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新城疫

鴿新城疫也稱在鴿群中有時會呈流行性爆發,有時則零星發生,其特徵有下痢、震顫,單側或雙側性腿麻痹,後期病例為頭頸歪斜,。本病病原是鴿禽Ⅰ型副粘病毒,與雞新城疫病毒相類似,不同年齡、品種的鴿都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感染途徑是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統和眼結膜及創收。

百科名片

鴿新城疫 鴿新城疫

鴿新城疫也稱,是一,在鴿群中有時呈流行性爆發,有時則零星發生,其特徵有下痢、震顫,單側或雙側性腿麻痹,後期病例為頭頸歪斜,。本病病原是鴿禽Ⅰ型副粘病毒,與雞新城疫病毒相類似,不同年齡、品種的鴿都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感染途徑是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統和眼結膜及創收。

概述

神經症狀 神經症狀

鴿新城疫是一種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在鴿群中有時呈流行性爆發,有時則零星發生,其特徵有下痢、震顫,單側或雙側性腿麻痹,後期病例為頭頸歪斜,死亡率20%-80%。本病病原是鴿Ⅰ型副粘病毒,與雞新城疫病毒相類似,不同年齡、品種的鴿都易感染,一年四季都可發生。感染途徑是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統和眼結膜及創收。

病原

鴿禽Ⅰ型副粘病毒具有與雞新城疫病毒類似的特性,同屬禽副粘病毒屬,能凝集多種動物(包括人)的紅細胞,亦可致死雞胚。禽Ⅰ型副粘病毒與雞新城疫病毒在鴿和雞之間能否相互感染的問題,尚無一致意見。據報導,鴿Ⅰ型副粘病毒接種雞不易引發感染,而雞新城疫病毒則可使鴿子感染髮病並傳給雞。

從各地發病鴿群中分離到的毒株,其抗原性、生物學特性和致病力等方面有些差異,其中,基因Ⅵ型的強毒株最常見。本病毒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對陽光和紫外線敏感,100℃1分鐘、55℃180分鐘,即可將之滅活,但較強耐低溫,在—20℃中最少可存活10年;多種殺病毒消毒劑均能使之失去感染性。

流行病學

不同品種、齡期的鴿均有易感性,鴿齡越小,敏感性越高,其中以乳鴿的敏感性最高,5~15日齡的乳鴿最易發病死亡,新疫場得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一般來說,乳鴿、童鴿的發病率可高達50%-80%,有的甚至高達95%以上,死淘率為10%~80%;老疫場多見種鴿散發,死亡率低,但乳鴿和童鴿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較高。信鴿發病較少,多見於3年齡以下的信鴿,而4年齡以上者少見發病和死亡。本病易與鵝口瘡、毛滴蟲病、大腸桿菌病、副傷寒、鴿出敗、鴿痘等疾病中的一種或幾種並發或繼發,並因此而造成死淘率升高。

本病無明顯季節性,廣東以冬春季節多發。

臨床症狀

排污綠色稀糞 排污綠色稀糞

潛伏期1~10天,一般1~5天,有的長達28天。發病初期,少數鴿子在無任何症狀而突然死亡。繼而大部分鴿子陸續表現體溫升高,神疲羽松,翅膀下垂,食慾減退,飲欲增加,全身震顫,閉目呆立,張口呼吸,倒提時有多量黏液從口腔流出。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鴿縮頭閉眼,食慾廢絕,不願走動,全身震顫更為明顯,糞便由水樣漸變為黃綠色。發病2~7天后,陣發性痙攣、頭頸扭曲、顫抖和角弓反張等神經症狀的病例增多;個別有張口呼吸或結膜炎,眼瞼腫脹。後期出現腿麻痹,不能站立,常蹲伏或側臥,排污綠色稀薄或糊狀糞,最後衰竭死亡。病程一般為1~7天,轉為慢性者,可見進行性消瘦和貧血。

剖檢病變

腸道黏膜瀰漫出血 腸道黏膜瀰漫出血

鴿屍明顯脫水,眼睛下陷,皮膚及脛部乾皺,羽毛尤其肛周及後腹區羽毛常粘有黃綠色或污綠色稀糞。剖檢時因皮膚失水乾燥而較難剝離,頸部皮下廣泛性淤斑性出血,色紫紅或黑紅,有的呈瀰漫性紅色;顱骨頂端常有出血斑,腦膜充血、針尖大點狀出血;肝腫大、斑狀出血,脾有淤血斑,胰腺色澤不均及有充血斑;腺胃、肌胃交界處條紋狀出血,腺胃乳頭出血,肌胃角質下斑狀充血或出血;小腸漿膜充血,黏膜瀰漫性出血;心冠狀溝及心肌間小點狀出血;少數病例喉頭、氣管黏膜充血或出血,有的官腔內充滿黏液或乾酪樣物。

診斷與鑑別診斷

本病臨床症狀(腹瀉、震顫、腿麻痹、神經症狀)及剖檢病變(頸部皮下廣泛性淤斑性出血、顱骨頂部有出血斑)有特徵性,據此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有賴於進行相關血清學試驗或病毒分離鑑定。

臨床診斷時,主要應與有類似臨床神經症狀的疾病相區別,頸部皮下廣泛性淤斑性出血是本病重要特徵。

防治

在搞好日常飼養管理、清潔衛生和消毒的基礎上,對鴿群進行有計畫的疫苗接種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這對處於疫區或本病多發的鴿場更為重要。

本病可由鴿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也可因雞新城疫病毒感染所致,因此疫苗的選用應加以考慮,結合本地區和本場的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式。目前常用疫苗有鴿禽Ⅰ型副粘病毒滅活疫苗和雞新城疫弱毒疫苗等。

鴿禽Ⅰ型副粘病毒滅活疫苗使用安全,適於皮下或肌內注射接種,鴿子免疫後7天左右即可獲得對本病的抵抗力,如於首免後7~10天加強免疫1次,可顯著提高其抗體水平和免疫力,以後建議每隔6~9個月定期接種1次。

雞新城疫弱毒疫苗(主要是Ⅳ系弱毒疫苗和克隆30弱毒疫苗),因其與鴿禽Ⅰ型副粘病毒可能存在的抗原性差異,現場的免疫效果不一,為此常與鴿禽Ⅰ型副粘病毒滅火苗結合使用。應注意的是,為防止其在鴿體內毒力不斷增強,在無本病發病史的鴿場慎用此類弱毒疫苗。

此外,還有以採集死於本病的新鮮鴿脾、胰、肝、腦和腎等臟器,經一定程式製備的滅活組織苗。其適於肌內注射接種,多用於感染初期或可疑的鴿群接種。

流行特點

主要傳染來源是病鴿和帶毒鴿,通過呼吸道、眼結膜以及 消化道等感染途徑侵人。當健康鴿與病鴿或帶毒鴿直接接觸, 或間接攝入被鴿呼吸道或消化道排泄物污染的墊料、飼料、飲水時,本病即在鴿群中傳播開來。被污染的運輸工具、鴿舍、飼養用具等也能傳染本病,病死鴿的屍體、內臟及下腳料處理 不當,也可碑為本病的傳染來源。野鳥、鼠類和昆蟲亦可將本 病帶人鴿群;引起本病的蔓延。此外,天氣突變、長途運輸等 應激因素也是本病的常見誘因,從疫區引入種鴿是發生鴿新城疫的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