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圍靈湫

黃圍靈湫

黃圍靈湫位於陵川縣城東30公里處的深山中,風景瑰麗,獨秀一方。黃圍山主峰凜然挺拔於群峰之上,兩翼群山曲抱,綠樹成蔭,如黃山奇秀。上下七進院落的黃圍宮院,坐北面南,依山而築,有曲廊直通幽處,借山勢地貌成精巧格局。

景點簡介

(圖)瀑布瀑布

靈湫洞位於黃圍山腰,是依山傍崖、天然生成的廳式溶洞。洞內幽回曲折,深淺莫測,遍布沉積粘土和滴水沉積形成的滴石類景觀,如鵝管、石筍、石柱、石鐘乳等,其中被歷代古人發現並命名的景觀有近百個之多,最為珍貴的是洞內有中國唯一的唐代石筍雕像。這是一座天然的藝術寶庫,裡面的石筍、石鐘乳比肩林立,步步有景,處處稱奇,各種造型栩栩如生,令人賞心悅目,百看不厭。靈湫洞,洞中有廟,廟裡有洞,是古人利用天然溶洞修廟建寺,創建宗教文化和自然洞景相結合的典範,是目前國內開發利用最早的岩溶洞穴之一

抗日戰爭中日寇一炬將宮院燒毀。現殘留建築仍構成“深山古院”的勝景。黃圍之巔有真武祖師殿、玉皇廟、五祖廟等建築。黃梅洞位於靈官殿旁邊的確山崖下,從洞口上方原來的石刻塵外天推測,黃梅洞是道家參禪悟道的地方,由於毀壞嚴重,洞口已被封堵。黃梅洞的北邊是魁星閣,登閣之門四個大字據碑文記載刻於清代。傳說誰要從這個門進入魁星閣,再登上祖師頂,日後便可以出將入相,大有作為。黃梅上宮院位於下宮院的東南角上,有石階可通。上宮院近年來進行了重修,主要由靈湫廟和靈湫洞兩部分組成。

歷史背景

(圖)黃圍靈湫黃圍靈湫

黃圍靈湫位於陵川縣東南25公里處馬圪當鄉境內,主峰海拔1400多米,巍峨秀麗,植被茂密,一進入景區,遊人便有一種十分清涼的感覺。

黃圍山古稱翠眉山,翠眉,傳說是古代一種神鳥,曾在山中棲宿,故得此名。黃圍山的主峰叫祖師頂,在祖師頂的半山腰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叫黃圍宮院,黃圍宮院座東朝西,相傳大約在商周時期,有一位黃梅老祖的的道士在此修行,黃圍宮院由此創修。

黃圍下宮院的建築分別由道教的呂祖殿,黃梅洞,佛教的靈官殿和儒教的魁星閣。從碑文看,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的記載,可惜的是,1943年日軍和國民黨27軍在陵川交戰時,黃圍宮院曾做過國民黨27軍的後方醫院和倉庫,後來被日本鬼子發現,遭到焚燒。

靈官殿是佛教中懲惡揚善的地方,至今這裡還留有精美的柱礎,上面刻有: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有關靈官殿兩根石柱的來歷,婁地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溶洞景觀

(圖)溶洞溶洞

靈湫洞為黃圍景區著名的岩溶石洞,洞內面積五千多平方米,由地下水對溶岩進行溶釋而形成的。石筍鐘乳石隨處可見,是我國北方開發最早的天然溶洞之一。

整個溶洞由佛堂,前廳,後廳三部分組成。在洞口的左側有兩根粗大的鐘乳石障,上面鐫刻有兩尊佛像,一尊為普賢菩薩,一尊為釋迦牟尼,據考證,為我國隋唐時期古人所刻,所以這兩尊佛像顯得十分珍貴。在佛堂另有三尊石佛像,為明代所刻,合起來稱五祖佛像,一般來靈湫洞瀏覽的客人,首先要拜一拜五祖佛像。

拜過五祖佛像進入靈湫洞的前廳,洞新修的導遊路線行走其中,使人仿佛進入了一個奇異的世界,石筍、石鐘乳、石柱、石花、石梯田、石塔、石傘、石龜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在大肚羅漢的頭頂是串珠狀形成的石珠乳,人稱佛掌,沿佛掌手指下滴的水珠清晰可見,據說這隻佛掌記錄著從古代到現在氣候的乾濕冷溫變化,對今天研究天文、氣候等提供著十分重要的資料。

洞天佛地為靈湫洞內一個特殊的洞室,洞室高達4-6米,洞底坡度約為36度,深厚的粘土結合和溶岩沉積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地貌景觀。大石傘粗4.4米,高2.9米,有華夏岩溶第一傘的美稱,精壯真容,令人驚嘆。在大石傘的前方是講法台,相傳當年黃梅老祖就曾在這裡聚徒傳道。

靈湫洞的後廳有一組自然群雕景觀,分別由雙石塔,上天梯,頂天柱等柱狀溶岩組成,頂天立地,氣勢非凡。在靈湫洞後廳有一片開闊地帶,靈湫神井處於這個景的中心位置,據說無論旱澇,神井裡的水位永遠保持在一個水位。古代每遇天旱年井,常來這裡祈禱求雨,禱之必應。

靈湫洞開發歷史久遠,是中國宗教文化與自然洞景相互結合,互為依存的典範之作,自商周黃梅老祖隱居此地後,歷代都有僧人、道士、文人學士到此瀏覽。清代陵川有一位叫秦懋效的詩人在遊歷了“黃圍洞”後寫道:古洞之封鎖,年深積鮮苔,巨靈何代鑿,俗客不曾來。繞曲盤龍穴,陰森臥虎台,春風瑤草路,樹樹碧桃開。自然界的造化賦予了黃圍山神奇的靈性,儒、佛、道的溶合基奠了黃圍山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來黃圍旅遊您一定會感到樂趣多多,收穫多多。

建築特色

(圖)自然景觀自然景觀

黃圍宮院建在黃圍山麓下,依壁而立,聽本地的老人們講,黃圍宮院原先共有房屋60餘間,上宮院內原有的藏經樓,在宮院整個建築群中結構獨具一格,也最能體現宮院當初設計的風格,可惜在戰亂年間被毀,僅留一片廢墟。好在文人騷客們留下的詩文石碑給我們詮釋歷史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真武祖師殿莊重巍峨,立於殿前,心裡頓起澄淨之感,盪盡了塵世污穢。出祖師殿不遠處,就是玉皇廟,玉皇廟門前出廊處,左右分別立著兩根滾龍柱,石柱底座2尺多高,滾龍柱高約四尺,呈漢白玉的顏色,,石柱上雕刻的一條盤龍張牙舞爪,似是從天而降,正在興雲布雨。俗話說: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王者之尊,浸山透水,其實世人心裡,真正能做到斬斷塵念,不計功名的又有幾人。

進入玉皇廟,廟內的壁畫色彩逼真,畫筆細膩,人物各具表情,真是一幅幅展現古人理想生活、信仰的活畫圖。祖師群廟的歷史已有千年,商周黃梅老祖曾在此隱居,五祖聖母也在此活動過,自此後,僧游道絡繹不絕,使黃圍變成了名山聖廟,在清朝年間黃圍的繁華達到鼎盛,乾隆和道光年間進行過多次擴建和修繕,使道教、佛教、儒教在此期間得到很好的交融和發展,同時祖師頂的歷史文化也滋養了黃圍的山山水水。

黃圍山

(圖)黃圍山黃圍山

黃圍山是太行南部別具特色的著名旅遊景區,它位於山西省陵川縣東南,景區面積101平方公里,北部與長治地區相通,從太原、長治及晉城等地乘車到陵川縣城,距景區僅有25公里。南部與中原地區相連,從河南新鄉市、焦作市、輝縣坐車到薄壁鎮,到景區僅10多公里。黃圍山風景區山水相依,植被多樣,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這裡一年四季都有美景,自然風光隨季節而變化無窮,有天然氧吧之稱,是您遊山玩水、驅除身心疲勞、養身健體的好去處。黃圍山風景區有國家級地質公園和省級紅豆杉自然保護區相重合的自然生態景觀,凝聚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絕妙的生態環境,有地質遺蹟景點和歷史文化、人文景觀100多處。依照景區地理位置,分為靈湫洞、祖師頂和白陘古道、十里河大峽谷以及紅豆杉大峽谷三大系列景區。

黃圍山古稱黃梅山,它歷史文化悠久。這裡峰巒峻巍,林木蕭森,溶洞怪異,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自秦漢時代就有人開發靈湫洞和黃梅洞。佛教禪宗五祖黃梅及道教真武祖師等分別在黃梅洞和祖師頂修行,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山中至今留有黃梅洞遺蹟。據考證,自漢代以來,佛、道、儒三教在此參禪悟道,修身養性,讀書求學,形成了三教珠聯璧合、交相輝映、相通相融的特色文化。黃圍山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構成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陵川縣古八景之首的“黃圍靈湫”即指這裡,同時也是陵川縣古代八大景保存最好,最有欣賞價值的風景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