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祠[廣州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廣州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芳村的花地村。 當年神廟的正門,當街有一座樓,石柱、門樓頂均有花紋圖案裝飾。陳濟棠主粵時,舊黃大仙廟被改作孤兒院。抗戰時期,廣州淪陷,舊黃大仙廟充作日本憲兵司令部。解放後還可見廢碉堡和被害者遺骨。復建後的黃大仙祠坐落在芳村區的古祠路1號。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價格:5元/人;15元/人(觀內燒寶塔專用門票)

開放時間

從心苑9:00-16:30,其他供善信參拜的地方7:00至17:30

交通信息

1、捷運:捷運一號線芳村站D出口;

2、公交:193、202、207、69、277、411、414、552、74、75、812、91路車在大策站下車,公車222、81、193 在黃大仙祠站下車。780在廣州慈善醫院站下車。

主要景點

復建後的黃大仙祠坐落在芳村區的古祠路1號,離芳村和花地灣捷運站很近。

全祠總占地面積約占地18000多平方米,呈長方形,有一個南大門和東側門供遊人出入。

黃大仙祠是一個集傳統風俗、文化、藝術和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寺廟景觀。

全祠現設有:正中高聳在台基上面的黃大仙主殿;進門左側的關帝廟、斗姥廟;進門右側的財神殿、孔聖殿;主殿左側的呂祖殿、功德堂;主殿右側的觀音殿;以及東、西添福、添壽長廊各1條。

廣州黃大仙祠的設計以環保為主,總體設計上採用升高主建築的方式,整個平台向南傾斜10度而建,下雨時屋頂及平台的水從龍頭口流入魚池,用作灌溉花草和儲存作救火用途。

祠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九龍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的題詩。

這座宗教名勝再次揚名於世,既為廣州市增添了一個旅遊新景觀,又為善信提供了一個祈福布施和祀奉祖先的地方,還能使原黃大仙祠的文物得以保存。

主殿

經過添福和添壽兩道走廊,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可以看到高大巍峨的“赤松黃大仙殿”。

黃大仙祠主殿頂的一顆龍珠重達1000公斤。

黃大仙主殿以12條大柱支撐, 殿內全無柱位,是近代建築學上的突破。

平台提升了3.5米,殿高22米,平台可同時容納3000人。大殿內的黃大仙神像為青銅鑄造,高3.2米,直徑2.5米,重為3噸。

民間傳說中的黃大仙樂於助人,有求必應,普濟勸善,故極受人民民眾的歡迎和愛戴。

大殿兩邊的對聯是“叱羊傳晉代,騎鶴到南天。”所有入場人士要到黃大仙主殿,都必須要先經過“玉液池”讓它替各人先潔淨雙足才向黃大仙參拜。

呂祖殿和觀音殿

大殿的西面是呂祖殿,大殿東面則是觀音殿。觀音神像高2.1米,重2噸,是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的。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這在寺廟中更能體現出來。呂祖殿和觀音殿均為2層建築。

關帝廟和斗姥殿

關帝廟和斗姥殿在西側。關帝即關雲長,由於忠義兩全,歷來受到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以及三教信徒的崇敬。

佛教立為伽藍神,儒教稱其武聖人,道教則尊奉為關聖帝君。每年農曆五月三十日是道教中的關聖帝君誕日。

斗姥又稱斗母、斗姆,是北斗眾星之母。她相貌奇特,面現慈容。傳說她有九個兒子,除玉皇大帝、紫微北極大帝外,其餘七個是北斗七星。由於她統領著這么多的神,所以每年凡犯了太歲的人,拜了斗姥以後都能化解罪孽。

財神殿和孔聖殿

財神殿和孔聖殿在東側。趙公明是商周時代人。得道成仙后,玉皇大帝封他為財神,掌管天下財事。財神在眾多的神當中是最受民眾歡迎的。

民間習俗,每年正月初五是接財神日。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尊奉為教育的始祖、萬世師表。

珍品文物

一、黃大仙主殿、觀音殿及呂祖殿的牌匾是廣州市文化局捐贈的,全由南越國御花園遺址出土的秦代古船台枕木(古松木)製成。

俗語說“千年松,萬年柏”,黃大仙詞的牌匾古木藏在地下五米深的地方已有2200多年,木板重500公斤,保存十分完整。被鑑定是現今世上保存最久的的古木之一,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

二、由原廣州黃大仙祠道長親手種植的芒果樹已有超過一百多年, 現在仍然生機蓬勃, 每年六月還會結出芒果來。

三、種在東、西兩花園的增城掛綠園原荔枝樹折枝種植的兩顆小荔枝樹。這兩株增城掛綠荔枝是政府有關部門批准贈予的名貴樹木,現已長成1米多高。

四、黃大仙祠左右兩隻獅子是該祠清代的遺物,從中可體察到黃大仙祠歷史上所經歷過的許多滄桑。

五、廣州黃大仙祠二期將原芳村黃大仙祠在光緒甲辰年重修時由番禺的進士盧維慶書的石刻對聯重現於大家眼前,此對聯 為“洞中別有乾坤四圍煙雨雲山尤增勝概 祠里自成天地兩岸桔林橘井永著仙蹤”,極具歷史和文學價值。該對聯將掛在 正門兩旁供遊人欣賞。

歷史沿革

黃大仙廟分布在世界各地,香港、南洋、美國、廣州和南海西樵都有。

而最早的黃大仙廟,應是浙江金華的“赤松觀”,黃大仙的“仙鄉”就在浙江金華。

廣州黃大仙祠始建於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並於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

當年這裡地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聖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

該祠雖於1910年遭受破壞,但舊祠所留下來的遺蹟,如石刻對聯、浮雕石柱、扁額、門飾、石獅等,都飾以精緻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祠殿的宏偉規模和精緻的建築藝術。

1915年,原黃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藥籤等南遷到香港,並於1921年建成香港黃大仙祠。同樣地,黃大仙也深受海內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廣大熱心人士紛紛要求在原地恢復建造芳村黃大仙祠。後經有關部門批准,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芳村新荔枝灣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 組成廣州嘉游旅遊景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黃大仙祠的復建項目。經過2年的策劃和設計,於1997年11月破土動工,1999年2月6日完成第一期工程,供各界人士參觀遊覽。

周邊景點

上下九

石室聖心大教堂

龍津西西關大屋區

沙面

石室聖心

文化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