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田村

鳧田的行政區域變化多樣,建國初期稱鳧田鄉、轄排上鎮的沸水和本鎮的勾龍頭,黃泥湖大隊,時值文化大革命運動的1968年擴社並隊,黃泥湖大隊又並為鳧田大隊管轄,到了70年代初期調整社隊規模,鳧田大隊又分設為兩個大隊,即現在的黃泥湖村和鳧田村。 境內水利事業發展較快,建國後,依靠全村人民民眾的努力,先後修建了南塘,萬古沖,黃鴨塘,南金四座小型水庫,90年代,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又興修了黃鴉塘,介咀塘兩座小二型水庫。 社會事業境內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較快,50年代初,創辦了陂上,萍禮祠,候家山三所國小,60年代又新建了黃頭沖,候家山校舍,70年代開辦了鳧田中學,80年代到90年代又新建了鳧田學校,同時成為了東橋鄉配套花園式校園。

歷史沿革

鳧田壠(傳說)原屬天然湖,鳥兒在湖中捕食後,站在樹枝上休息而為鳧,倉海桑田,俗稱鳧田。鳧田的行政區域變化多樣,建國初期稱鳧田鄉、轄排上鎮的沸水和本鎮的勾龍頭,黃泥湖大隊,時值文化大革命運動的1968年擴社並隊,黃泥湖大隊又並為鳧田大隊管轄,到了70年代初期調整社隊規模,鳧田大隊又分設為兩個大隊,即現在的黃泥湖村和鳧田村。其辦公地址常設在原國民黨陸軍總監之長漆郁文(漆英)留下的別墅內(考證該別墅建於一九0一年),後由於年久失修,於2003年村委會在此基地上進行改造,因而建成了東橋鎮一流的村級辦公樓場所。

經濟建設

耕地面積3000畝,其中水田面積1600畝,旱地1400畝,土地肥沃,宜辦種養企業,山嶺面積約6000畝,山上樹木茂盛,多以樟、松、杉、油茶樹為主,90年代由於上級農口部門 的重視,對全村水土流失進行了治理,經過10餘年的努力草木覆蓋率達98%,遍山一片青綠,風景多么秀美。
境內水利事業發展較快,建國後,依靠全村人民民眾的努力,先後修建了南塘,萬古沖,黃鴨塘,南金四座小型水庫,90年代,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又興修了黃鴉塘,介咀塘兩座小二型水庫。建造了龍船頭大型抽水機站,並對黃泥湖至鳧田灌水渠進行了全面加固改造,對全村的84口水塘,實行水泥標準硬化工程的達50%,還裝配了固定抽水機2部,移動型抽水機25部,從此抗旱能力大大加強,確保了農業生產的穩產高產。

社會事業

境內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較快,50年代初,創辦了陂上,萍禮祠,候家山三所國小,60年代又新建了黃頭沖,候家山校舍,70年代開辦了鳧田中學,80年代到90年代又新建了鳧田學校,同時成為了東橋鄉配套花園式校園。教學設施齊全,教育質量可喜,截止2005年擁有鳧田籍的研究生,大、中專生200餘名分布祖國各條戰線上發揮各自的才華。真不愧為自古“金水鳧田翰墨香”。衛生成績顯著,人們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的壽年普遍增加。
境內交通方便,通訊較好,公路建設連線湘贛兩省,公路里程長達20公里。新建的鳧田村農民街逐步擴建。以農民街為龍頭,促使了工業、運輸業、服務業的不斷興起,進一步繁榮了小城鎮的經濟從業人員120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