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山

鮮卑山

史載鮮卑族“以山為號”,也就是說,鮮卑族的祖先以他們居住的鮮卑山作為自己民族的稱號,但是鮮卑山的方位長期無考。據《魏書》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候國西北”。“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往祭祀,並在洞中刻下祭文。

鮮卑山

鮮卑山鮮卑山
史載鮮卑族“以山為號”,也就是說,鮮卑族的祖先以他們居住的鮮卑山作為自己民族的稱號,但是鮮卑山的方位長期無考。
據《魏書》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候國西北”。“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往祭祀,並在洞中刻下祭文。
1980年7月,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調查中發現了“嘎仙洞”,該洞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遺留的石刻銘文與《魏書》記載基本相同,從而證明嘎仙洞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鮮卑石室。嘎仙洞面積近3000平方米,洞頂最高20餘米,同時洞中還有小洞。

歷史

根據鮮卑族對祖先的記憶,大約早在夏代,鮮卑民族已經開始活動,而當時鮮卑民族活動的地點是否就是兩千多年以後北魏時期的鮮卑石室尚缺乏直接的證據。目前只能說,鮮卑山非常可能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北麓。

匈奴別部的烏桓、鮮卑,《後漢書》中烏桓、鮮卑傳都說他們因住烏桓山、鮮卑山得名。孰不知烏桓是聰明之稱, 鮮卑是瑞獸皮帶之名, 與山無關——黃現璠等《內蒙古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