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白點病

鴨白點病

鴨白點病是由鴨皰疹病毒III型引起番鴨、半番鴨和麻鴨等的一種傳染病,又稱鴨新病。該病發病率、病死率均較高,是目前危害養鴨業的又一大敵。

基本信息

病原

鴨白點病鴨白點病

鴨皰疹病毒II型。此病乃國內外首次報導(黃瑜等,2000年)

流行特點

1998年以來,於廣州、浙江、福建等省發生了高發病率達1000%、高死亡率達95%的鴨急性傳染病,多見於番鴨半番鴨麻鴨等發病。

主要症狀

鴨白點病鴨白點病

搖頭。軟腳。

部檢特徵

肝、和胰臟有大量白色壞死點。

實驗室診斷

無菌採集病死鴨的肝、脾和腦組織混合、剪碎、勻漿,以PBS製成20%的懸液,置-20℃反覆凍融4次後10000r/min4℃離心40分鐘,吸上清液以450納米濾膜抽濾,濾液經無菌檢驗後凍存備用。

鴨白點病鴨白點病

取上清液經尿囊腔途徑接種10日齡番鴨胚5枚(0.2毫升/枚),37℃恆溫孵育,逐日照胚2次到接種後第7天,收穫接種24小時後死亡番鴨胚液,經無菌檢驗後凍存,並傳代到100%致死番鴨胚為止,同時觀察、記錄死胚病變,供以下檢驗。

試驗番鴨死胚可見胚體皮膚出血、水種,以軀幹部最明顯;肝、脾均腫大、出血;絨毛尿囊膜水腫、增厚、出血。

番鴨死胚病毒液經純化、負染、透射電鏡可見病毒粒子呈球形或卵圓形,有囊膜,大小為80~230xmw納米。番鴨死胚肝超薄切片中可見大量病毒粒子,在胞核內病毒粒子無囊膜,大小為91~166.7納米;在胞漿中可見有囊膜和無囊膜兩種病毒粒子,直徑為133~330納米。

病毒的生物特性:重複試驗表明ME4可致死北京鴨胚、麻鴨胚、半番鴨胚和櫻桃谷鴨胚,其致死率均為100%,死亡胚病變與番鴨相似;試驗檢測該病毒不凝集雞、鴨(北京鴨、番鴨、麻鴨、半番鴨)和綿羊紅細胞;病毒對氯仿敏感,不耐酸和鹼;血清中和試驗,中和效價差異極顯著,可見該株病毒不同於鴨瘟病毒和鴨皰疹病毒II型,沒有血清學相關性。

關於該病毒與鴨瘟病毒、鴨皰疹病毒II型在分子水平上的產差異,以及其他有關本病的資料,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調查和實踐。

防制要點

採用傳染病的綜合性防治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