鵟

鵟(學名:Buteo)是鷹科鵟屬28種猛禽的通稱。代表性物種普通鵟,體色變化比較大,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橫斑或縱紋,尾羽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橫斑,飛翔時兩翼寬闊,微向上舉成淺“V”字形。見在開闊平原、荒漠、曠野、開墾的耕作區、林緣草地和村莊上空盤鏇翱翔。大多單獨活動,有時也能見到2一4隻在天空盤鏇。性情機警,視覺敏銳,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從海拔400米的山腳闊葉林到2000米左右的混交林和針葉林地帶均有分布,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鳥和大型昆蟲等。

基本信息

字型簡介

“鵟”字型“鵟”字型

拼音: kuáng

筆劃:18

部首: 鳥

結構:上下結構

五筆輸入法:qtgo(一般五筆輸入法中無)

英文:Buzzard (但也有部分種類叫Hawk)

鳥,形似老鷹,尾不分叉,全身褐色,尾部稍淡,兩翅下各有一白色橫斑。常飛翔高空或棲止在高樹梢。吃鼠類,為農田益鳥。俗稱“土豹”。

基本概述

王鵟 Buteo regalis王鵟 Buteo regalis

鵟 (Buzzard) 屬於鵟屬(Buteo)的幾種猛禽。

但在北美,Buzzard亦指屬於新域鷲科(Cathartidae)的各種西半球鷲類,尤指紅頭美洲鷲(Cathartes aura)。

真正的鵟屬於鷹科(Accipitridae)鵟亞科(Buteoninae)。寬的翅膀和散開的圓形尾易與其他猛禽區分。飛行時緩慢有力地拍打著翅膀,優美地翱翔。大多數種類上體暗褐,下體白色或斑褐色,尾和翅下羽毛通常有橫斑。然而甚至一個種的不同個體之間亦有著很大顏色變化。捕食昆蟲和小哺乳動物,偶爾襲擊鳥類。於樹上或懸崖上營巢。巢堅實,由樹枝構成,內墊以柔軟材料。每窩產卵2~5枚,卵呈白色,具褐色塊斑。最知名的普通鵟(B. buteo)分布自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向南到地中海。其他種類見於北美、歐、亞和北非的絕大部分地區。”。《辭海》

鳥綱,鷹科,鵟屬(Buteo)各種的通稱。

分布區域

鵟

在我國分布較廣的普通鵟(B. buteo burmanicus),體長約51㎝。通體羽毛

褐色,尾部稍淡,兩翼下各具一白色橫斑,飛時顯露似鳶,但尾圓而不分叉。常翱翔高空,或棲止田野高樹和電桿上。主食鼠類,為農田益鳥。在我國東北一帶及(前)蘇聯西伯利亞南部等地區繁殖,遷長江以南地區越冬。

類種介紹

各類鵟——圖冊二各類鵟——圖冊二

中國北方的鵟大致有四種:大鵟(Buteo hemilasius)、鵟(Buteo buteo)、毛腳鵟(Buteo)和棕尾鵟。

各類鵟——圖冊一各類鵟——圖冊一

註:各類鵟圖冊一、二資料來源

大鵟

又叫老鷹、花豹等,是大型猛禽,也是我國鵟類中體形最大的,體長57—71厘米,體重1320—2100克。它的體色變化較大,有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間型等類型,其中以淡色型較為常見。通常頭頂至後頸為白色,微沾棕色並具褐色縱紋。虹膜黃褐色或黃色,嘴為黑褐色,蠟膜黃綠色,腳和趾黃色或暗黃色,爪黑色。上體主要為暗褐色,下體為白色至棕黃色,並具有暗色的斑紋,或者全身的羽色皆為暗褐色或黑褐色,尾羽上具有3一11條暗色橫斑,先端灰白色。跗跖的前面通常被有羽毛。大鵟的廡魏推脹?、毛腳鵟等其他鵟類都很相似,但體形比它們都大,飛翔時棕黃色的翅膀下面具有白色的斑。另外它們三者的跗跖上的被羽有所不同,普通鵟跗跖僅部分被羽,毛腳鵟的被羽則一直達到趾的基部。

大鵟沒有亞種分化,大多為留鳥,部分有遷徙行為,春季多於3月末4月初到達繁殖地,秋季則在10月末至11月中旬離開繁殖地。分布於亞洲的中部和東部,其中繁殖於從土耳其往東到蒙古一帶,越冬在朝鮮、日本和印度北部等地。在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為留鳥,在北京、河北、山西、山東、上海、浙江、廣西、四川、陝西等地為旅鳥、冬候鳥。

大鵟棲息于山地、山腳平原和草原等地區,也出現在高山林緣和開闊的山地草原與荒漠地帶,垂直分布高度可以達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區。冬季也常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農田、蘆葦沼澤、村莊、甚至城市附近。平時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飛翔時兩翼鼓動較慢,常在中午天暖和的時候在空中作圓圈狀的翱翔。此外還有上飛、下飛、斜垂飛、直線飛、低飛而轉斜垂上樹飛、樹間飛、短距離跳躍飛、長距離滑翔飛、空中驅趕飛、追逐嬉戲、飛獲得獵物飛,以及各種打鬥時的飛行等方式,堪稱花樣繁多。休息時多棲於地上、山頂、樹梢或其他突出物體上。主要以齧齒動物,蛙、蜥蜴、野兔、蛇、黃鼠、鼠兔、旱獺、雉雞、石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是通過在空中飛翔尋找,或者站在地上和高處等待捕獲物。它捕蛇的技術十分高超,用腳抓獲以後便振翅飛到300米以上的空中,而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蛇彎曲著身體,準備纏繞大鵟的雙腳,但大鵟卻突然伸直雙腿和腳爪,將蛇撒開,使其跌落在地上,然後俯衝而下,再次將蛇抓起,帶到空中,重複前面的動作,直到蛇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後,才降落到地面上將其慢慢地吞食。

繁殖期為5—7月份。通常營巢於懸岩峭壁上或樹上,巢的附近大多有小的灌木掩護。巢呈盤狀,可以多年利用,但每年都要對巢材進行補充,因此有的使用年限較為長久的巢,直徑可達1米以上。巢主要由乾樹枝構成,裡面墊有乾草、獸毛、羽毛、碎片和破布。每窩產卵通常2一4枚,偶爾也有多至5枚的,卵的顏色為淡赭黃色,被有紅褐色和鼠灰色的斑點,以鈍端較多。孵化期大約為30天。雛鳥屬於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育大約45天,然後離巢飛翔,進行獨自覓食的生活。

普通鵟 Buteo buteo普通鵟 Buteo buteo

別名:土豹、雞姆鷂,體型略大(55厘米)的紅褐色鵟。體色變異大,可分為黑色,棕色,和中間色三種色型。全體大致為暗褐色或灰褐色。翅長,尾羽稍短,呈灰褐色,具有4-5道不明顯的暗黑褐色橫斑。飛翔時腹面色淡,翼端黑色,翼角也黑色,兩翼下各具一白色橫斑。尾呈扇形。跗跖(鳥的小腿之下,趾之上的部分,是一般小鳥腳部最顯著的部分)被羽不至趾基。

棲息於開闊地附近稀疏的森林中,秋冬季出現於農田、草地、丘陵的上空。鳴聲如貓叫,雜食性,主食嚙齒類動物,有時亦捕食大型昆蟲。另外,它們在食物不足時竟會吃掉自己的同類,甚至是“親骨肉”。鵟的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林緣附近樹頂或懸崖峭壁上,巢以枯枝堆成,內鋪細枝枯葉,每窩產卵1-3枚,多者可達6枚。

毛腳鵟

別名:雪花豹 耗豹,中等體型(54厘米)的褐色鵟。似普通鵟但頭大,頭及頸部羽毛通常色較淺淡。上體大都褐色,羽緣白色或棕黃色,下體棕白,具褐色斑。成年老鳥有時體羽幾近純白色,當展開雙翅時飛羽基部白色塊斑非常顯著。尾基部白色,尾羽末端具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橫斑,明顯寬於其他橫斑紋。

棕尾鵟 Buteo rufinus棕尾鵟 Buteo rufinus

棲息于山林或開闊荒野、農田和丘陵地帶。常單獨活動捕食小型嚙齒類,偶爾捕食野兔和石雞等。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卵3-4枚。

棕尾鵟

中型猛禽,全長約56cm。上體棕褐色,除下背和腰以外,各羽均緣以棕色,並具暗褐色羽軸和軸紋。頭和頸黃褐色,具褐色軸紋,頭側和耳羽沾白;翼暗褐色,飛羽基部多為白色;尾淺棕色,中央尾羽基部近白色;下體胸部近白色,雜有棕褐色羽軸紋,腹部和尾下復羽多棕褐色。

棲息於荒漠、半荒漠及礫石灘地區,多單獨活動。食物主要為嚙齒類、兩棲爬行類和小型鳥類。

拼音是kuang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