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木夜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夜蛾科。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澳洲、南太平洋諸島嶼。 危害鳳凰木。

基本信息

分布危害

海南、廣東、廣西;澳洲、南太平洋諸島嶼。 危害鳳凰木。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 17-22 mm,翅展 33-48mm。頭部及胸部灰褐色,頸板有2條褐色橫線。腹部灰褐色,第三、四、五節背面各有一黑色毛簇。前翅灰褐色或紅黑褐色,

鳳凰木夜蛾鳳凰木夜蛾
基線黑色內斜至A脈,內橫線黑色波浪形內斜,中區有4條與內橫線平行的黑紅褐色波浪形線,腎狀紋紅黑褐色,外橫線黑色,亞外線線淡黃褐色,為不規則鋸齒形,亞外緣線與外橫線之間有一灰黑色窄帶,外線線黑色波浪形。後翅灰褐色,中橫線與外橫線均雙線黑棕色,波浪形;亞外線線雙線黑色,其外側一條線稍粗,線間褐色;外緣線黑色,與亞外緣線之間的另一微黑線間襯以白色。
:綠色,略呈半球形,底面粘著在葉片上,卵殼表面有縱脊40條左右。 幼蟲 老齡幼蟲體長 44-60 mm,寬 4 mm左右。體背有一層白粉,有的映出紅色氣門上線在腹節間部分為棕黃色。腹部第一至第八節氣門後方各有1個微隆起的黑褐色不規則斑塊。
:長 17-26 mm,深褐色,近羽化時為淺黑褐色。臀棘較長,末端有 2對彎向兩側的褐色鉤,在其兩側各有1根彎向內側的短鉤。

發生規律

鳳凰木夜娥在海南 1年發生 8-9代,在 7-8月當平均氣溫為28.1℃時,卵期 3天;幼蟲期14-20天,平均15.1天;預蛹期2天,蝸期8-9天,平均8.3天。12-2月當平均氣溫為20.8℃時,卵期4天;幼蟲期19-21天;平均19.7天;預蛹期3天,蠍期59-67天,平均64.3天。成蟲於18—24時羽化,19—21時為羽化盛期。雌、雄性比為1:1.1。飛翔力強,白天潛伏在離地面較高的陰暗處,靜息時雙翅展開,平貼在靜息物上。成蟲趨光性較強,大發生初期卵集中產在樹冠上部、林緣和地勢高的林地,大多散產於葉背,孕卵量每雌870-1270粒。4—8時為幼蟲孵化高峰期,初孵幼蟲取食卵殼。當樹葉快被吃盡時,有群集轉移的習性。幼蟲受驚後迅速爬行或吐絲下垂,末齡幼蟲還會彈跳落地,棲息時拱成橋形,脫皮後能食盡舊蛻。老熟幼蟲在寄主樹上、或爬到其它樹上和雜草上綴葉結革化蛹。5-6月持續高溫乾旱天氣,常引起該蟲大發生。 天敵 有蜘蛛、螳螂、黑卵蜂、小革蜂、大腿蜂、寄生蠅、松毛蟲惡姬蜂等。

防治方法

林業技術防治:防治苹梢鷹夜蛾可對苗木進行冬耕護理或結合灌溉殺滅蟲蛹;並可用苗圃地輪作,不斷更新苗木樹種來防治此蟲;對柿樹苗木提倡合理疏植,及時嫁接,認真作好鬆綁、除前等嫁接後的管護工作,以抑制這種害蟲的繁減,對鳳凰木夜蛾在成片造林時可採用帶狀混交方式造林。對竹筍禾夜蛾可於8月至次年2月全面清除竹林中雜草,堆集漚肥,以消滅雜草上越冬卵,並在3月前清除萌發嫩草,以殺死其上幼齡幼蟲;當大年出筍後,秋冬鬆土,清除雜草,培養竹林;小片受害嚴重的竹林秋冬覆蓋 10—15 cm 厚客上,可結合施肥進行,這種方法亦可在淡竹筍夜蛾繭蛹期使用,使成蟲窒息而死。
人工防治:(1)對銳劍紋夜蛾可於7月上旬於牆角堆積磚塊、土塊,讓老熟幼蟲於其中化蛹,以便集中消滅。(2)對一點金剛鑽、苹梢鷹夜蛾應及早摘除苗木上的蟲芽、蟲葉。(3)人工震落夢尼夜蛾、細皮夜蛾、癩皮夜蛾的幼蟲,捕而殺之。(4)清除落葉,以減少典皮夜蛾的越冬場所。人工摘除其幼蟲白色網幕和繭蛹的方法亦簡便易行。(5)人工剝除癲皮夜蛾的繭。(6)人工壓死苗圃中抽授帶夜蛾的幼蟲。 燈光誘殺夜蛾科昆蟲成蟲大多有趨光性,可用燈光誘殺。如銳劍紋夜蛾、癩皮夜蛾成蟲可用黑光燈誘殺。
生物防治:(1)保護利用天敵,如苗圃及林地中的螞蟻、瓢蟲、胡蜂、馬蜂、寄蠅、草蛉、益鳥、編福等天敵均須加以保護利用。(2)對典皮夜蛾幼蟲可用 0.16億孢子/ml蘇雲金桿菌或青蟲菌噴殺。(3)利用螞蟻防治癩皮夜蛾蛹。
化學防治:(1)對幼齡幼蟲可噴射 50%殺螟松乳油 1000倍液,或 50%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或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或50%對硫磷乳油 2000倍液,或觀%敵百由晶體 1000-15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劑、或50%甲胺磷乳劑500-1000倍液,或25%西維因可濕性劑1500倍液,或2.5%澳氰菊酯、或 20%速滅殺丁乳油 3000-5000倍液,或 10%氯氰菊酯乳油,每公頃用藥150一300 ml,或滅幼髒3號20%膠懸劑2000-3000倍液。(2)對已蛀人梢中的幼蟲,可用50%久效磷乳油、或 40%氧化樂果乳油 10倍液注乾,或用 50%殺螟松乳油、或 50%二溴磷乳油用一40倍液塗抹被害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