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不食霜霉

鵝不食霜霉

鵝不食霜霉,藻狀菌綱真菌。病株矮小,受害部淡綠或黃白色,莖、葉畸形肥腫,葉向背卷褶;葉背霉層密,白色,有時污白或淡白色。分布在中國、日本、丹麥、以色列、烏克蘭、立陶宛、西班牙、匈牙利等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鵝不食霜霉鵝不食霜霉
病株矮小,受害部淡綠或黃白色,莖、葉畸形肥腫,葉向背卷褶;葉背霉層密,色,有時污白或淡白色。孢囊梗單枝或多枝,自氣孔伸出,全長178-483(平均275.0)μm,上部叉狀分枝2-8次,主軸占全長1/3-2/3,71-256μm×7.1-11.4μm,平均275μm×135.7μm,末枝角分開,屈曲狀,5.7-3μm×2.8-5.7μm。孢子囊橢圓形或廣橢圓形,無色或淡黃褐色,21-33μm×16-26μm,平均27.4μm×20.0μm。卵孢子多生於花部、萼片或子房組織中,直徑29-42(平均38.0)μLm,壁厚,黃色,有網狀突起。  

中國分布:

繁縷Stellariamedia(L.)Cyrill.:江蘇南京(HMNAU-DM-006,-DM-(8016)007),吳縣(HMNAU-DM-007(2));浙江杭州(HMNAU-DM-008);湖南常德(HMNAU-DM-009);四川西陽(HMNAU-DM-010)。
這個種在我國的寄主還有:據陶家鳳(1985),雀舌草StellariaalsineGrimm。(四川名山)和華繁縷S.chinensisRegel(四川峨眉山、二郎山);據戴芳瀾(1979),牛繁縷S.aquaticaScop.(台灣)和天蓬草S.uliginosaMurr.(台灣、浙江、四川);據劉惕若白金鎧(1982),翻百繁縷S.discolorTurcz(黑龍江密山、興凱、衛星、寶清)。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丹麥、以色列、烏克蘭、立陶宛、西班牙、匈牙利、吉爾吉斯斯擔、芬蘭、亞塞拜然、羅馬尼亞、英國、法國、拉脫維亞、南斯拉夫、挪威、荷蘭、捷克、愛沙尼亞、俄羅斯、奧地利、義大利、瑞典、瑞士、德國。  

本種特點

以繁縷Stellariamedia(L)Cyrill.為模式寄主的這個菌早經Caspary於1855年命名為PeronosporaalsinearumCaspary,1923年Gaumann將它重新命名為P.mediaGaumann。後一名稱沿用較廣,但按照命名法規優先權的原則,應恢復用P.alsinearum。
所以Gustavsson(1959)以P.alsinearum為正名,將P.media作為異名。
考查文獻記載,寄生於石竹科繁縷屬Stellaria植物的霜霉屬卵菌有鵝不食霜霉P.alsinearumCaspary繁縷霜霉P.mediaGaumann,牛繁縷霜霉P.stellariae-aquaticaeSawada,天蓬草霜霉P.stellariae-uliginosaeSawada,遂瓣繁縷霜霉P.stellariae-radiantisIto&Tokunaga和小霜霉P.parvaGaumann等6種。其中第一、二兩種已如上述,肯定為同物異名;它與另外的種比較,依筆者看來,它們的形態似無根本區別,它們的寄主互有交叉,如P.parva的模式寄主是StellariaholosteaL.,它亦寄生於S.uliginosaMurr.和S.radiansL.,而後兩者又分別是P.stellariae-uliginosae和P.stellariae-radiantis的模式主,似不足以分成不同的種。故筆者現將我國文獻記載的P.alsinearum(形態如前文所記)與P.media,P.stellariae-aquaticae[霉層多為白色,偶有帶淡紅、灰色,據澤田(Sawada,1925),孢子囊無色,大小為14-26μm×12-19μm,或18-25μm×15-20μm]和P.stellariae-uliginosae[霉層多為白色,有時淡黃色或淡黃灰色,孢子囊大小為14-24μm×12-18μm,或17-24μm×14-18μm,或18.4-25.3μm×11.5-16.1μm]等4種合併為一,即P.alsinearum。至於P.parva和P.stellariae-radiantis兩種,應進一步考查各地多數標本後再加校正,有可能歸併於P.alsinearum,亦有可能因其霉層都呈灰紫色,可作為種級性狀之一,將P.parea保留,以P.stellariae-radiantis作為P.parva的異名。因為前者的孢子囊無色或帶褐色,大小為15-28μm×14-21μm,後者的孢子囊帶黃色或褐紫色,大小為15-22μm×11-16μm,兩者相比無顯著差異,兩者的寄主也有交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