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書法考級達標字貼:北魏張猛龍碑臨習指南

魏碑-書法考級達標字貼:北魏張猛龍碑臨習指南

魏碑-書法考級達標字貼:北魏張猛龍碑臨習指南是中文版的一部書籍,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一、北魏名碑《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碑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碑文楷書二十六行,每行四十二字,無撰書人姓名。原碑現存曲阜孔廟中。碑面文字剝落缺損相當嚴重,從殘留文字看,書法勁健雄俊,為北魏諸碑中極為出眾的碑刻之一。

書法是關於點畫線條的藝術,所以不同的線條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東漢書家蔡邕在《九勢》中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此“陽”可謂“剛”,在書法線條上“剛”以“方”筆來表現;而“陰”可謂“柔”,在書法線條上“柔”以“圓”筆來表現。北魏大都以方筆表現書法藝術,顯示“陽剛”之氣盛而魄力雄強的北魏風格。

六朝字型中,談及《龍門造像記》,便聯想到雕刻生動、字型豪放的造形。《始平公造像記》及《鄭長猷造像記》給人的感覺是厚重高古;《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則屬瘦長體型。鄭道昭的《鄭文公碑》一反龍門的生動豪放而表現出穩重與平靜之感。《高貞碑》重心偏於左側,較接近唐代書法的整齊美。

《張猛龍碑》可謂集上述諸碑之長,兼有《龍門造像記》之強勁、銳利,《鄭道昭》之穩重、渾穆,《高貞碑》之練勁、方整。用筆沉健,如斷金切玉;轉折峻利,有金石意趣。

《張猛龍碑》的特徵是點畫多變,結構奇形,在不平衡中取均勢。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認為其源自《孔羨碑》一脈,“具龍威虎振之規”。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盛讚《張猛龍碑》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為正體變態之宗”。

縱觀全帖,同一點畫,變化各異;同一文字,構造多變。或點畫分布疏朗;或點畫密集;或上半極寬大;或下半極狹小;或橫向伸展;或體勢縱出;或避讓巧妙;或欹側取勢;忽收忽放;忽大忽小;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取法自然而巧奪天工。

楊守敬評日:“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為在尊碑、倡碑的思想指導下,提出魏碑書體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強;二日氣象渾穆;三日筆法跳躍;四日點畫峻厚;五日意態奇逸;六日精神飛動;七日興趣酣足;八日骨法洞達;九日結構天成;十日血肉豐美。”

目錄

一、北魏名碑《張猛龍碑》

二、怎樣臨寫《張猛龍碑》

三、關於執筆與運筆

四、點畫異形

五、偏旁異形

六、結構奇形

七、考級標準、要求、書寫作品(1-10級)

八、原帖欣賞

(一)《張猛龍碑》原碑

(二)臨寫《張猛龍碑》(盧前選臨)

九、魏碑臨寫與創作

附:作者出版字帖目錄

作者簡介

盧前,浙江餘姚人(1926-2009)自幼嗜好書法,1946年赴香港師從余雪曼,1953年回上海從事書法教育工作。學書從王羲之《蘭亭序》入手,後傾心於魏碑兼攻隸、行、草書。碑寫意,所作渾穆古拙,氣象崢嶸,行、草書則以“二王”為本,摻以張芝、懷素筆意,遒勁雄放。盧前先生軟硬兼施,是一位名聞海內外的硬筆書法家,年逾古稀,仍用毛筆臨碑帖一百品;用鋼筆臨百家碑帖。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盧前鋼筆臨百家碑帖叢帖》,填補了書法史上的空白。其大力倡導“鋼筆字繼承發揚祖國書法藝術”,著有函授教材《王羲之鋼筆字帖》、《顏真卿鋼筆字帖》、《陸柬之鋼筆字帖》等十餘種。出版《王羲之蘭亭選帖》、《漢曹全碑選字帖》、《六朝墓誌·王元思選字帖》和《小學生寫字系列訓練》等。生前為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篆刻研究會理事,上海師範大學書法專業兼職教授。

費聲騫(1941~2008) 原名費聲錢,浙江鎮海人,齋號:無寐樓。少年師從任政學隸。後由任政引薦,師從沈尹默主修行楷書,為入室關門弟子。行書承沈尹默一脈,隸書專攻禮器、史晨、乙瑛、曹全諸漢碑。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中華書畫協會副理事長、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寫字》雜誌編委、“文明杯”全國書畫大賽歷任書法評審、國家文化部批准的中國書畫考級書法考官等。

劉祖梁(祖木),浙江黃岩人。1946年生。上海金融職工大學高級講師,上海逸夫職業技術學校、董恆甫職校兼職書法教師,上海文化生活技藝專修學校書法教師、副校長,上海中華書畫協會常務理事,會刊《書畫之友》編委。出版字帖多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