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腰鮑魚

鳳腰鮑魚

“鳳腰鮑魚”以雞胺和鮑魚合烹而名,以色白、鮮嫩。清雅而膾炙人口,在大西北地區廣為流傳。

鳳腰鮑魚

主料輔料

水發鮑魚400 克
雞油15 克
雞胺100 克
食鹽5 克
水發南菇l00 克
味素2 克
雞湯500 克
紹興酒15 克
澱粉20 克

烹製方法

1.將鮑魚修邊皮雜質,洗淨,切作厚片,盛在碗內,加湯少許,上籠蒸
約1 小時,取出待用。
2.雞胺洗淨,投入開水鍋內氽熟撈出,剝去表面薄膜。南菇去蒂,洗淨
泥沙待用。
3.炒鍋置火上,加雞湯燒開後,放入鮑魚、南菇,加入紹興酒、食鹽、
味素,略滾片刻後,用澱粉勾薄芡,淋入雞油推勻,隨即起鍋,裝入大湯盆
內即成。

工藝關鍵

1.以高級清湯替代雞湯,風味更佳。
2.香菇用鹽少許搓揉,再以清水漂洗,則泥沙全無,方便快捷。
3.勾二流芡,濕澱粉下鍋,不要亂攪,讓澱粉熟透,始成明汁亮芡。

風味特點

我國用鮑魚的歷史悠久,自漢代起因味美而見珍。王莽將事敗,抑鬱寡
歡,不思飲食,但仍飲酒啗鮑魚。《伏隆傳》載,東漢初,張步兄弟擁兵山
東,光武帝劉秀派大夫伏隆去招降。張步等遣使隨伏隆入朝,上書並獻了鮑
魚。 《褚秀回傳》載,南宋時,江南鮑魚貴至“每枚可值數千錢”。五代吳
越有個叫毛勝的文人,居處近湖海,饜享群鮮,常以“天饞居士”自名,著
有《人族加恩簿》。他對鮑魚的評語是:“療飢無數,清醉有材。”北宋詩
人蘇東坡也愛吃鮑魚,用以保養目力,深得食療之道。他寫一首古詩《鰒魚
行》:“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肉芒石耳不足數,腊筆魚皮真
倚牆,吾生東歸收一斜,苞苴未肯鑽華屋。分送羹材作眼明,卻取細書防老
讀”。是說有了鮑魚這樣的珍貴海味,使砧板都增光生色;廚師把烹調好的
鮑魚菜送到席上,一切珍饈都黯然失色,算不了什麼。他東歸蓬萊弄到一筐
鮑魚,不肯以這種珍貴海鮮去巴結權貴,作為鑽營進取的禮物,而是分贈至
友做羹湯,用來保護目力讀書寫詩。明清之際,鮑魚更成了最名貴的海味,
在遺存的“滿漢全席”選單中,儘管各地食俗不同,物產有異,上席菜品也
不盡相同,但鮑魚是不可或缺的。如廣州的“滿漢全席”,有“乾燒大網鮑”,
而四川的滿漢全席,則有“奶油鮑魚”。“鳳腰鮑魚”以雞胺和鮑魚合烹而
名,以色白、鮮嫩。清雅而膾炙人口,在大西北地區廣為流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