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心裡話

魯迅先生的心裡話

阿袁(陳忠遠)纂輯的《魯迅先生的心裡話》一書系從魯迅先生詩歌、雜文(包括散文、論文、論著等)、書信、序跋、演講及小說乃至日記諸體文中遴選出足以啟迪人生與警悟世情的精彩內容而成。全書分《社會·思想·人生》《科學·民主·進化》《過去·現在·未來》《中國·外國·中國人》《家庭·愛情·婚姻》《文學·藝術·創作》《其他》等七大類,然後按各類別再分出若干子目,並以相關內容充實之。該書以準確編年和嚴格出處的形式面世,糾正了以往編輯魯迅先生名言警句的隨意性和混亂性。尤可稱道者,其簡要箋注也使讀者避免檢索之勞時坐賞會通之樂。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阿袁,原名陳忠遠,中國當代青年學者,詩人,文學家。字定之,號藥愚居士,筆名阿袁、中元等;近年來,他多以“阿袁”為名發文和出書。他是溫州永嘉人。就在讀書時,陳忠遠(亦即阿袁)便已加入了全國性的詩詞組織中華詩詞學會,並深受著名詩人霍松林袁第銳林從龍等前輩詩人的大力稱賞。此後,他在就讀大學期間,還拜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詩詞組組長孔凡章先生為師,其詩詞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其間所結集的詩詞曲輯錄《又新集》就是大為海內詩人詞家稱讚不已,從而紛紛飛書染翰為之評點的。陳忠遠曾先後出任溫州市主流媒體暨北京國家級媒體記者、編輯,北京國家級出版社編輯等;現兼任特聘教授。其個人事跡傳略分別被載入《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世界華人專家名典》、《中國國情報告·專家學者卷》等多部辭書。

阿袁目前已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發行的《唐詩故事》、《宋詞故事》、《魯迅詩編年箋證》、《魯迅先生的心裡話》等書,阿袁由於詩學功力深厚,而其書尤其娓娓可讀,是目前所見的《唐詩故事》《宋詞故事》同類書中是能夠把學術性、可讀性、知識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結合得最好的唐詩宋詞故事類普及讀物。由於其中資料豐富,寫法新穎考證詳實,是近年來僅見的唐詩宋詞研究碩果,非常值得推廣。而在《魯迅詩編年箋證》等書中,阿袁先生由於注重考釋,喜歡探究原委,從而注出了許多並不為當世學者所知的詞語源頭;而且他又能蒐集後人成果,把相關的資料集結起來,對比中也能看出以往作者的異同;尤其是阿袁先生髮現並裁斷了魯迅自身的筆誤但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糾正者和魯迅親友的記憶之誤以及被一些魯學專家搞錯了卻一直延誤至今的錯訛,可謂“魯學”研究尤其是“魯詩”研究中的一項重大成果。

纂輯緣起

一、是書系從魯迅先生詩歌、雜文(包括散文、論文、論著等)、書信、序跋、演講及小說乃至日記諸體文中遴選出足以啟迪人生與警悟世情之精彩內容而成,然不敢遽稱魯迅先生言論之警策者已盡於此;蓋遺珠之憾定當不免也。

一、是書大致分為《社會·思想·人生》、《科學·民主·進化》、《過去·現在·未來》、《中國·外國·中國人》、《家庭·愛情·婚姻》、《文學·藝術·創作》、《其他》等七大類,然後按各類別再分出若干子目,並以相關內容充實之。唯其中似不無交叉現象,讀者鑒諸。

一、是書為編年體,亦即各類內容以時間先後排列,以見魯迅先生思想發展與遞嬗之軌跡。唯所編之“年”,主要指作者有具體寫作時間者,即大多據以為準;如無寫作時間而有發表時間者,則大致推定其寫作月份;唯其中誤署者,則據其可靠資料以定。至於他人或後人誤定時間者,則以纂輯者經考證所得而定,如《自題小像》——之必非如《魯迅全集》或《魯迅年譜》等定為1903年,實應據魯迅一再自行認定並經纂輯者考證所得而泐為1901年1月20日~3月15日——之類,是也。

一、為便於讀者準確查核與有效使用原文,茲於每則警句右下角,纂輯者特行標上所引文字之淵源所自,亦即該警句所在之確切書名及其篇名。唯因“摘錄會損精神,還是抄一段”(具見1935年6月10日《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二)》),故寧可略予多摘,以免斷卻文氣之弊。

一、是書所據版本,主要系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但對其中有誤者則加按語說明。

一、所錄文中凡有異體字或系當時特有寫法者,即於該文後略作按語,以明古今文字嬗變之跡。而如“繞灣子”(實即“繞彎子”)以及“直捷了當”(實即“直截了當”)等,一從原有作法,以尊重魯迅先生行文習慣。至於今既簡化且不發生歧義者,則不復從全集,如“譁然”不再作“(訁華)然”(蓋全集所及同一內容而其前後實亦並不一致),“同流合污”不再作“同流合污”,“啖飯”不再作“噉飯”之類。而“余”“餘”等則因其義有別而特行分辨出現(全集中大多混同為“余”,雖則偶亦有作“餘”者),亦即“餘”作“多餘”“剩餘”之義解時則不再作“多餘”“剩餘”,以尊重我國文字之固有傳統而避免產生不必要之歧義。諸如此類,統希廣大讀者垂察,則幸甚。

一、所錄文中偶涉典故處,則略加按語說明,庶幾覽古之一助。而“全集”中原本誤注者,則亦隨文辨之,以供參考。

一、魯迅先生對恣意變亂古書舊式,任意刪改原文及亂行標點等,以為古書水火兵蟲以外之大厄而為文痛詆之(具見1934年12月17日《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關於“舒憤懣”》等),且復“以為改變本相,不但對不起作者,也對不起讀者”(具見1928年3月31日《譯文序跋集·<思想·山水·人物>題記》等),然時人卻果有任意變亂魯迅先生文章舊式,且亂行標點,甚乃有將書名亂題、作者誤署與文字訛列者。今略舉其誤者各一例於此,如將《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竟題為《且介亭雜文二集·門外文談》,又如將《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竟題作《二心集·上海文藝一瞥》等;此外,時人竟有將迅翁所引他人(如所引叔本華、田漢等)之文而誤作魯迅之“箴言”者(實則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附記》中即以為“關於這一案”云云,可知其所引論敵之攻擊文字並不為其贊同也);又有在摘引時竟與魯迅行文用意正好相反者(如論阿金等)。至於所署收信人姓名之“張冠李戴”抑其創作時間之“顛之倒之”者亦頗常見;而文中隨意刪節卻並不標省略號以致使人誤以為原本即如此者,尤為普遍。諸如此類,今茲一併未敢效尤。唯謄錄時,誠如《唐詩三百首》補註者陳婉俊女史所謂“至於點畫訛舛,魯魚混淆,則寄目以視,假腕以書,亦不能保其必無也,尚冀世之君子是正焉。”此誠於我心有戚戚焉。

2010年國慶節後一日,阿袁記於北京。

內容簡介

魯迅先生觀察社會問題的深刻性和透闢性,他剖析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和多重性,他揭示社會現象的預言性與準確性,如此等等,不說他並世無人可及,就是至今也仍然是我們心儀的大師。他那些振聾發聵般的名言警句,時不時地在人們的文中和嘴邊流露。而他那些委實很能予人以無限啟迪和無窮睿智的豐厚遺產,當然有加以整理和發揚的必要。

為此,編者便在魯迅業已面世的所有著作,包括詩歌、雜文(包括散文、論文、論著)、書信、小說甚至日記等各體文章中摘取相關內容,大致按照《社會. 思想. 人生》、《科學. 民主. 進化》、《過去. 現在. 未來》、《中國. 外國. 中國人》、《家庭. 愛情. 婚姻》、《文學. 藝術. 創作》、《其他》等七大類,然後按照各自類別再進行分為若干條目,並以相關內容充實之。

為了更好地說明魯迅先生思想歷程的發展和變化的軌跡,本書特以編年的形式跟廣大讀者見面;同時,為便於讀者準確查找、核對和使用原文,特於每則“箴言”的右下角,編者還標上了所引文字的淵源所在,亦即該“箴言”所在的書名及其篇名。

圖書目錄

【社會·思想·人生】

·1·做人與生活

·2·處世與觀人

·3·世事與世相

·4·倫理與道德

·5·夢幻與現實

·6·改革與保守

·7·面子與丟臉

·8·經驗與代價

·9·責人與自省

·10·團體與個人

·11·學說與實踐

·12·地位與努力

·13·強大與卑怯

·14·錢財與自由

·15·喜劇與悲劇

·16·預言與難容

·17·中醫與西醫

·18·帝王與盜賊

【科學·民主·進化】

·1·命運與迷信

·2·變更與成效

·3·反思與說教

·4·破壞與建設

·5·真相與謊言

·6·痼弊與善類

·7·比較與襯托

·8·聰明與愚蠢

·9·教育與風化

·10·此間與彼岸

【過去·現在·未來】

·1·傳統與現實

·2·時間與性命

·3·青年與導師

·4·身後與生前

·5·原有與恢復

·6·古人與今人

·7·文明與阻力

·8·現在與未來

·9·生生與死死

·10·新舊與消長

【中國·外國·中國人】

·1·脊樑與劣根

·2·復仇與寬恕

·3·贊同與反對

·4·許諾與授受

·5·社交與聚散

·6·話語與行動

·7·治理與反抗

·8·名利與進取

·9·謠言與受賄

·10·拿來與送去

【家庭·愛情·婚姻】

·1·男人與女人

·2·父母與子女

·3·丈夫與妻妾

·4·生育與教育

·5·婚姻與社會

·6·經濟與婚姻

·7·事業與家庭

·8·真愛與薄情

·9·家譜與成家

·10·戀愛與革命

·11·兒童與好惡

·12·節烈與恩仇

【文學·藝術·創作】

·1·閱讀與思考

·2·表現與技巧

·3·學習與成法

·4·理論與批評

·5·創作與翻譯

·6·奇貨與俗論

·7·國學與社會

·8·寫作與成家

·9·歸納與推理

·10·文藝與世事

【其他】

·1·天才與常人

·2·智者與事業

·3·親情與友情

·4·流氓與武器

·5·吃飯與藉口

·6·名人與名言

·7·希望與奮鬥

·8·恩怨與疑信

後記(燭照世人內心深處的瘡疤)

後記

燭照世人內心深處的瘡疤(代後記)

成就一件好事,大抵極其需要機緣遇合。在編纂《聽魯迅先生說心裡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時深切地充滿著這感想。

就在完成了拙著《魯迅詩編年箋證》一書的撰寫後,人民出版社就希望我編纂一本魯迅先生對於人生和社會頗具啟迪意義和警示效果的名言警句的書,我當時連想也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這是因為,為箋證魯迅先生的詩歌,需要先生自己大量的文字作內證,於是我幾乎業已通讀了《魯迅全集》;在誦讀過程中,我不時被先生文中那蓬勃專注的愛國情感和渾灝無涯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儲量徹底“征服”,從而一再地真誠嘆服魯迅先生的“心裡話”。對此,我終於悟到時下那么些甚囂塵上的所謂“魯迅過時”的論調,其實只是多么的幼稚。因為他們不單不了解先生,而且令人驚奇的是——恕我說句不敬的話——他們竟有意無意地成為甚至就是“重現”了曾被先生書中所覼縷過的腳色。而這,可是多么地令人痛心!因為這些人其實並不了解自己和社會,卻任意發表著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這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遺憾。

或許也正因為此,我初時在盥誦過程中,就已不時地在書眉做些標記,希望以後能有再度親近魯迅先生言論的機會。幸運的是——我在不到一年的專心研究中便已發現糾正了“人文社”2005年新版《魯迅全集》中的大量錯誤——其大大小小的訛誤至少有兩千餘處——只是其中一些業已成文的,卻由於某種原因一時未能發表。而即便某些所謂“業內”的女士先生卻“告誡”我不必多花精力去研究魯迅,但我知道,作為民魂的魯迅先生,是我所知道的古今中外作家群中值得我花大力氣去研究的有數的幾人之一。面對這樣特別值得敬愛的民魂,我沒有理由不為之傾倒!至於若果就此聽從“勸告”而“退避”,卻也只能是“敬謝不敏”了。而現在,毋庸置疑,我可以有幸再次因通讀《魯迅全集》而跟魯迅先生做一番真切而從容的長談了。在誦讀過程中,我越發覺得先生對世人內心深處的瘡疤的燭照,簡直是“無孔不入”的。而這,也正是他特異於許多別的高明者之處。尤其令人感到不無納罕甚乃稱奇不置的,就是先生當年筆力所至,亦即其如炬目光所燭照的,至今依然淪肌浹髓而毫不二話。而這,自然就是偉人魯迅先生永久的文化價值之所在!

因此,在本書付梓之際,我自然是極為感奮的;因為,我始終覺得,能為文化偉人魯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走進千家萬戶盡上一份綿薄之力,作為一名魯迅研究者,我固然是責無旁貸的;事實上,這也正是我極其願意做的。

誠然,一如魯迅先生夫人許廣平女史當年面對全集出版時就曾意味深長地說過的那樣:“我們仿佛喘了一口氣,放下一重心事;但一想到全集達到讀者手中時,我們的責任,也更重了,會不會因我們工作之粗率,妨害先生精神的傳達呢?我們慚愧著,惴惴著,願受一切愛好魯迅著作的人士的指教和裁判。”(具見許廣平1938年7月7日《<魯迅全集>編校後記》)是的,我也真切地有著這種感覺,只是這裡的“我們”,卻大抵要換成“我”了,因為這書的出版固然是跟責編和人民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相關,而魯迅先生名言警句的選擇若是不精不當,這就不能不說是我個人的學養不逮所致了。因為先生的警策之句實在太多是一方面,我的眼力有限也是一方面,而時間的緊迫似乎又是一方面……

在此,在深深感謝人民出版社領導大力信任及鼎力支持之餘,我也感謝能夠在這世態紛紜的社會裡,把這本充滿著魯迅先生睿智的小書帶回家,跟先生做一番多方位的精神交流並由此獲取一份藝術享受的讀者朋友們!

臨了,在編纂完成《聽魯迅先生說心裡話》時,我想起了今年5月23日在閱讀魯迅先生後期雜文時因有感而填寫的一闋調名《念奴嬌》的詞,現在就用來作為本後記的結束語吧;道是:

潮生潮落,算沉沉文苑,曾知川逝?海上狂飆欺望眼,夢冷金陵形勢。荷戟彷徨,揮戈吶喊,鑄劍人間世。填膺悲慨,素心爭識深至?

誰問萬壑寒雲,三山暮靄,自奮摩天翅。寂寞江邊同日下,贏得千秋名字!長嘯重樓,遄征前路,寧避千夫指?日高天朗,更看今日民治!

2010年11月1日,阿袁 記於京華客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