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墓

魯仲連墓有二:分別在山東省高青縣和山東省滕州市。山東省高青縣魯仲連墓位於高青縣高城西北2.5公里的大王村(古稱雷野村)東南;山東省滕州市魯仲連墓位於今滕州市張汪鎮薛城裡陳莊村中間,舊稱為“圪林子”。

簡介

山東省高青縣魯仲連墓

高青縣魯仲連墓位於山東省高青縣高城西北2.5公里的大王村(古稱雷野村)東南。高苑舊志謂八景之“古墟牧唱”即此。明嘉靖年間《青州府志》和清乾隆年間《高苑縣誌》皆有記載:魯仲連基在(高苑)縣城西北5里。其生平在《史記》中有傳。明嘉靖時,邑人王士行兄弟二人在墓前建高節祠堂,地方官春秋致祭。又在祠旁建高節書院。有田80畝,為膏火之資。後因屢遭水災而荒衰。1945年,基尚為方圓數十丈、高約三丈的土家。到建國後的60年代,家高約4米。80年代,遺蹟僅為一高地。

山東省滕州市魯仲連墓

滕州市魯仲連墓,在今滕州市張汪鎮薛城裡陳莊村中間。舊稱為“圪林子”。20世紀的四十年代,在被雨水沖刷的墓上,發現顯露出刻有光滑圓潤篆字“魯仲連之墓”的篆刻銘文。

山東省滕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冊》第一次文物普查(1957年)檔案明確記載:“魯仲連墓,在張汪鎮薛國故城內皇殿崗北陳莊村前”。1988年付梓的《滕州市建築志》“建築文物與建築考古篇”記載道:“魯仲連墓,在(滕縣)城南陳莊,時代為戰國,據當地老人談,在抗戰時期民眾用土扒出魯仲連字樣的磚刻。”

魯仲連墓,及其碑均在“文革”破四舊立四新的動亂中被毀,據傳墓壙依存。

已故的國建築史志與產業發展負責人王弗先生,

曾在“祝賀滕州市建築志率先出版”中寫道:

春秋古都有滕薛,

文公問孟稱善國。

馮諼市義傳佳話,

毛遂仲連有墓槨。

北辛文化繼遠古,

華夏意匠普新歌。

盛世喜修建築志,

繼往開來留春色。

相關

魯仲連(約前305-前245?[生卒具體年代無法考證]),戰國時名士,是戰國時代睿智賢者的代表。亦被稱魯連,或魯連子,後人又尊稱之為魯高士。祖地茌平。善於出謀劃策,常週遊各國,為其排難解紛。

趙孝王九年(前257),秦軍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迫於壓力,魏王派使臣勸趙王尊秦為帝,趙王猶豫不決。魯仲連以利害說趙、魏兩國聯合抗秦。兩國接受其主張,秦軍以此撤軍。

20餘年後,燕將攻占齊國的聊城。齊派田單收復聊城卻久攻不下,雙方損兵折將,死傷嚴重。魯仲連聞之趕來,寫了一封義正辭言的書信,射入城中,燕將讀後,憂慮、懼怕,遂拔劍自刎,於是齊軍輕而易舉攻下聊城。趙、齊諸國大臣皆欲奏上為其封官嘉賞。

魯仲連以箭信勸燕將投降,聊城在破城之後,睿智超人的魯仲連,並不樂意接受田單推薦所給爵位,而寧願以貧賤輕世肆志,也不為富貴所累身。於是他逃至並隱於“海上”,後世都不知道他具體到了哪裡去了。

據說他逃到隱居之地後,和其他的戰國名士一樣,開始著書立說。《漢書·藝文志》載有《魯仲連子》14篇,今佚,僅有清朝馬國翰輯本。

魯仲連在臨淄稷下學宮期間,與盂嘗君田文過從甚密。 薛國故城曾發現刻有其名的墓磚,可以驗證他最後奔到了薛地著書立說,並最後老終於此。

薛國故城北四十餘里的滕州市北郊,有魯寨村,龐大的魯氏家族在此繁衍已久,相傳他們是戰國名士魯仲連之後裔。[實非魯班之後。魯班,姓公輸,名班,又作盤,或般,魯國人。以其籍作其通名而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