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城鄉

魯城鄉

魯城鄉位於蒼山縣城西30公里,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3萬畝,人口3.6萬人,58個行政村,是典型的山區、庫區、礦區鄉鎮,206國道橫貫東西,西靠棗莊及京福高速公路,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

基本信息

沿革

該鄉以轄區內魯城村命名,抗日戰爭前屬臨沂縣。1941年屬邊聯縣。1944年屬趙 縣。1947年劃分趙鎛、蒼山兩縣後,仍屬趙 縣。1950年“蒼、趙合併”後併入蒼山縣,屬魯城區。1958年秋建立魯城公社。1984年4月撤社改鄉。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初步探明鐵礦石儲量達4.2億噸,石英石達6億噸,以此為原料加工形成的矽砂是生產玻璃的優質原料,經提純加工後,可以廣泛用於電子元件、化工、太陽能管、顯示器等高科技領域。建於1975年的濟鋼集團石門鐵礦坐落在境內,以開採、生產加工石英晶砂生產為主的金諾集團、新紀元公司等民營企業,成為魯南矽砂生產基地。

自然條件

魯城鄉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優美。神山、響水泉兩個流域樹木郁蔥,水流潺潺,風景秀麗,樓子漢墓群、下寺院遺址被列為重點保護遺址,發生在境內匡王村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源遠流長,會寶湖水上旅遊可令人在那波光粼粼,一碧萬傾的湖面上飽覽湖光山色,享受凌波逍遙之樂 ,旅遊開發潛力巨大。近幾年來,累計投資近千萬元,鋪築硬化道路30萬平方米,正在實施的村村通工程,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建立了移動、聯通電話基站,架設了綜合信息網,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

歷史

魯城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樓子漢墓群、下寺院遺址被列為重點保護遺址,發生在境內匡王村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淵源流長。

魯城鄉匡山腳下有個匡王村,是西漢丞相匡衡故里。“鑿壁偷光”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丞邑(今蒼山縣)人,著名經濟學家,官至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光祿勛、御史大夫、丞相。匡衡少年時酷愛讀書,父母送他到鄰村(今老書房村)上學。每天放學後,匡衡仍在學校讀書到傍晚,母親就站在村邊石頭上翹首盼望,天長日久,石頭竟然留下了一雙腳印,人稱望子石,後有人在此居住,漸成村落,名望子石村,後訛傳為王子石村。由於家境貧窮,買不起燈油,匡衡就暗暗在隔壁一家富戶的牆上鑿了個洞,晚上借著從洞中透過來的一束光亮讀書。後來,匡衡聽說鄰村財主家有不少藏書,就自願去他家當長工,並商定不要工錢,只要能看書就可。

據史料記載,匡衡青少年就學富五車,才智出眾,能文學,精經傳。時太子太傅、蘭陵人蕭望之,少府梁丘賀將其推薦給漢宣帝,後被宣帝委派到平原任地方官。漢元帝即位後召他回朝,先後擔任郎中、博士、給事中、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公元前33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為百官之長,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竟寧初年,因上疏規勸漢成帝劉驁沉湎於酒色,受有司彈劾“誣陷”,被貶為庶人,返回故里,後死於家中,被安葬在今嶧城西南7公里王莊鄉匡談村北密林中。墓碑書:“漢王相樂安侯匡衡之墓”。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嶧縣知縣張玉樹立。

城鎮建設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發揮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抓好礦產資源開發、庫區扶貧開發兩個工作重點,建設資源型強鄉。金諾矽砂集團、新紀元公司、福利鐵礦、東鋼公司等18家民營企業運行良好,發展勢頭強勁,規模、效益不斷提升。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牧草資源優勢發展網箱養魚5500箱,培養畜牧養殖大戶25家。逐步發展壯大了花生、大棚菜、露天菜、林果等支柱產業,初步實現了農業產業一體化生產經營。

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3億元,同比增長9%,地方稅收完成198萬元,同比增長22%,人均純收入1360元,同比增長10%。全鄉經濟運行良好,各項事業穩步前進,呈現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心思上的大好局面。

魯城是一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的地方,是一個民風淳樸、生機盎然的地方,是一個潛力巨大、充滿希望的地方。黨委書記趙金巨、鄉長趙家和誠邀四海賓朋、八方客商來魯城投資興業,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為了加強小城鎮建設,使小城鎮建設再上新台階,近年來,魯城鄉黨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精心組織,強化措施,實行“建”、“管”結合,大力建設小城鎮,使魯城鄉的小城鎮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大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硬體”。從雷雨口至北魯城全長7.2公里的“魯平”線現在已經建成通車,在魯平線沿街兩側安裝了高規格的路燈60盞,並建商品房25棟;全長3.3公里的環湖路以及從雷雨口至泉溝全長3公里的雷泉線也已經建成,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使原先的土路交通狀況大大改觀,從而大大完善了該鄉的交通運輸,方便了人民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增強了發展後勁,大大帶動了經濟發展。

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為了美化環境,做好小城鎮綠化工作,該鄉黨委政府廣泛發動民眾,以“魯城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口號發動民眾大力綠化道路,植樹造林,在道路兩旁共植高規格的高桿女貞1100餘株,蜀薈450株,搞好鄉區公共綠地建設,增加了人均公共綠地,提高了綠化檔次。使該鄉充滿了綠色與祥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在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該鄉實行“建”、“管”結合,“建”要先行,“管”要跟上。該鄉採用兩支隊伍,一支是由鄉屬單位組成的環境衛生整治領導小組,另一支是由鄉上聘用40名清潔工組成的環衛隊伍,兩支隊伍分工負責,齊抓共管,從而有效地維護了該鄉的綠化、亮化和淨化。充分發揮由派出所、司法所、廣播站、文化站、工商所、環境綜治辦等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綜合執法大隊的作用,統一管理、指揮和協調,進一步實施小城鎮管理的綜合執法,加強該鄉鄉村兩級在小城鎮管理行政執法方面的力量。

目前,魯城鄉通過“建”、“管”結合使小城鎮建設邁向了一個新的台階

魯城全羊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魯南古鎮峰城(今臨沂蒼山魯城鎮)選中魯城的山羊為御用膳菜.用魯城山羊做的全羊席宴,味道鮮美,造型別致,菜名考究,風味獨特.痛吃之後,乾隆皇帝龍心大悅,讚不絕口.此後清宮中邊有了全羊宴.到滿漢時期,全羊宴已成為宮中大宴之一,成為宮廷招待伊斯蘭教主教官的最高標準的宴席!

歷史名人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承(今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匡王村人,另一說為: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 “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名勝古蹟

有抗日戰爭時期的雷雨口事件和樓子慘案,鄉駐地西北部有響水泉、龍灣溫泉、觀音洞等名勝。樓子古墓群(位於魯城鄉樓子村東北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