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返鄉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把資本、人才等回到其輸出地,形象地比喻為“鮭魚返鄉”。 台商回台投資,搬遷、遷徙,究竟要西進還是北移,南下還是返鄉,很多人躊躇在三岔路口。 而很多廠家苦惱的是,台灣年輕人都去讀大學,不願當生產線工人。

簡介

鮭魚是洄游魚類,每年會從海里游回上游的淡水江河產卵,而這裡正是她出生的地方,所以叫鮭魚返鄉。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把資本、人才等回到其輸出地,形象地比喻為“鮭魚返鄉”。

起源

中國大陸和台灣簽訂ECFA後,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出現了回台投資的意願和行動,台灣人形象地稱之為“鮭魚返鄉”。
“鮭魚返鄉”已經被擴大到運用到比喻更多領域的資本、人才回流現象。

概況

促使“鮭魚返鄉”的主要動因,是兩岸簽署ECFA的效益持續發酵。
從2008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超過100家台商回流。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已被台灣當局列為重要施政項目,官方鼓勵他們善用台灣的產業研發優勢,回台設立研發中心、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或設立營運總部,當局則提供投資服務、土地、租稅、融資、關稅等一攬子優惠政策,促請台商與故鄉聯結。
效果已初步顯現。2011年台商回台投資金額469億元(新台幣,下同),比上年成長了15%,2012年目標提高至500億元,前8個月已達419億元。2012年底台經濟部門又加碼,提出一年吸引回流台資1000億元,要創8萬個工作崗位。
台當局也開始充當起招商的角色,經濟主管部門直接與台商簽署投資意向書。官方“全球招商聯合服務中心”應運而生。從立項到設立,專人專責,全程服務。
效率不高“鮭魚”難適應
並非人人都能華麗轉身。台商回台投資,搬遷、遷徙,究竟要西進還是北移,南下還是返鄉,很多人躊躇在三岔路口。易地創業,難上加難,連最熟悉的台灣家鄉,好像水性也變了。
一是缺人。腳踏車胎製造大廠建大工業的總經理張宏德感嘆:工人不好找,我們薪水不低,但因為要輪大夜班,年輕人不願意。而很多廠家苦惱的是,台灣年輕人都去讀大學,不願當生產線工人。有的幾年前買地要蓋工廠,因找不到勞工,現在地還荒在那兒。的確,有很多工作檯灣人現在都不做了,如果抱著在大陸招工的心態,一定會踢到鐵板。
二是土地難找。在台灣取得用地,要經過很多單位蓋無數的章。各地環保爭議不斷,不少投資案受環保因素影響而夭折,就算買下土地,建廠的環評及土地變更程式冗長。
三是辦事難。台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說,島內公務員高層不敢正面協助業者,怕招來“圖利他人”的批評,“官員效率低、防衛心太重讓人頭痛”。一位台商表示,你看朝野、社會、媒體經常吵成一片,拖慢了決策效率,連油電漲價、漲薪問題都搞不定,更何況解決台商回流這個牽動兩岸產業鏈的複雜問題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