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丘

鹽丘

鹽丘又稱鹽底辟,是由於鹽岩和石膏向上流動並擠入圍岩,使上覆岩層發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它是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底辟構造。

簡介

鹽丘(saltdome),又稱鹽底辟(saltdiapirism),由鹽類沉積物形成的底辟構造,是鹽構造的基本型式。

從廣義來說,鹽丘既包括鹽核,也包括周圍被“穹起“的岩層。

鹽丘是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底辟構造。

分類

鹽丘鹽丘

一、根據鹽底辟核(鹽丘中向上隆起或貫入的岩鹽體)的運動狀態可分為兩類:

1、深埋鹽丘:鹽底辟核不刺穿上覆沉積層,僅使其呈一般穹窿構造樣式,頂部發育有正斷層;

2、刺穿鹽丘:鹽向上強力推開上覆沉積物並侵入其中,形成穿刺底辟核。

二、根據底辟核的形狀可描述為鹽隆鹽枕鹽栓、鹽株、鹽牆等。

形成

鹽丘是由於鹽岩和石膏向上流動並擠入圍岩,使上覆岩層發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種構造。簡言之,就是由一片地下鹽質礦物上升,進而隆起上層的水成岩所形成。

因底辟核為高塑性鹽類組成,當其向上擠入流動時可產生複雜的柔流褶皺。

構造

褶曲的平面形態中渾圓形褶曲的一種,大部分為地下地質構造,由埋藏在水平或傾斜岩層的垂直柱狀鹽體構成。

核部的鹽體常成圓柱狀,其內鹽層變形複雜,常形成形態多樣、大小各異的流褶皺

鹽核之上的上覆岩層往往形成穹隆或短軸背斜及伴生的放射狀或環狀斷層

鹽核周邊與圍岩常為陡傾的斷層接觸,圍岩傾角也變陡。

鹽丘周圍的岩層因鹽丘上隆而相對下坳,形成周緣向斜。

鹽丘構造的基底一般變形微弱。

經濟價值

鹽丘構造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鹽核常成重要的鹽類或硫磺礦床,鹽上的穹隆及周緣圍岩中常富集石油和天然氣。如北美墨西哥灣沿岸、德國北部的漢諾瓦及波斯灣等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的沉積都與鹽丘有關。

海灣沿岸的鹽丘含有大量的

在海灣沿岸與德國,鹽丘也是的主要來源,它們也被用作液化丙烷氣的地下倉庫。在鹽中鑽孔,然後溶解出一個空腔,稱為貯存“瓶”一直被認可用來放置放射性原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