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一百二十七窟之脅侍菩薩

麥積山石窟一百二十七窟之脅侍菩薩,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東部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以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幾個朝代,都在這裡進行了建設。麥積山現存大小窟龕194 個,共保存從四世紀末到十九世紀的約1500年間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東部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公元384--417年),以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幾個朝代,都在這裡進行了建設。麥積山現存大小窟龕194 個,共保存從四世紀末到十九世紀的約1500年間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
第127 號窟開鑿於北魏至西魏年間,是麥積山西崖三大窟之一,保存了大量的泥塑和石雕。石窟正壁主尊龕中有一石雕坐佛和二脅侍菩薩,是北魏晚期的優秀作品。
脅侍菩薩位於壁龕右側,泥塑,高142 厘米。由於麥積山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長期雜居,所以石窟的雕像、壁畫都帶有比較明顯的漢文化色彩,這尊雕像也不例外。菩薩一手下垂,一手平舉,頭部微微低下,長眉細目,挺直的鼻樑上接眉際,嘴角向上翹起,面現笑容。由於在面部刻畫上避免了高突明顯的眉骨,眼瞼與眉骨間的距離也大為縮短,並在其間和上下唇間刻出了斜面和深槽,使得整個雕像的面部更加生動自然。
在藝術處理上,雕像較其他石窟的宗教作品更富有現實主義的色彩,把神聖與世俗很好地結合起來。薄而下垂的眼瞼,細長上揚的雙眼,表現出了菩薩的深沉明睿,端莊慈祥;鼻翼兩側若隱若現的陰線和嘴角旁的一對酒窩,又使其看上去帶有少女的聰慧狡黠,活潑美麗。高超的表現技法,使得雕像帶有豐腴彈性的質感,收到了造型明確、神情生動的藝術效果,同時,又使得雕像五官的輪廓即便在光線微弱的環境裡,仍能被觀者清楚地看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