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精選

魯迅雜文精選

這本書為我們收集了魯迅先生的部分雜文,充分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堅韌人格和鮮明個性。魯迅先生曾說自己的雜文里講的“併名優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不過是,將我所遇到的用筆墨寫了下來。說的自誇一點,就如悲喜時節的歌哭一般,那時無非藉此來釋憤抒情……名副其實,‘雜感’而已。”這本書把魯迅先生的雜文介紹給讀者,其意義也在與此。魯迅先生的雜文被詩人稱為史詩,通過這本書收集的雜文,顯現出魯迅的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鬥到底的革命形象。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版本:Kindle版

檔案大小:495 KB

紙書頁數:172

出版社:億部文化有限公司; 第1版 (2012年11月23日)

語種:簡體中文

ASIN:B009Z5TEE4

品牌:億部文化

作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

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家庭,但在他13歲那年,家庭發生變故,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入獄,其後父親大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魯迅作為家庭的長子,不得不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過早地體驗到人生的艱難和世態的炎涼。1898年,18歲的魯迅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走上一條當時人最看不起的道路——“進洋學堂”。由於成績優異,使得他獲得了官費留學日本的機會,為了救助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魯迅選擇了學醫。然而有一次,當魯迅從幻燈片裡看到一群中國人競麻木地笑看同胞被殺頭的熱鬧時,他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並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從此,魯迅決定棄醫從文,開始思考中國國民性的問題。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大量很有思想價值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等。 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新文化運動的反對者進行鬥爭。到了後來,有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從此筆耕不輟,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並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闢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對於雜文寫作,魯迅懷著一種目的明確的自覺意識,其中蘊涵著他的嚴肅、崇高而執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說過,“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於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魯迅無疑也遇到了從不同的階層、不同的人物各種角度和方式進行的污衊和攻擊。在此期間,魯迅也曾被國民黨反動政府列入黑名單,然而他毫不畏懼,反而愈戰愈勇。在中國那段風雨如晦的日子裡,他用一支犀利的筆,飽蘸激情寫下的篇篇雜文,“如h首,是投槍”,在對敵鬥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其雜文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不僅記錄了魯迅一生戰鬥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喻為中國的托爾斯泰。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目錄

我之節烈觀

未有天才之前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華蓋集

忽然想到

“碰壁”之後

並非閒話(二)

華蓋集續編

學界的三魂

記念劉和珍君

空談

記“發薪”

《阿Q正傳》的成因

二心集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 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

“友邦驚詫”論

而已集

略論中國人的臉

革命時代的文學

偽自由書

出賣靈魂的秘訣

花邊文學

論“花邊文學”

三閒集

怎么寫(夜記之一)

在鐘樓上(夜記之二)

南腔北調集

我們不再受騙了

為了忘卻的記念

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

且介亭雜文

中國文壇上的鬼魅

病後雜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京派”和“海派”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論“人言可畏”

且介亭雜文末編

我要騙人

且介亭雜文附集

我的第一個師父

內容簡介

雜文雖然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到了魯迅的手裡,雜文的藝術魅力和思想潛力才充分表現出來。魯迅一生僅留下了兩本小說集,卻留給了後人二十本雜文集,先生為了實現他改造國民性的夢想,將其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傾注在了雜文創作上,在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罕見的豐碑。提及雜文,人們很自然地都會馬上想到魯迅;而若要深入地了解魯迅,自然也必須從魯迅的雜文出發。魯迅雜文不只是一種文學形式,它儼然已經成為魯迅那個時代的文化發展和思想鬥爭的真實寫照。

魯迅的雜文自始至終都是從“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出發。對於文明,它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對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文明,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等都進行了毫無保留的批判;深刻地暴露並批判了國民劣根性,對國民卑怯保守的病態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對於社會,它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都給予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與此同時,對於統治者的壓迫以及文化界同仁的污衊攻擊,魯迅也不惜用雜文對他們進行毫不留情的諷刺。

在藝術形式上,魯迅的雜文擅長分析,以其高度嚴密的論證,總能夠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針見血地把道理說得深刻透徹,因此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同時,魯迅雜文特別擅長使用諷刺手法,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練、誇張,給予辛辣的諷刺,使其文很有感情力量,常常能制強敵於死命。魯迅經常運用典故或自己創造的故事,以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的道理。總之,魯迅的雜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獨創,給予讀者以雋 永的藝術享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