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喉羚-喉部腫大的羚羊

除角尖外都有顯著的環狀橫棱,環的數目隨年齡而增加,最多為17條左右。 在這層泥狀物的下面的洞底部,有2個白色的小乳突。 鵝喉羚每年11月至翌年1月發情,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左右,每胎產1—2仔。

鵝喉羚與黃羊的體形十分相似,差別主要有鼻骨的形狀不同,沒有眶下腺、鼠鼷腺等,稍微顯著一點的就是它的尾巴比黃羊長,所以又被稱為“長尾黃羊”。它的體長為85—140厘米,尾長12—15厘米,肩高為50—66厘米,體重為25—30千克。毛色與黃羊也有些不同,背部毛色較淺,呈淡黃褐色,胸部、腹部和四肢內側都呈白色,冬天的毛色更淺。尾巴毛為黑棕色,靠近基部的一半為赭黃色。雌獸頭上僅有大約3厘米高的隆起,雄獸頭上有角,長度為22—30厘米,向上伸直而略微向後彎,尖端略向內上方彎轉。除角尖外都有顯著的環狀橫棱,環的數目隨年齡而增加,最多為17條左右。上唇至眼平線為白色,喉部為白色,臀斑比藏原羚小,蹄子狹長而尖。頸部細長,雄獸在發情季節,喉部和頸部特別膨大,好像甲狀腺腫脹似的,狀如鵝喉,因而得名“鵝喉羚”。

奇怪的是,無論是雄獸、雌獸,還是幼仔,在乳房的兩側、鼠鼷部的前面都各有1個大洞,洞口的直徑約為4厘米,洞深也有4—5厘米,洞口周圍的毛都朝著洞的方向生長,但洞內並沒有毛,裡面僅有一些粘泥狀的物質,沒有較為明顯的氣味。在這層泥狀物的下面的洞底部,有2個白色的小乳突。其形態結構很象袋鼠類的育兒袋,但卻比育兒袋小得多,而且袋口朝下。這個結構所具有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鵝喉羚在國外分布於亞洲中部、蒙古、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在我國分布於新疆、青海、內蒙古西部和甘肅等地。它是一種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區的種類,棲息在海拔300—6000米之間的乾燥荒涼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平時常結成4—6頭一起的小群生活,秋季匯集成百餘只的大群作季節往遷移,有時還與野驢混群活動。雌獸產仔後與幼仔組成群體,雄獸單獨活動,或者與其他雄獸結成小群。喜歡在開闊地區活動,尤其是早晨和黃昏覓食頻繁,主要以艾蒿類和禾本科植物為食,但很少飲水,很耐渴。奔跑能力很強,善於在開闊地的戈壁灘上迅速奔跑或在沙柳叢中穿行。性情敏捷而膽怯,稍有動靜,剎那間就能跑得蹤影難尋。覓食的時候群體成員常將尾巴樹立,並且橫向搖動。雄獸則喜歡互相以角對頂,或以後肢支撐,作人立狀,觀察四周的動靜。

鵝喉羚每年11月至翌年1月發情,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左右,每胎產1—2仔。1—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7年左右。

由於非法獵捕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鵝喉羚的分布範圍也在不斷縮小,數量逐年下降,所以要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恢復其種群數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