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境鄉

開基之日偶見二鹿嬉戲于山中,頗覺景象迷人,即興命名“鹿境山”。 “陸”與“鹿”近音,意為福、祿、樂,福佬話把數字的“六”(陸)讀為“蠟”,先人寓意“蠟仔山”。 鹿境山脈逶迤起伏,狀似鹿,故名“鹿嶺”、“鹿山”、“鹿埜”。

鹿境鄉呂蔡祖先早在北宋以前就遷徙到福建繁衍。呂氏太始祖伯夷(姜氏神農之後裔,受封呂國,以國為姓)之苗孫姜太公,名呂尚、字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遇文王聘為相,助周有功。其後代呂青世居河東,助劉邦立漢有功,封為陽信候,故有“渭水家聲”、“河東呂氏”之望族。呂姓衍生其中一分支--鹿境呂姓始遷祖呂青岡,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後遷居海豐縣鹿境。
蔡氏太始祖叔度(周文王第五子,受封蔡國,以國為姓)之後裔多居河南濟陽,稱為“濟陽蔡氏”。漢魏期間由於戰亂給蔡氏宗族的變遷帶來極大的影響。晉朝末年先祖蔡劍之孫蔡彥禮徙居浙江省錢塘,其子蔡用元、蔡用明在王潮、王審知(閩王)兄弟率眾從河南固始縣入閩之同時,舉家遷居閩之泉州,初居同安,不久由泉州遷居閩省興化郡仙遊縣。
蔡用元第六代孫蔡襄(北宋名臣?宋端明殿學士)建造泉州洛陽橋,揚名天下,故有以“洛水家聲”為其郡望。其次子之苗孫--鹿境蔡姓始遷祖蔡道山,在南宋年間隨往東莞任職的叔父蔡淳甫(縣令)路經海豐縣時,觀其土厚人稀、山水秀麗,有意來海豐開基創業。宋末(新山家譜記載明初),蔡道山偕同岳父呂青岡舉家從福建莆田縣豬菜街八角井徙遷海豐,起初安扎於堤沖村、道山村、後擇龍津河畔(現醫靈爺宮所在地)。據傳呂青岡、蔡道山深曉堪輿學,認為該處不適合建巢築穴,需另擇地建居。
岳婿兩人一日出遊,發現龍津河下游離海豐縣城五公里處,有一被麗江水包圍的長方形山麓。東南(偏西)走向,長約五公里,寬約二公里,東邊高山長有杜鵑花,每逢春天時節滿山映紅,俗稱 “紅花山”。遂決定在此定居。開基之日偶見二鹿嬉戲于山中,頗覺景象迷人,即興命名“鹿境山”。鹿境山從頭至尾凸出六個山頭,高出水面的土地即為陸。“陸”與“鹿”近音,意為福、祿、樂,福佬話把數字的“六”(陸)讀為“蠟”,先人寓意“蠟仔山”。又聞從“蠟仔”到“鹿境”還與地名的雅稱有關,經探討查得嶺南古為百越屬地,“蠟仔”也是古越語地名、即“山仔”的意思。從馬宮越海遙望之,鹿境山嚴似雞籠,南海船人稱“內雞籠山”亦稱“小金籠山”(馬宮西北側海中的“關攔山”為大金籠山)。在宋朝戰亂時,傳說金龍公主曾在山頂築鹿寨為王,稱該山為“金龍山”(又傳宋端宗把大小金籠山易名為“金龍山”)。鹿境山脈逶迤起伏,狀似鹿,故名“鹿嶺”、“鹿山”、“鹿埜”。明嘉靖《海豐縣誌?山川》載:《隨志》謂“ 海豐有黑龍山是也”,說明清朝前又稱“黑龍山”。
平地起金峰,山明水秀,依山環水之勝地--鹿境,是海豐縣附城呂蔡兩大姓的搖籃。鹿境呂氏始祖呂青岡之長子呂永山生:漁潛、松石、竹逸、幽蘭、梅軒、仙童(新山與池口六大房);次子呂歸疇生:雲野、雲興、雲隱、雲溪、雲龍、雲峰(新南六大房),住西南邊。鹿境蔡氏始祖蔡道山之長孫蔡石澗生:博士“仁房”、崇阿“信房”;次子蔡石泉生:處士“義房”、學士“禮房”、逸甫“智房”、(新東北五大房),住東北邊,汪厝村住呂蔡兩姓中間,卻新北和新山交界處歸新山管,汪姓是青崗公家童的後代。鹿境地早有雜姓聚居,數百年來陸續遷出,現還有姓謝的謝厝田寮和姓洪的洪厝田寮二村住麗江(渡仔溪)南畔。
鹿境蔡呂兩姓族人和諧生息,人丁興旺,子孫蕃衍。今包括鹿境和出祖的海內外宗親約有二十五萬人,後裔支派立宗分布四海,匯入中華民族經濟、文化之洪流。
鹿境鄉名勝古蹟頗多,有的以形狀肖似而得名,有的以景色壯麗而取勝,有的因傳說而撲朔迷離,不一而足。鹿境周邊河流蜿蜒環繞,就有海豐八景之一的“麗江月色”。山上有“金龍公主”築寨遺址、山間有“聖井古蹟”。鄉之西南邊有“御宴潭”、“龍舌埔”、“仙踏石”、“輋港庵”、“太陰娘宮”。鄉之中間有“菩堤古廟”。鄉之東北邊有“古巷”、“抗日烈士陵園”、“先人公媽廟”、“車地樹靈”(蔡氏祖祠)等等。 鹿境鄉有史以來是一個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地方,素有名鄉之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