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犬

鷹犬

鷹犬,是田獵逐獵物的鷹和犬,喻供驅使奔走的人,多指權貴豪門的爪牙鷹犬指走狗。出自《後漢書·楊賜傳》、《明史》。

基本信息

詞語信息

鷹犬鷹犬

【詞目】鷹犬

【拼音】yīng quǎn

【釋義】[hired thugs like falcons and hounds;lackeys] 田獵逐獵物的鷹和犬,喻供驅使奔走的人,多指權貴豪門的爪牙,鷹犬指走狗。

觀鷹犬之勢,極鎜游之荒。——《後漢書·楊賜傳》

康乃甘心鷹犬。——清· 張廷玉《明史

詳細解釋

1. 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狗。

《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太后臨朝,上林鷹犬悉斥放之。”

晉·葛洪 《抱朴子·任能》:“尋飛逐走,未若假伎乎鷹犬。”

元·龔開 《自題中山出遊圖》詩:“謂為小獵無鷹犬,以為意行有家室。”

《東周列國志》第一回:“鷹犬借勢而猖狂,狐兔畏威而亂竄。”

江城子·密州出獵【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釋狂:豪情。左牽黃:左手牽黃狗。右擎蒼:右臂舉著蒼鷹。古人打獵時用狗和鷹來捕捉獵物。

2. 比喻受驅使而奔走效勞的人。

《後漢書·陳龜傳》:“臣龜蒙恩累世,馳騁邊垂,雖展鷹犬之用,頓斃胡虜之庭。”

又《袁紹傳》:“以臣頗有一介之節,可責以鷹犬之功。”後多含貶義,比喻受指使而縱威逞虐的人。猶走狗、幫凶。

宋·蘇軾《漁樵閒話錄》卷下:“巧詐百端,甘為人之鷹犬以備指呼,馳奸走偽,惟恐後於他人。”

明·余繼登 《典故紀聞》卷十七:“奸黨尚存,陰謀變幻,或乘機會以傷善類,或借鷹犬以快私讎。”

魯迅《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鷹犬塞途,乾兒當道,魏忠賢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么?”

3. 借指田獵。

新唐書·元結傳》:“我承王公餘烈,鷹犬聲樂是習,吾當以儒學易之。”

《明史·周璽傳》:“陛下即位以來,鷹犬之好,糜費日甚。”

4.一種神獸。

何謂鷹犬?

鷹犬即是——

鷹首,犬身,四足,獅尾,龍鳴。

擁有放飛夢想的炎之翼;

掌握科技力量的鋼之腕;

永遠不被蒙蔽的清澈之瞳 。

它是權勢、力量、智慧的象徵。

它亦正亦邪,它是命運的爪牙 ,它是希望與夢想的羈絆。

“鷹犬,你為什麼這么做?”

“吾之使命與職責便是蹂躪蒼生!”

“你有什麼打算,鷹犬?”

“我會奮戰到底,為拯救蒼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即使是神靈也會畏懼的命運之爪牙。

其名定為“鷹犬”。

5.唐貞觀年間,朝廷初建六部。為徹底解決隋末農民起義的殘餘勢力和各地綠林豪強,刑部建立“六扇門”秘密訓練基地,訓練新銳少年,名為“鷹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