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哥嶺

鸚哥嶺

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於2004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56號文),位於海南省中南部,南北寬約33km,東西長約39km,跨白沙縣、五指山市、樂東縣、瓊中縣等4市縣,即:東經109°11′29″—109°34′15″,北緯18°49′13″—19°08′37″,總面積50464hm2。地勢中高周低,海拔範圍為200—1812m。

簡介

鸚哥嶺鸚哥嶺

保護區周邊有6個鄉鎮19個村委會103個自然村,18,337人,其中黎族有16,443人,占總人口的89.7%,其餘的是苗族,有1,894人。世代以農耕為主,保留了較為原始的耕作和生活方式。

鸚哥嶺地區是華南地區面積最大且連片的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天然林分布區,鸚哥嶺保護區的任務是保護熱帶雨林及其生態系統。

鸚哥嶺保護區建設的重要性

鸚哥嶺鸚哥嶺
(1) 是我國一處非常重要的熱帶山地雨林類型保護區

從保護類型來看,在我國僅有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與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相似。但是由於地域隔離和自然環境的差異,海南鸚哥嶺又有別於雲南的西雙版納,主要表現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具有海拔高、垂直帶譜完整、生態類型豐富、原始性強等特點,在中國自然保護區體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護區

考察我國熱帶雨林保護區,包括西雙版納、尖峰嶺壩王嶺均在歷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開發利用機構,進行過採伐、破壞,而鸚哥嶺由於山高坡陡,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絕大部分從未有過正規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原始特徵,有許多地方還從未有過人類足跡,是我國非常少有的一塊熱帶雨林處女地。

(3) 鸚哥嶺是我國生物物種寶庫,已有大量新發現。

據調查,鸚哥嶺有維管束植物2000種以上,其中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Ⅱ級17種,海南特有種植物132種,陸棲脊椎動物279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4種,Ⅱ級36種,有31種列入CITES公約,51種列入中國瀕危

鸚哥嶺鸚哥嶺
動物紅皮書,有15種動物為海南島特有種(占海南島的65.2%),有64種是海南島的特有亞種(占海南島的68.8%),昆蟲有15目99科456種。專家所記錄到的動植物種數量是非常豐富的,特別是首次發現伯樂樹等種海南新記錄,鸚哥嶺樹蛙等十多種新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蕨類專家非常樂觀地估計鸚哥嶺地區的蕨類物種數絕不少於200種,在鸚哥嶺很可能還存在著大量未認識的物種。

鸚哥嶺的動植物資源不乏原始類群或物種代表。在調查中,不斷增加新的物種記錄、海南新記錄,這些原始類群的存在和新增記錄等都充分顯示了鸚哥嶺地區生物多樣性是極其豐富的。根據吳世捷博士對物種多樣性分析表明:鸚哥嶺森林具有比海南其它林區更高的物種豐富度,說明其森林原生性較強。

(4) 有中國整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據調查研究,專家發現鸚哥嶺保存著我國面積最大的、連片的原始熱帶雨林,其面積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評為中國最美森林的尖峰嶺其連片的熱帶雨林也僅為150平方公里,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五指山則更低。

(5) 海南島兩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發源地

鸚哥嶺地處海南島中部山區,具有海南島最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特徵,是海南年降雨量較大地區。保護區內河溪眾多,匯聚一處,主宰著海南島的水系形態。鸚哥嶺是海南島第一、第二大河流——南渡江和昌化江的發源地和水源涵養林,昌化江發源於五指山空示嶺,鸚哥嶺同樣是其發源地之一,全長231.6km,集水面積5150.4km2,

鸚哥嶺鸚哥嶺
年徑流量39.0×109m3。全流域現有耕地面積2.88×104hm2。南渡江被視為海南人民的母親河,發源於鸚哥嶺,主流南開河,向東流經白沙、屯昌等5市縣。全長156.6km,集水面積7176.5km2,年徑流量49.5×109 m3。全流域現有耕地面積3.63×104 hm2。每年向松濤水庫提供占其入庫總量約70%的水源,再往東流至海口港入海。鸚哥嶺地區森林就這樣孕育了海南島兩大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數百萬海南人民。因此,保護好鸚哥嶺的森林植被,改善江河源頭的生態環境質量,有利於增加這兩條河流的水量,改善其水質,對松濤水庫水源涵養以及兩江流域沿岸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6) 對海南島氣候的影響

鸚哥嶺位於海南島中部偏西,呈東北-西南走向,鸚哥嶺山體為黎母嶺山脈的主體,主峰海拔1812m,是海南第二高峰,與第一高峰五指山隔江(昌化江)相望,對海南氣候的影響極大,每年從東南方向吹來的強颱風雨,遭遇黎母嶺山脈的第二次阻擋、抬升作用後,為本島帶來了大量的降水,使得東南坡雨水豐富,西北坡的降水量減少,導致降水量在本島的分布不均,是本島東西部降水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每年的東北、西北寒流侵入島內,受黎母嶺山脈等阻擋作用後,沿本島東西兩個方向南下,削弱了寒流對海南島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地區的災害性影響。鸚哥嶺地區森林與鸚哥嶺的地形地貌一到影響海南全島氣候,一旦鸚哥嶺地區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將從根本上影響海南島整體氣候,使得本島西南部北、東南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後果堪憂。

(7) 鸚哥嶺保護區是海南島陸地保護區的中心樞紐。

鸚哥嶺保護區位於海南島中南部,其東面為五指山保護區,東南面為吊羅山保護區,西南面為尖峰嶺、佳西、猴獼嶺三大保護區,西面為霸王嶺保護區,北面為黎母山保護區。鸚哥嶺保護區在其中起到紐帶連線的作用,使目前海南的單體面積小,島嶼破碎化的保護區得到連成一個整體成為現實,因此,它是海南島保護區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樞紐。

大事記

鸚哥嶺鸚哥嶺
(1)1981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林業局劃南開林區、鸚哥嶺、斧頭嶺為重點保護林區,總面積為28萬畝,劃黃猄角嶺為一般保護區。

(2)1992年海南省林業局保護站計畫籌建南開省級自然保護區,專門派調查組進入到南開鄉進行資源調查,並編制擬建南開省級自然保護區報告書上報了省政府有關部門,因多種原因未獲批准。

(3)1997-1998海南全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過程中,將白沙縣南開鄉作為重點調查地區之一。這次南開的調查主要包括高峰村委會、道銀村委會等南開鄉所屬範圍。在歷時10天的調查中,發現在鸚哥嶺地區還存有一定面積的天然林,聽聞原始林的存在(但是調查人員沒能進入原始林區域),野生動物資源也相對豐富。

(4)2001年2月,符儒定等政協委員在海南省政協第三屆第四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建立南渡江水源林保護區的建議”,提出了非常有必要在南渡江上游南開林區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水資源林。

(5)2002年11月海南省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隊再次進入鸚哥嶺地區進行調查,並專門派調查分隊進入了道白嶺、道銀村等區域,第一次確定了有成片原始林的存在。

(6)2003年3月,為了深入了解鸚哥嶺地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狀況,海南省林業局和香港嘉道理華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隊聯合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以及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學院等省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眾多新聞媒體等共同對該地區進行資源調查。這次調查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第一次科學地記錄鸚哥嶺地區原始熱帶雨林;初步把握了鸚哥嶺山地以及其中的原始林對海南生態環境的影響作用;初步認識了鸚哥嶺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7)2003年5月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發表了《海南發現罕見原始森林》的內參,在強調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的同時,提出了打破常規緊急建立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議。

(8)2004年5月國內外50多名專家和學者聯名向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府遞交了“關於建立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建議書”,呼籲有關部門採取:1、打破常規儘快建立鸚哥嶺自然保護區;2、籌建和申報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加強該地區熱帶資源的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工作。

(9)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以瓊府辦[2004]56號文專門批准成立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森林類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10)2005年3月至12月,為了深入了解鸚哥嶺地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狀況,申報建立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省林業局和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聯合組織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科院動物所、海南師範學院等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的專家60多人先後三次深入自然保護區,歷時6個多月,開展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綜合資源考察,獲得了豐富的考察數據、資料和顯著的。

(11)2006年12月21日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正式在白沙縣牙叉鎮辦公。

(12)2007年1月鸚哥嶺保護區完成了所轄範圍內195名護林員的招聘工作,並上崗。2007年2月邀請中外專家完成所有管護人員的培訓工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