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急性新城疫

概述

雞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雞和火雞,其他禽類和野禽也能感染,亦可感染人。本病常呈敗血症經過,其特徵是呼吸困難,下痢和神經症狀。主要病理變化為黏膜和漿膜出血,腺胃黏膜出血具有診斷意義。
本病於1926年首先發現於印度尼西亞,同年,發現於英國新城,經Doyle研究證明,本病的病原與雞瘟病原(禽流感病毒)不同,為了有別於雞瘟,即根據發現地名而命名,故名新城疫,此後本病迅速向世界各地傳播。
我國首先報導雞新城疫,是1935年發生在河南,當時認為是雞瘟流行。梁英、馬聞天等(1946)通過病原分離才證實我國流行的所謂雞瘟是新城疫,以後在四川、上海、廣西都發現有新城疫流行,50年代本病在全國各地廣泛流行。本病是雞病中危害最嚴重的一種,死亡率很高,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現在我國各地普遍開展免疫接種,免疫監測和綜合防制措施,許多省區雞新城疫已基本得到控制。

病原

(1)病毒的形態和結構
雞新城疫病毒在分類上是屬於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屬(Paramyxovirus)。成熟的病毒粒子近圓形,多數呈蝌蚪狀,直徑為120~300nm。具有囊膜,內含有一長螺鏇狀核衣殼,直徑17~18nm,囊膜外有長約8~12nm的糖蛋白(HN和F)纖突。螺鏇形核衣殼是由一個與蛋白相聯結的單股RNA所形成,具有RNA聚合酶活性,它被一個雙層脂質膜所包裹,脂質膜內襯有一層特殊的M蛋白,而脂質膜的外層又被具有纖突的糖蛋白所覆蓋,使外形呈花穗狀。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組包括6組基因,用於編碼6種病毒結構蛋白。有3種與病毒的脂質膜有關,即覆蓋在病毒囊膜表面的纖突上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活性的(HN)糖蛋白、融合(F)糖蛋白,以及脂膜內的非糖基化內膜蛋白(M)。另外3種與基因組RNA有關,它們是核殼蛋白(NP)、磷蛋白(P)、高分子量蛋白(L)。融合糖蛋白F是起病毒與細胞融合、溶血使其病毒穿過細胞膜作用。HN和F各有一個前身結構HN0和F0,它們缺乏生物學活性,但可通過蛋白裂解變成HN和F,F蛋白被認為是新城疫病毒毒株毒力的主要決定因素。新城疫病毒的HN糖蛋白含有血細胞凝集和神經氨酸酶兩種活性,具有病毒粒子與細胞受體最初結合和受體破壞活性,HN特異性抗血清和單抗能抑制融合,證明病毒的吸附是融合的一種前提,這樣病毒的穿透才能發生。
(2)病毒的培養特性
雞新城疫病毒能適應於雞胚,病毒以尿囊腔接種於9~10日齡雞胚,在雞胚能迅速繁殖。雞胚接種病毒後的死亡時間,隨病毒毒力和接種劑量而不同,強毒株一般在28-72h死亡,多數在36-48h死亡;弱毒株感染雞胚死亡時間可延長至5~6天。死亡的胎兒全身充血或出血;頭部和足趾部出血更為常見。江漢湖等(1987)報導,套用新城疫病毒的不同毒株感染雞胚,發現強毒株接種雞胚後,胚體的血凝價(HA)和尿囊液相同水平,而中等毒力和弱毒株尿囊液HA價都比胚體高,有的弱毒株感染雞胚後,胚體測不出HA價。鵪鶉胚和鵝胚對新城疫病毒也有易感性。新城疫病毒可以在多種細胞培養上生長繁殖,包括雞胚、猴腎和Hela細胞。最常用的是雞胚成纖維細胞,細胞培養中病毒感染的最初表現為合胞體形成的細胞致病作用,但細胞培養物的病毒HA價比雞胚低,有的測不出來。有的毒株在細胞培養時不出現細胞致病作用,但具有血吸附作用,可利用它來檢查其病毒在細胞培養上生長繁殖情況。由於病毒的細胞致病作用,使感染的細胞形成空斑,強毒株形成空斑大,低毒力的毒株或弱毒株如果培養中不加入鎂離子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鈉(DEAE)則不能顯示出空斑。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李德山報導(1984),新城疫I系疫苗毒株在雞胚成纖維細胞上形成大小不等空斑,中等空斑占多數,其毒力較強,小空斑對雛雞毒力弱,因此可以利用空斑技術來選擇毒力弱而免疫原性好的疫苗株。李一經(1990)報導,從黑龍江不同地區分離7株新城疫強毒,經空斑測定出現中、小清亮空斑,中空斑的毒力均大於同源的小空斑,這說明病毒株的毒力越強,空斑也越大。空斑有無色和紅色之分,它與病毒毒力無關。
(3)病毒對紅細胞的凝集特性
雞新城疫病毒具有一種血凝素,可與紅細胞表面受體連結,使紅細胞凝集。所有新城疫病毒株都有凝集多種動物紅細胞的作用,但以雞的紅細胞為最好。豚鼠和人的“O”型紅細胞亦能凝集,對牛、羊的紅細胞凝集不穩定,馬和豬的紅細胞不凝集,但有個別弱毒株可以凝集馬的紅細胞。新城疫病毒在0.1%福馬林的作用下,血凝性明顯減弱,但Lasota弱毒株較為穩定。病毒和紅細胞結合不是永久性的,經過一定的時間,病毒與紅細胞脫離又懸於液體中,這稱為解脫現象,其原因是病毒表面有一種神經氨酸酶,而紅細胞表面受體含有神經氨酸,當它被酶破壞後,病毒即與紅細胞脫離。因此,對新城疫病毒進行血凝試驗時,應及時觀察其血凝反應,否則得不到正確的結果。隨著病毒株不同,其解脫的時問有差異,一般弱毒株解脫時間快,強毒株解脫較慢。新城疫病毒對紅細胞的凝集能力,可被抗新城疫血清所抑制,這種抑制作用具有特異性,因此可利用它進行病毒鑑定,診斷,與真性雞瘟(禽流感)類別診斷,還可用以測定疫苗的免疫效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禽流感病毒也能凝集多種動物的紅細胞,由於它凝集動物的紅細胞範圍更為廣泛,據中國獸藥監察所以甲系新城疫病毒與千葉系禽流感病毒的比較結果,可以看出凝集紅細胞
的動物種類有明顯的差別。
(4)新城疫病毒的抗原性和毒力
根據我國各地分離病毒株進行病毒交互免疫試驗和中和試驗,未發現有不同血清型。但是從交叉血凝抑制試驗和雞胚中和試驗,證明不同地區病毒的抗原性是有差異的。據劉立人和中國獸藥監察所報導,對國內不同地區分離到15株強毒株,進行毒力比較,其毒力存在很大的差異,它隨宿主與外界條件之間的相互關係而發生改變,如在易感雞群中流行時,可使毒力增強,在具有不同程度免疫力的雞群中流行時,毒力有所減弱,出現有的毒株只能使雛雞發病,有的毒株對雛雞也不能引起嚴重症狀或不致病,這樣可從雛雞中分離到自然弱毒株。新城疫病毒的毒力測定很難通過血清學的方法如紅細胞凝集試驗、血凝抑制試驗、流行病學、症狀和病理變化來判定,它區分的標準是根據國際通用的:1.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雞胚的平均時間(MDT);2.1日齡雛雞腦內注射的致病指數(ICPI);3.6周齡雞靜脈注射的致病指數(IVPI);4.病毒凝集紅細胞後解脫速率;5.病毒血凝素對熱穩定性。
按照上述標準可將新城疫病毒的毒力大小分為3大類: (1)低毒力株(弱毒株) Lentogenic;(2)中等毒力株 Mesogenic;(3)強毒力株 Velogenic。
(5)病毒在雞體內分布
雞新城疫病毒存在於病雞的所有組織和器官內,包括病雞的血液,病雞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以腦、肺、脾含毒量最多,骨髓里病毒維持時間最長。因此分離病毒時多採用病雞的肺、脾和腦作為接種材料。
(6)病毒的理化特性
雞新城疫病毒對熱的抵抗力較其他病毒強,一般在60℃經30min,55℃經45min即死亡。在37℃可存活7~9天,在-20℃經幾個月,在-70℃經幾年感染力不受影響。在新城疫暴發後經2~8周,仍能從雞舍污染物、蛋殼、羽毛中分離到病毒。病毒對pH較穩定,在pH2~12的環境下,作用1h時不受影響。病毒對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一般常用的消毒劑,如苛性鈉、福馬林、5%漂白粉、抗毒威等在5~20min內即可將病毒滅活。青黴素、鏈黴素和0.02%硫柳汞對新城疫病毒沒有作用,一般常用它作為病毒分離和製造疫苗時以防止細菌污染。

流行病學

雞、火雞及野雞對本病都有易感性,其中以雞最易感,其次是野雞。不同品種的雞和年齡對本病的感受性也有差異,來航雞及雜種雞比本地雞感受性高,幼雛和中雛的感受性比老齡雞高,死亡率也高,而且在自然感染中,雛雞多表現為急性型。除雞外其他禽類和鳥類也能感染,火雞和珍珠雞易感性比雞低。動物園裡野禽如孔雀、燕八哥、鸚鵡、烏鴉、鵪鶉等都能分離到新城疫病毒,在我國動物園裡有孔雀自然感染本病的病例。據周永連報導(1990),在貴州發現越冬的黑頸鶴和灰鶴暴發新城疫,從病死鶴的肝、脾和腦分離到新城疫強毒株,回歸雞與自然病例相似,近幾年來,我國飼養的肉鴿、信鴿和鵪鶉中有流行新城疫的報導,據南京農業大學報導(1983),以新城疫病毒的強毒株人工感染不同日齡的鵪鶉,結果幼齡鵪鶉對新城疫病毒很敏感,感染後72h死亡,成年鵪鶉耐受性較強,感染後在成年鵪鶉的血清中可測出新城疫血凝抑制抗體。水禽不能自然感染,但可從鴨、鵝、天鵝中分離到病毒,據國內報導從外觀健康的家鴨泄殖腔內,分離到低毒力、中等毒力和強毒力株的新城疫病毒。同時鴨的卵黃和血清中,亦能檢出新城疫抗體。從麻雀體內亦可分離出新城疫病毒和檢出抗體,在新城疫流行的雞場內,從1隻麻雀的呼吸道和泄殖腔分離到1株新城疫病毒,經生物學鑑定,證明是強毒株。哺乳動物對本病有抵抗力,人類常因接觸病雞和弱毒疫苗而被感染,主要是引起眼結膜炎。據報導,一個實驗室工作人員在收穫雞胚時,因新城疫病毒濺人眼內而引起感染,24h內出現眼結膜炎。在職業人群中,採用ELISA和HI的方法,在血清中均能檢出陽性。從上述易感性來看,新城疫病毒適應的宿主譜較廣,特別是水禽和飛鳥,雖然還沒有發現自然感染病例,但是這些禽類可以排毒,也是一種威脅,所以對雞新城疫病毒的生態學方面應引起關注。
雞新城疫的主要傳染來源是病雞和帶毒雞,受感染雞在症狀出現前24h,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發現有新城疫病毒。潛伏期的病雞所生的蛋,也含有病毒。如果蛋內含有病毒時,在孵化過程中可致死雞胚,死亡雞胚中病毒能存活數天。痊癒雞帶毒和排毒的情況則不一致,多數在症狀消失後5~7天就停止排毒。在流行停止後的帶毒雞常呈慢性經過,一般症狀消失,但仍遺留有神經症狀的病雞,保留這些慢性病雞,是造成本病繼續流行的原因。本病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雞感染後2天或出現症狀前1天,開始將病毒釋放出呼吸道散布在空氣中,持續幾天,當健康雞吸入病毒後發生感染。本病傳染也可通過病雞和健康雞的直接接觸,在自然感染情況下,與病雞同群的有感受性的雞,很少能倖免感染。其次通過帶毒雞的遷移,肉蛋品的運輸以及屠宰的下腳料如羽毛、蛋殼、血、內臟、消化道的內容物、病雞排泄物等污染飼料和飲水、用具等都可傳播本病,如果不加妥善處理和嚴格消毒,在短時間內即放入健康雞是極為危險的。病毒也可以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進入機體,還可以通過活媒介物傳播,如蚊叮咬,飼養員和獸醫人員串圈而傳播。野鳥在傳播本病中有一定意義,以人工感染雞新城疫的麻雀和鴿的糞便餵健康雞,可引起發病死亡,證明帶毒的麻雀和鴿能成為本病的傳播者。
近年來,在我國屢有發現免疫雞群仍發生新城疫的流行,其主要特徵以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症狀為主,而典型的新城疫病理變化,如腺胃黏膜出血,腸黏膜出血,盲腸扁桃體壞死等卻少見,往往須經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為新城疫。發病率和死亡率波動較大,據內蒙古農牧學院調查4個雞群最高發病率為85%,最低為15%;病死率高者可達80%,最低為15%,從調查中發現免疫雞群發生新城疫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疫苗接種時母源抗體過高;疫苗質量和保存不當;免疫接種的程式不合理;其他疫病的干擾以及新城疫強毒株毒力不同,因而造成雞群免疫狀態的差異,低抗體水平的免疫雞不能抵抗強毒的侵襲,引起本病的傳播。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兩季較多,這取決於不同季節中新雞的數量,雞隻流動情況和適於病毒存活及傳播的外界條件,例如雞舍通風不良,長期保持有較高濃度的氨氣,使雞群抵抗力下降,當有新城疫強毒株存在時而發生本病的流行。此外,當前引種渠道很多,購人貌似健康帶毒雞,並將其合群飼養;就形成大量傳染源的散布。如果宰殺病雞或帶毒雞的血水、羽毛、污水、內臟及污染的環境不經妥善處理,也是造成本病流行的常見因素。易感雞群遭受新城疫強毒株侵害時,可迅速傳播,呈毀滅性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
雞新城疫在一個雞群流行時,往往在開始病死雞不多,表面上還是平靜的,實際上此時病毒已在全群中傳播,多數雞處於潛伏期中。以後的4~6天內,發病率呈直線上升,病死率也呈直線上升,且多表現為急性型。當一個雞群流行疫病時,死亡數每天呈直線上升,一天死亡達數百隻,應首先懷疑為新城疫。雞買賣活動頻繁,在收購大批雞中很可能 接觸到病雞,並且運輸工具也常成為病毒的攜帶者。

臨床症狀

潛伏期長短,與病毒毒力侵入雞體內的病毒量以及個體的抵抗力有關,人工感染為2~5天,自然感染時潛伏期一般為3~5天,毒力弱的可延至20天。根據臨診表現和病程長短,病雞的症狀可分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或慢性三種類型。
最急性型 此型多見於流行初期,突然發病,常無特徵性症狀而突然死亡,雛雞和中雛為多見。
急性型在發病初期體溫升高,一般可達43~44"C,病雞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消失,渴欲增加。病雞不喜走動,獨棲一隅,羽毛松亂無光澤,垂頭縮頸,翅膀下垂,冠和肉髯發紺,眼半閉或全閉,似昏睡狀態。產蛋母雞出現產蛋下降或停止,而且軟殼蛋增多,蛋殼顏色變淺(褐色蛋)。隨著病程延長,病雞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吸氣時常伸展頭頸作開口呼吸,時常發出“咯咯”的叫聲。
嗉囊滿脹,內充滿多量酸臭液體及氣體,將病雞倒提起,酸臭液體即從VI中流出。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增多,病雞為了排出其中的粘液,時時搖頭和頻頻吞咽。病雞常出現下痢,排出黃白色或黃綠色的稀糞,有時混有少量血液。
有的病雞出現神經症狀,如兩腿麻痹,站立不穩,共濟失調或作圓圈運動,頭頸向後仰翻,或向下扭轉,有時置於背部上。最後體溫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亡,1月齡雞病程較短,成年雞病程長些,病死率都很高。
亞急性或慢性型 初期症狀與急性相似,不久後症狀漸見減輕,同時出現神經症狀。病雞翅膀和腿麻痹,表現跛行或站立不穩,頭頸向後或向一側扭曲。有的病雞貌視正常,但受到驚動時,突然伏地鏇轉,動作失調,反覆發作,終於癱瘓或半癱瘓。有的病雞因吃食受到影響漸漸消瘦,終歸死亡。此型多發生於流行後期的成年雞,病死率較低。
近幾年來,在免疫雞群中發生新城疫,往往表現亞臨床症狀或非典型,發病率較低,一般在10%~30%,病死率也低,一般在15%~45%。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症狀和神經系統障礙,當呼吸系統症狀減輕時,亦趨向於康復,少數病雞遺留頭頸扭曲。產蛋雞(周齡大的)感染新城疫,主要出現產蛋下降,還伴有呼吸道症狀,病死率很低。

病理變化

雞新城疫主要病理變化表現為全身敗血症,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最為嚴重。口腔和咽喉附粘液,咽部黏膜充血,偶有出血。嗉囊壁水腫或附著一層象米糠樣滲出物,嗉囊內充滿酸臭液體及氣體。腺胃黏膜乳頭的尖端或分散在黏膜上有出血點,特別在腺胃和肌胃交界處出血更為明顯。腺胃黏膜腫脹,肌胃角質層下有出血斑,有時形成粟粒狀不規則的潰瘍。
小腸前段出血明顯,尤其是十二指腸黏膜和漿膜出血。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和壞死,這種壞死呈島嶼狀隆起於黏膜表面。在慢性或非典型病例,直腸黏膜的皺褶呈條狀出血,有的在直腸黏膜上可見黃色纖維素性壞死點。
呼吸道病變見於鼻腔及喉充滿污濁的粘液和黏膜充血,偶有出血。氣管內積有多量粘液,氣管環出血明顯,支氣管和肺沒有見到明顯肉眼變化,有時可見肺瘀血或水腫。心冠和腹部脂肪見有出血。
產蛋母雞的卵泡和輸卵管顯著充血,卵泡膜極易破裂以致卵黃流入腹腔引起卵黃腹膜炎,肝、脾無特殊病變,腎多表現充血及水腫,輸尿管內積有大量尿酸鹽。腦膜充血或出血.而腦實質無眼觀變化,僅於組織學檢查時,見有明顯的非化膿性腦炎病變。
病理變化與雞群免疫狀態有關,有部分免疫力雞的症狀、死亡率和病理變化與易感雞感染新城疫病毒有顯著不同。用新城疫強毒株感染易感雞時,可發生典型新城疫症狀和病變,腺胃乳頭和黏膜出血明顯,肌胃有出血和潰瘍,腸道黏膜和漿膜有明顯出血,盲腸扁桃體出血和潰瘍,而且死亡率很高。而有部分免疫力的雞感染後,出現輕微臨診症狀,主要表現為呼吸系統和神經症狀,腺胃出血不明顯,病變檢出率低,往往以非典型出現。據國內報導,非典型新城疫的病例中,以直腸黏膜和盲腸扁桃體出血的比例增多,腸道黏膜和漿膜出血也比典型新城疫少。因此,在一個雞場發生疫情時,懷疑為非典型新城疫時,儘可能多解剖幾例病死雞,總會發現有腺胃乳頭和黏膜少量出血點,可作綜合診斷的補充。
本病組織學檢查時,在病雞不同器官中可見充血、水腫和出血等病變,有的還發現壞死變性。如用新城疫病毒以氣霧法感染雞時,在感染後4~5天,經組織學檢查,發現消化道黏膜明顯充血、水腫和細胞浸潤,這種細胞以淋巴細胞為主,而且充滿黏膜層。氣囊由於結締組織增生,可見有水腫、細胞浸潤及密度增加。神經系統組織學檢查見有明顯的急性非化膿性腦炎病變。腦血管呈局灶性充血,小靜脈中有血栓形成,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和膠質細胞集聚,形成血管套。在血管和膠質細胞反應特別明顯的地方,可見神經節細胞發生營養不良性的變化和壞死,如尼氏小體溶解,細胞體腫大或萎縮,細胞核的移位或消失,神經細胞消失等。在感染新城疫的病雞,神經膠質有病灶,神經元變性和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以及內皮細胞肥大,此病變遍布於神經索、延髓、中腦和小腦。延髓的病變應與雞腦脊髓炎相區別,在雞腦脊髓炎中可見延髓神經元的中央染色質溶解,這種現象在新城疫卻很少見。

診斷鑑別

典型的新城疫可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症狀和具有特徵性的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但是有的雞群有部分免疫力或感染新城疫病毒的毒力不是太強,往往缺乏典型新城疫的症狀和病理變化,因此尚須進行病原學和血清學診斷,其診斷程式有下面幾種。
(一)流行病學和臨診症狀的診斷
本病對雞特別易感,流行特點是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易感雞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達90%以上。自然感染僅見雞和火雞,鴨、鵝和野禽有抵抗力,但可帶毒。非典型新城疫多發生在免疫雞群,以二免前後雞發病最多,發病率和死亡率低於典型新城疫。具有特徵性症狀,見病雞體溫升高,嗉囊滿脹內積有多量酸臭液體,呼吸困難,並有“咯咯”叫聲,翅和腿麻痹,病程長者有神經症狀,頭頸向一側或向後扭曲。產蛋母雞感染新城疫時,主要表現為產蛋量急劇下降,幾天內由80%降到40%~45%,軟殼蛋明顯增多,死亡很少,僅見有拉稀。產蛋恢復到正常時間不一,短者2~3周,長者2個月。
(二)病理學診斷
本病病理變化主要特徵為各器官黏膜充血和出血,腸道黏膜和漿膜以及腹部脂肪明顯出血,腺胃乳頭和黏膜出血,盲腸扁桃體出血和潰瘍,這一病變具有診斷意義。非典型新城疫多見不到這些典型的病理變化,只要多剖檢一些病死雞,可能見到雞新城疫固有病變,直腸段黏膜出血和盲腸扁桃體出血比例增多,因此一定要結合實驗室工作才能獲得確診。
(三)實驗室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症狀和病理變化還不能確診時,必須依賴實驗診斷,如果條件許可,取病死雞的病料分別接種易感雞和免疫雞,若免疫雞不死而易感雞死亡時,便可確定為雞新城疫。若免疫雞和易感雞都死亡,細菌檢查又是陰性,可排除新城疫,可能是其他病毒性傳染病。但診斷雞新城疫最可靠的方法是進行病毒分離和鑑定。
1.病毒的分離雞出現症狀後,大多數器官和分泌物含有多量的病毒,作為分離病毒的材料最好選發病初期的病雞脾、肺和腦,病料要求新鮮。發病中、後期取腦或骨髓作分離病毒的材料,如果死雞已腐敗,最好是從骨髓分離。一定要做到無菌手術取病料,將病料置於消毒的勻漿器內,研磨成乳劑,加入滅菌生理鹽水做成10倍稀釋成懸浮液,靜置或離心後取上清液,按每毫升加入青黴素和鏈黴素各500單位,置37℃溫箱作用30~60rain。以上清液0.1ml接種於9~10日齡雞胚尿囊腔內。接種後的雞胚放在37℃溫箱內繼續孵育,並每天檢查雞胚一次。若為強毒株,在接種後48~72h即可致死雞胚;若為弱毒株,3~6天致死雞胚。死亡的雞胚收穫尿囊液,作細菌檢查,將收集的雞胚尿囊液供作病毒鑑定。由雞新城疫病毒致死的雞胚,胚體全身充血、出血,以頭、翅和趾部尤為明顯。病毒分離是很重要的,除對發病雞場作出最後確診外,還可以對新分離的病毒進行生物學特性測定,以確定其病毒的毒力。
上述病料還可以接種到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上,若是新城疫病毒,在感染細胞呈融合性病變,此時紅細胞凝集反應陽性。
病料也可以接種於體重1 000g的易感雞,每雞皮下注射0.5ml。若是新城疫病毒的強毒株,在接種後3天出現症狀,試驗雞精神萎頓,嗦囊脹滿積液,排出黃白色稀糞,第4~5天死亡,剖解見腺胃乳頭有出血點,腸道黏膜出血。並且還可從病死雞分泌物和實質器管中回收到病毒。
2.病毒的鑑定前面已提到,新城疫病毒具有凝集禽類和某些哺乳動物的紅細胞的特性,所以病毒分離出來後,還須作紅細胞凝集試驗(HA),但僅憑HA還不能確定為新城疫病毒,象禽流感病毒、禽腺病毒都能凝集禽類紅細胞。於是首先檢查所分離到病毒是否有血凝特性,若出現HA者,必須與已知抗雞新城疫病毒的血清進行血凝抑制試驗(HI),如果所分離到病毒能被這種特異性抗體所抑制,才能最後證明該病毒是新城疫病毒。雞新城疫病毒HI方法有多種,如全量法即試管法;B-微量法;全血平板法等。HI除作為病毒鑑定外,還可利用雞新城疫病毒來鑑定感染雞群的血清中是否有抑制紅細胞凝集的抗體,如果可疑病雞的血清能抑制新城疫病毒對紅細胞的凝集,即可判定該雞患新城疫。感染雞群中出現HI抗體,病程在10~15天,HI抗體的效價可達1:1 280。現在可利用HI測定,以比較雞群發病前後HI抗體效價的變化,就可以認為該雞群是否有新城疫感染。如果一個雞群在發病前HI抗體平均值為5~61og2,半個月後採血測定HI效價平均值為9~l0log2,就可證明該群雞已感染了新城疫強毒。由此可見,HI的測定在流行病學調查和判定是否新城疫有實用價值。但還應該注意的是,HI檢測可確定疫苗免疫的效果,或可提供免疫計畫的依據。
3.血清中和試驗既可用已知抗雞新城疫病毒的血清來鑑定可疑病毒,又可用已知的新城疫病毒來測定雞血清中是否含有特異性抗體,以確定雞群是否感染過雞新城疫。中和試驗可在雞胚或細胞培養以及易感雞中進行。其方法是,在雞新城疫免疫血清(或待檢血清)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檢病毒(或已知病毒),兩者混合均勻後,注射9~10日齡雞胚(非免疫雞所生的蛋),或雞胚成纖維細胞,或者有易感性的雞,並設立不加血清的病毒對照。結果注射血清和病毒混合材料的雞胚或雞不死亡;雞胚成纖維細胞無病變,而對照組死亡或細胞培養出現病變,則可肯定待檢病毒是新城疫病毒。
4.螢光抗體技術本方法是將一類螢光性染料結合於抗體免疫球蛋白上,成為螢光性染料標記抗體。當此標記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相遇,可發生免疫特異性結合,標記在抗體上的螢光染料也被帶到抗原一抗體複合體上。此種複合體在紫外線照射下,被激發產生光亮的螢光(黃綠色、紅色或藍色),可以在螢光顯微鏡下看到。這種免疫螢光法對雞新城疫病毒檢查具有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而且其有快速的優點。作為螢光技術檢查的材料以脾為首選,也可采肺和肝,按常規方法用冷凍切片製成標本,然後將新城疫螢光抗體稀釋成一定工作濃度,滴加入經固定的切片標本上,在37℃染色30min,取出立即用PBS(pH8.0)反覆洗3次,然後滴加0.1%伊文思藍,作用2~3s後,再用PBS沖洗;然後用9:1緩衝甘油封固,鏡檢。在螢光顯微鏡見螢光者為雞新城疫病毒所在部位。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此方法能夠檢驗雞新城疫病毒在細胞培養中生長情況,如有新城疫病毒生長,在細胞核邊緣可見到明顯棕褐色酶染斑點,未接種新城疫病毒的細胞或新城疫病毒不能在細胞培養中生長,則完全看不到酶染斑點。它能直接檢出病雞或帶毒雞的泄殖腔和El腔中新城疫病毒。此方法比HA和HI、免疫螢光技術等更加敏感,特異性更強,是快速而準確的診斷方法。目前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羊抗兔結合物已有商品出售,套用比較方便,不要螢光顯微鏡。為了提高ELIS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又發展雙夾心ELISA,斑點-ELISA法用於新城疫診斷。
6.套用單克隆技術診斷新城疫套用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成功地建立了能分泌對雞新城疫病毒特異的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株,據江蘇農學院報導已建立有NDV—HY—23、NDV—HY—33、FNl、FN7等細胞株,用單克隆抗體對人工感染和自然病例進行免疫螢光檢查,選用腦、肺、脾和盲腸扁桃體檢出率較高。它不僅可用於新城疫的診斷,而且司以進行新城疫部分毒株的毒力定型。
(四)鑑別診斷
雞新城疫在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症狀,這樣很可能與呼吸道傳染病如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相混淆。有的呈現敗血症很容易與禽霍亂相混淆。就新城疫症狀和病理變化與真性雞瘟很類似應注意區別。
1.與禽霍亂的區別 禽霍亂可侵害各種家禽,鴨最易感染,呈急性敗血症經過時,病程短,病死率高。慢性病例有關節腫大,但無神經症狀,剖檢時見全身出血,肝有小點壞死,肝組織作觸片見有兩極著色的巴氏桿菌。雞新城疫在自然條件下不引起鴨發病,病程比急性禽霍亂長,但常常出現神經症狀,剖檢時肝沒有灰白色小點壞死,腺胃黏膜出血,肝組織觸片鏡檢未見細菌。
2.與傳染性喉氣管炎的區別 該病傳播很快,發病率較高,死亡率低。它主要症狀是呼吸困難,咳嗽,喉頭水腫、充血和出血,有時在喉頭附著一層黃白色假膜,消化道沒有變化,無神經症狀,上述這些特徵可以與新城疫相區別。
3.與真性雞瘟的區別真性雞瘟與新城疫區別較為困難。根據人工感染觀察,此病的潛伏期和病程都比新城疫短,一般為18~24h,病程由10幾小時至1天,沒有顯著的呼吸困難,嗉囊內沒有大量積液,無神經症狀。頭部常有水腫,眼瞼、肉髯腫脹。剖檢時常見皮下水腫和黃色膠樣浸潤。黏膜、漿膜和脂肪組織出血較新城疫更為明顯和廣泛,腸黏膜常不形成潰瘍。但確切區別還須通過病毒分離和血清學試驗等實驗室檢查。
近幾年我國有報導,當一個雞場發生新城疫流行時,還發現兩種傳染病並發或繼發,如傳染性法氏囊病繼發新城疫,新城疫和雞支原體病混合感染等,這樣不但病死率提高了,而且給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務必加強實驗室診斷工作。

防制措施

雞新城疫防制,需要採取綜合防制措施,即杜絕傳染源,開展經常性消毒,加強檢疫,定期對健康雞免疫接種,建立免疫監測等。
(一)平時的衛生防疫措施
對養雞業來說,預防本病的發生,重點做好平時的防疫工作,對集約化養雞更是如此,其措施有:
1.杜絕病原侵入雞群控制和消滅新城疫流行,最根本措施是杜絕新城疫病毒侵入易感雞群,這就需要有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防止帶毒雞(包括鳥類)和污染物品進入雞群,進出雞場的人員和車輛必須經過消毒,飼料來源要安全,嚴禁從疫區引進種蛋和雛雞。新購進的雞需經檢疫,並嚴格隔離飼養2周以上,再經新城疫疫苗免疫接種後,證明健康者,方可與原有雞合群飼養,隨時觀察雞群的健康情況,發現有可疑病雞,立即隔離,並採取緊急措施。為了杜絕傳染源傳入,有條件的雞場儘可能做到自繁自養,種雞場、孵化廳、育雛、育成和生產雞群須分區域飼養,加強種雞群疫病的監測。
2.嚴格執行消毒措施消毒是防止新城疫傳播的一項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特別是大型養雞場,應該有完善的消毒設施,雞場進出口應設消毒池。飼養員和工作人員進入飼養區要經消毒後,更換工作服和鞋靴方可進入,進入場區的車輛和用具也要經消毒,應該形成一個制度,做到臨時性和定期消毒相結合。
肉用雞場可以採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法,在進雞前對雞舍進行1~2次嚴格消毒,待全群雞出售完畢再進行1~2次雞舍清潔和徹底消毒,這樣可避免雞群疾病的傳播機會,但平時對雞舍周圍環境也應定期進行消毒。
3.合理做好雞群預防接種免疫接種是增強雞群的特異免疫力,使雞群保持堅強的免疫狀態,抵抗新城疫病毒的感染,因此給雞群合理進行疫苗接種,是防制雞新城疫關鍵措施之一。做好免疫接種應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雞場衛生防疫制度嚴密與否,飼養類型,雞的種類(肉雞或蛋雞),雛雞母源抗體效價的高低以及前次免疫的HI抗體情況等,來確定採取哪類疫苗,什麼日齡免疫和免疫次數,免疫的方法。近年來我國對新城疫的免疫程式進行大量研究,積累了許多經驗,使新城疫的免疫程式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這對控制和消滅新城疫起著重要作用。
對農村分散飼養的雞如何做好免疫接種,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雛雞來源廣泛而複雜,造成母源抗體水平差異較大,由於分散飼養給疫苗免疫接種帶來一定困難。以前採取春秋兩季由防疫員負責進行,這樣必定造成免疫接種密度不高,造成新城疫時有發生。有的地區採用,在孵坊里對出殼雛雞進行免疫接種,也取得良好免疫效果,到2~3月齡時再用雞新城疫I系疫苗加強免疫一次,這樣可以提高免疫接種密度,而且對農村散養雞控制新城疫有實用價值。在農村開展新城疫免疫接種時,應注意的問題是,做好疫苗的冷藏和保管,千萬禁止使用過期的疫苗,在較短時間內對一個村莊的雞全部接種完畢,免疫接種中特別注意針頭的更換和消毒,防止通過針頭傳播本病。在農村開展免疫時,經常遇到幾個村莊的雞隻用一隻針頭接種完畢,結果免疫後2~3天流行新城疫。
4. 建立免疫監測制度為了保證各次免疫接種獲得良好免疫效果,避免免疫接種工作的盲目性,必須通過免疫監測的方法,檢查免疫雞群中HI抗體效價。根據HI抗體水平確定首免和再次免疫時間,是最科學的方法。免疫監測也是制訂免疫程式的依據。
HI抗體測定,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同一份抗血清在不同實驗室測定其結果不同,為了獲得準確結果,一方面對操作人員進行訓練,另一方面應設立標準抗血清做對照,從而使HI抗體測定標準化。一般在首免後10~14天,抽檢免疫雞HI抗體水平。抽樣比例大雞群按0.2%,500羽雞群按3%~5%。以後每間隔3~4周抽檢一次,使用I系疫苗免疫的雞群,每隔2個月抽檢一次,通過免疫監測手段,可以判定疫苗的免疫效果,當發現HI抗體沒有上升,應及時檢驗疫苗的品質,或檢查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影響,並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改換疫苗或改變免疫方法以及同時注意其他病免疫接種。免疫監測還能判定該雞場是否受到新城疫強毒的感染。因為各類疫苗免疫雞後,正常情況HI抗體效價保持一定的水平,當發現該雞群HI抗體突然上升很高,比原來的抗體效價增加了3個滴度以上,說明該雞群可能感染了新城疫強毒,那么必須注意其他雞群防疫措施。
在免疫監測中亦發現,有些免疫雞的HI抗體效價較低,但是用新城疫強毒攻擊後獲得保護,這說明新城疫除體液免疫外,還有細胞免疫作用。國內有報導免疫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數量多於對照雞。
(二)發生雞新城疫時的措施
雞場裡一旦發生本病,應採取緊急措施,防止疫情的擴大。首先採取隔離飼養,報告獸醫檢查,經確診為新城疫後,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劃定疫區進行封鎖。其次,及時套用新城疫疫苗進行緊急接種,接種的順序是,假定健康群→可疑群→病雞群。實踐證明,即使是病雞群及時用疫苗進行緊急接種後,也能減少一部分死亡。必要時可以用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進行注射也能控制本病發展,待病情穩定後再用疫苗接種。第三,採取緊急消毒,對雞舍、運動場以及用具等,用5%~10%漂白粉,2%燒鹼溶液,或抗毒威等進行徹底消毒,待消毒後30min再清掃。垃圾、糞便和剩餘飼料經無害處理,然後再進行第二次消毒。第四,疫區內病死雞屍體和宰殺的內臟及排泄物應深埋或焚燒,或者屍體和內臟經高溫處理後作肥料。第五,農村發生雞新城疫時,要停止家禽市場的交易,包括家禽的產品。雞要關閉飼養,禁止自由散放。第六,疫區內當最後一個病雞死亡或撲殺後2周,對被污染的區域通過嚴格的終末消毒後,方可解除封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