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燈

鯉魚燈

鯉魚燈是漢族民間傳統燈彩舞蹈,因舞蹈時手持鯉魚形狀的彩燈而得名。常在年節期間演出,來源不一,普遍分布在廣東、江西、四川等地。鯉魚燈以竹篾編扎外形框架,用紗布或綿紙蒙殼,通體貼上魚鱗,層層迭迭。內裝電池、燈泡照明。形體小巧,頭尾均可活動。表演時,藝人用腳尖走碎步,但見“鯉魚”輕盈遊動,栩栩如生。以民間嗩吶曲牌和打擊樂伴奏,氣氛十分紅火熱烈。

簡介

鯉魚燈是漢族民間傳統燈彩舞蹈,因舞蹈時手持鯉魚形狀的彩燈而得名。常在年節期間演出,來源不一,普遍分布在廣東江西四川等地。

鯉魚燈鯉魚燈

鯉魚燈以竹篾編扎外形框架,用紗布或綿紙蒙殼,通體貼上魚鱗,層層迭迭。內裝電池、燈泡照明。形體小巧,頭尾均可活動。表演時,藝人用腳尖走碎步,但見“鯉魚”輕盈遊動,栩栩如生。以民間嗩吶曲牌打擊樂伴奏,氣氛十分紅火熱烈。

吉安縣鯉魚燈

是聞名省內外的民間燈彩藝術之鄉。流傳於該縣固江鎮棚下村的“鯉魚燈”是最優秀的、真正原生態的民間燈彩之一。
固江鎮棚下村位於吉安縣縣城西北角22公里處。南依贛江支流瀘水河,北距固江圩鎮約二、三百米。村民系200多年前從贛南而來的移民,以打漁、撐船、作洲(種旱地)為生。“鯉魚燈”隨他們從贛南傳入,傳承延續至今,並有較大的發展、創新。
歷史上,“鯉魚燈”以其精美的藝術,吸引著廣大民眾,為維繫瀘水河沿岸從贛南移民而來的各個“棚下村”人之間的友好親情關係以及促進與當地人之間的交往並最終實現雙方的融合等,作出過積極有益的貢獻。
“鯉魚燈”有極高的歷史、科研、文化、藝術價值。

鯉魚燈鯉魚燈

“鯉魚燈”的起源以及部分表演花節與不少民間神話、傳說、典故等有關。她與遠古時代的圖騰“魚舞”之間是否存在淵源關係,至今還是一個謎,有待人們去深入研究、考證。
建國以後,“鯉魚燈”屢登藝術舞台的大雅之堂,榮獲過包括華東地區一等獎、江西省一等獎在內的多項獎勵。五十年代還曾赴京演出,受到中央領導周恩來、朱德、董必武、彭真等親切接見。軍委、鐵道部文工團學演了“鯉魚燈”,出訪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參加過諸如文天祥紀念館開館典禮、井岡山經貿洽談會等大小宣傳、展示、促銷類活動,大受民眾歡迎,其影響遍及海內外,堪稱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秀代表作。

廣東大埔鯉魚燈

大埔鯉魚燈舞最早的活動地為百侯鎮的侯南村,是族人楊纘緒從陝西帶回。楊纘緒,清康熙辛丑進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812年)任陝西按察使。依此計算,大埔侯南村的鯉魚燈舞始於240多年以前。鯉魚燈最早為百侯人楊纘緒從陝西傳入。建國後經縣文化館多次改革創新而定型。鯉魚燈的代表作為《鯉跳龍門》。

[鯉魚燈舞]

鯉魚燈舞屬花鳥魚蟲一類的抒情民間舞蹈。它寄物寓言,藉助舞蹈藝術形象思維的比興手法,通過擬人化的舞蹈動作和語言,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願望和理想。同時,人們還把鯉魚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徵。在漢族傳統的春節、元宵節活動中,人們用舞鯉來迎新歲、賀新春、鬧元宵,對新的一年、新的歲月寄予美好的期望。
廣東省大埔鯉魚燈歌舞的代表作是《鯉跳龍門》。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群鯉嬉春”、“比比交尾”和“鯉跳龍門”。“群鯉嬉春”美於形,金鱗翩翩嬉水中;“比比交尾”富於表情,親情融融,以情感人;“鯉跳龍門”富於想像,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