擇;DRC-3型乾膠速測儀;膠籽油的綜合利用等。這項科研成果1986年獲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個實驗基地現已成為墾區第二代膠園的樣板,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橡膠的研究是多學科、綜合性的研究。黃宗道十分注意各有關學科,特別是新技術在橡膠研究上的套用。70年代初,黃宗道從國外期刊上了解到馬來西亞和法國已把生物技術運用到橡膠研究上,他很快意識到我國在這方面必須趕上去。於是他立即設立研究課題,積極組織有關科研人員開展了橡膠組織培養和橡膠多倍體等項研究,並對這些研究項目給予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極大支持與幫助。1997年我國橡膠花葯培養獲得成功。1979年橡膠多倍體誘變也獲得成功,同樣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78-1979年,黃宗道主編了《橡膠栽培學》,全書共425 萬字。1982年該書獲廣東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獎。1987年黃宗道又與何康一起主編了《熱帶北緣橡膠樹栽培》專著,全書共12章60萬字。書中系統地論述了巴西橡膠樹的栽培歷史,現狀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天然橡膠栽培技術。這是一部總結我國衝破世界植膠禁區(北緯18~24度熱帶北緣地區)大面積植膠成功的科技成果和生產技術經驗的專著。該書於1988年被授予“全國十大優秀圖書獎”。在1982年全國科學獎勵大會上,黃宗道作為代表,接受了國家科委授予“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重大科技成果發明一等獎。

黃宗道主持了我國華南熱帶地區自然資源的調查與區劃工作。提出了必須按照自然區劃的原則,經濟利用這塊寶地資源。認為凡在其他地區可以種植的作物,儘量不要在熱帶地區發展,並要建立自然保護區,嚴禁砍伐森林,以維護熱帶雨林的生態環境,保護我國熱帶資源。對海南島熱帶作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他和合作者們提出了根據海南島自然環境的特點和熱帶作物生長習性的要求,按海拔高度劃分作物帶的建議。在天然橡膠布局方面,他與合作者們一道提出了在海南島優先集中發展最適宜植膠的幾個縣(保亭、樂東、崖縣、陵水、儋縣),以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用最少的資金、勞力、土地,取得最大的產量。這些規劃與建議,成為海南島合理開發利用熱帶作物資源的重要依據。

熱帶地區的開發和生態平衡問題是國內外學術界十分重視的問題。1980年前後,我國學術界和生產管理部門對西雙版納和海南島的開發利用與生態平衡問題出現了分歧意見,產生了激烈的爭論。黃宗道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他根據我國橡膠栽培的經驗和多年研究的成果,並在過去多次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和合作者們一起共同對我國熱帶地區,尤其是對海南島和西雙版納的開發利用和維護生態平衡問題提交了多篇學術報告,組織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召開學術討論會,邀請有關學會的專家學者參加討論。1981年原國家農委、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協主持組織全國16個學會,派出一批專家對海南島大農業建設和生態平衡問題進行考察與研討。黃宗道撰寫了《海南島橡膠栽培三十年》一文參加討論。在討論中他詳盡地向與會者介紹了海南島發展以橡膠為主的熱帶作物事業的歷史和取得的成就;闡明了為適應我國熱帶自然環境條件而確立的橡膠生產技術體系(包括環境選擇,防止水土流失的膠園工程建設,營造防護林,以林保膠,以膠促林,膠園間作,覆蓋,多層栽培等一整套綜合技術措施),在保證我國橡膠高產穩產和維護生態平衡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學術上的意義。他還寫出《合理規劃,充分利用我國熱帶作物地區的土地資源》等論文報告,為合理開發我國的熱帶作物地區,建立環境條件的良性循環,保持生態平衡和建立鞏固的橡膠等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做出了突出貢獻。

早在五六十年代、黃宗道曾赴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高棉、越南等國,考察橡膠生產及橡膠工業情況。作為中國代表團顧問,黃宗道出席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在馬來西亞召開的“國際農業會議”。隨著我國天然橡膠生產的發展,我國種植橡膠的面積和產量逐步達到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成為世界天然橡膠重要生產國之一。我國橡膠界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聲望也不斷提高。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黃宗道作為我國天然橡膠專家參加了天然橡膠生產國的國際組織——國際橡膠研究與發展委員會(IRRDB)在馬來西亞的國際橡膠會議,成為該委員會理事會的中國成員。此後,黃宗道先後多次赴東南亞、南美和非洲等熱帶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會議,進行學術考察,廣泛接觸國際上橡膠等熱帶作物專家學者,打開了我國與其他國家開展學術交流與橡膠品種交換的渠道。同時,他還利用參加國際會議和考察機會,向國外同行專家介紹我國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天然橡膠的成功經驗與科研成果。1982年,黃宗道作為團長,帶領我國考察團到巴西橡膠樹原產地——巴西亞馬孫河流域地區考察,了解了“奇蹟橡膠樹”和巴西橡膠屬其它橡膠品種的情況,引進了大批矮生小葉橡膠等野生橡膠種質資源,為我國進行橡膠品種培育建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1983年國際橡膠研究和發展委員會首次在北京召開了國際天然橡膠會議。黃宗道作為大會主席,主持了本次大會,向國際橡膠界展示了我國橡膠生產情況與取得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國外同行們的震驚。同年,黃宗道再次帶團赴法國及法屬橡膠研究機構考察,與法國橡膠研究所建立了品種交換、人員互訪、學習進修等關係。1985年黃宗道赴馬來西亞和印尼參加國際橡膠研究和發展委員會年會,並應邀在大會上宣讀了學術論文“中國天然橡膠的發展”。1989年,黃宗道赴美參加國際農業討論會,並應邀在大會上作了“中國海南島熱帶作物發展戰略”的論文報告。1990年,國際橡膠研究和發展委員會在昆明召開了國際橡膠會議,黃宗道又一次作為大會主席主持了大會……。黃宗道從50年代始到90年代初,參加國際考察與學術交流活動總計19次,共發表50多篇論文,訪問過20多個國家。黃宗道為我國橡膠界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由於黃宗道在中國橡膠事業上取得的傑出成績,他在國際與國內都獲得了很多榮譽與很高的地位。在國際上,1987年黃宗道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入“世界名人錄”。1991年被美國世界成就研究協會推舉為“世界有名望的終身委員”。1980-1991年為世界橡膠研究和發展委員會理事。在國內,黃宗道曾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1965),中國熱帶作物學會理事長(1982-1990),名譽理事長(1991年後),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81-1994),顧問(1992年後),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1986-1992)。1990年7月被國務院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88年8月-1993年2月黃宗道當選為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0-1994年兼任海南省科協主席。

簡歷

1921年2月3日 出生於湖北省孝感縣。

1939年1月 在四川成都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

1945年1月 在成都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1949年2月 在南京金陵大學任講師。

1952年8月 在南京農學院任講師。

1954年8月 在廣州華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員。

1958年8月 在海南島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任副研究員、橡膠系主任。

1978年4月 在海南島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簡稱兩院)任副研究員、副院長。

1979年3月 在兩院任研究員、副院長。

1981年5月 在兩院任研究員、院長。

1985年4月 在兩院任研究員、院長、黨委書記。

1986年4月-1991年8月 在兩院任研究員、院長。

1991年9月迄今 在兩院任研究員、名譽院長。

1988年8月-1993年2月 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90年4月-1994年6月 兼任海南省科協主席。

1997年11月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論著

1 黃宗道,潘衍慶.橡膠樹施肥制度十年總結.熱作通訊.1965

2 黃宗道.橡膠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3 黃宗道,鄭學勤,郝永路.對我國熱帶南亞熱帶植膠區的評價.熱作學報.1980,1(1)

4 黃宗道.我國熱帶地區磚紅土壤利用的經驗與培訓.見:國家科委、國家農委、農業部.紅黃壤利用及改良科學討論會論文集.1980.2

5 黃宗道.海南島橡膠栽培三十年.海南島大農業生產建設和生態平衡問題.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6 黃宗道,黎仁聰等.海南島西部植膠區畝產乾膠150~250千克的橡膠豐產栽培技術研究.熱作學報.1982,3(1)

7 黃宗道,惲奉世.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世界發明.1983(4)

8黃宗道.熱帶經濟林綠肥覆蓋.見:中國綠肥.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9何康,黃宗道.熱帶北緣橡膠樹栽培.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1987

10黃宗道,黎仁聰等.橡膠高產綜合技術開發試驗十年總結報告(1982-1991).熱作學報.1993,14(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