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視

麻痹性斜視

由於支配眼肌運動的神經核、神經以及眼外肌本身麻痹所致的斜視,稱麻痹性斜視。它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雙眼注視各方向時所表現的斜視角不同,為非共同性斜視。麻痹性斜視屬於非共同性斜視一種。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麻痹性斜視麻痹性斜視程度測試圖
麻痹性斜視屬於非共同性斜視的一種。
根據眼外肌的功能是否有運動障礙而將斜視分為共同性斜視和非共同性斜視兩大類。伴有眼球運動障礙的斜視為非共同性斜視。
非共同性斜視以其病因又分為痙攣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兩類。由於原發性肌肉(神經)痙攣引起的斜視極為少見,只在破傷風、神經官能症等偶然見到。所以臨床上所遇到的眼外肌痙攣,絕大多數是續發性的,因此非共同性斜視一般是指麻痹性斜視而言。

流行病學

在臨床上,麻痹性斜視比共同性斜視為少見。麻痹性斜視與同期的共同性斜視比較,約為1:4。但麻痹性斜視並非單純是眼科疾患,大多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顱腦外傷、腦膜炎腦炎、頭顱的血管性疾病、顱內腫瘤內分泌障礙、代謝障礙,中毒及重症肌無力等均可有麻痹性斜視。不少上述患者在有關科治療而沒有到眼科診治,故麻痹性斜視所占比例不高只是個假象而已。

疾病原因

麻痹性斜視麻痹性斜視1毫米斜視15度
麻痹性斜視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前者為先天性發育異常,後者原因如下:
1、主要是由於支配眼外肌的神經發生麻痹的結果。常見於:
(1)外傷:如顱底部,眼眶部發生外傷及腦震盪等。
(2)炎症:如周圍性神經炎,腦及腦膜炎等。
(3)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血栓等。
(4)腫瘤 :眼眶或顱內腫瘤。
(5)內、外毒素:如病灶感染、酒精、菸草、鉛、一氧化碳、腐肉中毒、白喉等。
(6)全身病:如突眼性甲狀腺腫,糖尿病等。
2、眼外肌的直接損傷及肌源性疾患(如重症肌無力)。

疾病症狀

麻痹性斜視麻痹性斜視程度標準圖
1、復視:為麻痹性斜視的特徵之一。由於復視的困擾,病員可以出現眩暈、甚至噁心、嘔吐。但復視輕 微者往往無明顯症狀,只有雙眼視物時顯模糊,如分別檢查兩眼,均無異常,且視力正常,常易誤診為無病或神經官能症,臨床上應予注意。
2、眼位偏斜:麻痹性斜視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眼位偏斜。越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視時,病眼偏斜越明顯,復視亦加重;而背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視時,偏斜及復視逐漸減輕,甚至消失。
3、第二斜視角大於第一斜視角,即麻痹眼固視時出現的斜視度數大於健眼固視時的斜視度。
4、眼球運動障礙:依據麻痹程度的不同,眼球不能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轉動或受到限制。
5、頭位偏斜:患者為了克服復視的干擾,常常將頭部轉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因為在這樣的位置,需用麻痹肌的作用減少,復視相應得以改善。如遮蓋一眼則頭位偏斜可消失。檢查頭位時應與先天性胸鎖乳突肌纖維化造成的斜頸相鑑別。

疾病檢查

麻痹性斜視麻痹性斜視對比圖
視力及屈光檢查
有些先天性或生後早期的麻痹性斜視可合併不同程度的弱視,手術矯正眼位後應作必要的弱視治療。此外,對於合併屈光不正的患者,術前即應矯正屈光不正。

眼瞼運動的檢查
動眼神經麻痹可合併上瞼下垂,Marcus-Gunn綜合徵的下頜側動伴眼瞼下垂,周期性動眼神經麻痹表現周 期性的瞼裂變小與開大,內分泌性眼外肌麻痹的瞼裂開大與上瞼遲落,Duane綜合徵 的眼球後退、瞼裂變小等等。

神經科輔助檢查
是查明非共同性斜視病因的必要方法,尤其對後天性麻痹。如患者表現有同向運動和異向運動障礙時,應請神經科醫生協助檢查。

眼位檢查
觀察眼位是對各種類型斜視最有用的初步檢查。對於非共同性斜視從理論來講,任何眼外肌的功能不足都應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眼位偏斜,其方向是向受累肌肉作用方向的對側 偏斜。但如果麻痹程度輕微,眼位被融合反射所控制時,則可僅表現為隱斜,外觀並無顯斜表現。如發現有斜位,應注意如下5點:
(1)偏斜方向是內斜、外斜或垂直斜。
(2)第一斜視角與第二斜視角是否相等。
(3)何眼為注視眼,何眼為偏斜眼,有時斜眼不一定是麻痹眼,特別是不全麻痹者,如麻痹眼原為主導眼,往往表現為非麻痹眼偏斜,因為這樣不但可以仍以主導眼作注視眼,而且可以使復像之間的距離變的更大,從而容易抑制周邊物像,消除復視的困擾,即所謂目的性斜視,應進一步檢查和分析,以免造成診斷錯誤。
(4)詳細記錄檢查結果,如第一眼位時某眼向某個方向偏斜等。
(5)如為水平合併垂直斜位時,是水平斜度大於垂直斜度,還是垂直大於水平斜度。檢查眼位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是角膜映光法,又稱Hirschberg試驗,可對斜視度做出大致估計。
眼球運動檢查
眼球運動受限是非共同性斜視的主要體徵之一,也是與共同性斜視的主要鑑別之點。對於重度麻痹所造成的眼球運動受限不難認出,但在輕度麻痹病例,第一眼位可能不表現眼位偏斜或僅有輕微偏斜,如只靠肉眼或僅觀察單眼運動,往往不能發現異常,必須注意檢查雙眼共同運動時的受限情況。因為當眼球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轉動時,配偶肌將表現出過強的運動。所以眼球運動檢查應包括單眼運動檢查和雙眼運動檢查。

麻痹性斜視代償頭位測定儀簡圖
1、單眼運動檢查:眼球運動是沿著3個固定軸(水平軸X軸、垂直軸Z軸和前後軸Y軸)進行的。沿X軸作水平轉動,沿Z軸作上下 轉動,沿Y軸作內外鏇轉運動,前二者為隨意運動,後者為不隨意運動。正常眼球運動的範圍是:外轉最大限度為角膜外緣達到外眥角,內轉最大限度為瞳孔內緣達上、下淚點連線,上轉最大限度為角膜下緣與內、外眥連線在同一水平線,下轉最大 限度為角膜上緣與內、外眥連線在同一水平線。鏇轉運動時,角膜垂直子午線的上端偏向鼻側為內鏇,偏向顳側為外鏇。檢查時,可用手指引導患者的兩眼自第一眼位向左、右、上下、顳上、顳下、鼻上和鼻下方運動,檢查眼球運動是否達到上述 位置,有無震顫樣運動等。

2、兩眼共同運動檢查:正常人的兩眼在任何時間、向任何方向注視都是協調一致的,也是同時而且等量、等速的共同運動。兩眼共同運動檢查主要是觀察各診斷眼位時的兩眼運動協調情況。

代償頭位的檢查
代償頭位雖然是非共同性斜視的體徵之一,但不是所有的非共同性斜視都有代償頭位,這是因為時間較久的眼外 肌麻痹繼發共同性以後,原來的代償頭位姿勢可以發生改變;某些先天性或陳舊性眼外肌麻痹可以形成單眼抑制或弱視,使代償頭位消失。代償頭位測定儀是依據頭部按照X、Y、Z3個軸偏轉的原理而設計的。主要由兩個刻度盤、兩個長臂、1個次長臂及兩個短臂構成,盤與臂之間以螺絲固定,當旋鬆螺絲時臂可以轉動和滑動,兩個長臂均為60cm,次長臂為40cm,均在中點處作直角彎曲。兩個短臂各長15cm,末 端亦作直角彎曲,以便測量時容易對準眉間和下頦的前正中點。

疾病治療

1、對原因不明者,可試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治療。
2、支持療法:口服或肌注維生素B1,B12及ATP等,以助神經功能恢復。
3、局部可行理療,如超聲 波、音頻電療,以防麻痹肌萎縮。也可試行針刺療法
4、治療中一般都應持續遮蓋單眼,防止復視的困擾。遮蓋必須雙 眼輪換進行,防止雙眼視功能惡化。
5、病因已消除,或確知病變已不再恢復或進行者(一般是在病情穩定6~12個月以上),可行三稜鏡矯治或斜視手術矯正。

麻痹性斜視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
病因檢查確無陽性所見或證明病情已停止發展時,始可採取其他措施,如藥物療法、物理療法等。
2.藥物治療
(1)肌肉注射維生素B1、B12、ATP,血管擴張劑
(2)口服碘化鉀
(3)皮質激素及抗菌素可治療神經炎及肌炎
(4)肉毒桿菌毒素A注射
(5)抗膽鹼脂酶藥治療重症肌無力
(6)滴眼劑
3.光學療法
小於10°的斜視可用三稜鏡中和法來消除復視,主要矯正在正前方及正下方的復視。
4.物理治療
(1)低頻脈衝電刺激治療
(2)TDP照射治療(特定電磁波)
(3)感應電治療
(4)超音波治療
5.針灸中藥治療
針灸療法為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6.手術療法
麻痹性斜視,只有當去除病因或已證明其不再復發並不危及生命時,方可考慮手術治療。一般在6個月左右方可手術。手術原則以達到正常眼位、保持兩眼外肌力平衡為目的。

疾病鑑別

麻痹性斜視容易與下列疾病混淆:
1、共同性斜視:多起於幼兒時期,為逐漸發生,眼球運動正常,無復視及代償性頭位,第2斜視角與第1斜視角相等,常有屈光不正。

2、先天性胸鎖乳突肌纖維化:無眼球運動障礙,在頭位偏向的一側胸鎖乳突肌強硬。

疾病預防

預防兒童斜視重在消除引起斜視的條件,儘量使孩子不要注視近距離及同一方向的物品。如果發現孩子在4個月時已有斜視,可試用以下簡單方法調節:如是內斜,父母可在較遠的位置與孩子說話,或在稍遠的正視範圍內掛些色彩鮮艷的玩具,並讓孩子多看些會動的東西。

疾病隨訪

隨訪

1.後天性麻痹發病近期治療過程中應每半月~1月複查斜視程度。
2.手術後1~2周初次複查,以後酌情在術後1、3、6、12月複診,並堅持長期每年複診1~2次。
3.複診內容包括:視功能,眼位,頭位,是否有併發症徵象。

術後注意事項

1.術後1~2周避免眼睛進水引發感染。遵醫囑局部點抗菌素眼藥預防感染。
2.術後1~2周避免患兒過度揉眼。
3.術後眼位不能正位或又出現斜視的治療:可以通過眼球運動訓練、壓貼三稜鏡等非手術方法或進行再手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