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天

高維天

高維天,男,1925年8月出生,秦安縣白鶴鎮高店村人,曾任定西市教育學院院長、黨委書記。

簡介

高維天,字健行,號楚雲,男,漢族,1925年8月生於秦安縣白鶴鎮高店村(解放後劃歸通渭縣襄南鄉高家店村)。先後就讀於鄉間私塾、秦安縣義務國小、秦安縣郭嘉鎮高級國小、蘭州後期師範(中等師範學校)、蘭州農校。1946年蘭州農校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北師範學院中文系。
949年4月在國立西北師院上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曾任臨洮一中副校長、通渭一中校長、定西地區教育局副局長、定西市教育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等職,1986年離休。

接受考驗

在西北師院讀書期間,高維天接觸到了一些進步青年,也受到了他們思想的影響。對於國民黨積極發動內戰,貪污腐敗,導致民生凋敝、滿目瘡痍的社會現實,十分痛恨,但又苦於找不到一條通向真理和光明的出路,時常陷於苦悶。同學中有一個臨洮籍學生叫康莊,當時已是中共地下黨員,但先生並不知曉,只是經常交往友好。有一次先生在與他的交談中流露出對時局不滿、渴望尋求真理的想法,康莊就對高維天說:“如果你真的願意做一個不甘平庸,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我可以介紹你加入一個組織。”高維天同意了。先生按照康莊的要求,認真地用毛筆寫了一份自傳,交給康莊轉給了組織,至於是什麼組織,康莊沒有告訴先生,先生也不便問。
就在高維天向康莊給了自傳不久,便發生了震動全甘肅的“3·29”大遊行。1949年3月,主持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的郭寄嶠以建設地方的名義,向全省發行300萬銀元的“建設公債”,其真實目的是備戰頑抗,並趁國民黨即將走向窮途末路之機大撈一把。這一訊息傳來,群情激憤,尤其引起甘肅籍學生的極大憤慨,遂由地下黨組織暗中策動,“甘肅同學會”公開組織,發起抵制運動,準備3月29日聯合蘭州大、中學校舉行大遊行。因先生在當時的報刊多有古體詩詞發表,遊行前夜交給高維天的任務是編寫遊行歌曲,要求緊扣反對發行公債的主題,節奏鏗鏘有力。寫詞倒不是什麼問題,譜曲卻從未嘗試過,高維天就用《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調填寫了歌詞。抗戰之後的《義勇軍進行曲》,人人耳熟能詳,先生的這種“補拙”的功夫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隊伍出發不久,便唱起了亮的歌聲。
遊行隊伍由十里店向黃河鐵橋進發,同學們打出的橫幅寫著:“反飢餓、反剝削、反壓迫、反對發行建設公債”,一路浩浩蕩蕩,口號聲、歌聲響徹雲霄。高維天是平生頭一次參加這種學生運動,走在遊行隊伍里,真有一種“天降大任於斯人,捨我其誰”的感覺,興奮至極。他們走過黃河鐵橋,與蘭州大學、蘭州工校、蘭州女中的遊行隊伍會合,一同向位於張掖路的省參議院進發,欲找參議長張維申明主張,但張維已聞聲逃匿;接著又前往省政府,欲向郭寄嶠表明意願。但到省政府門前時,站崗的軍警告訴我們郭寄嶠不在官署。為免發生衝突,遊行學生沒有硬性衝擊官署,繼續遊行造勢,引來無數市民和商人觀看,他們以各種方式聲援學生的正義行動,令他們倍受鼓舞。遊行隊伍在城中繞行一大圈,最後又回到黃河鐵橋南岸,同學們說,不能就這樣遊行了事,還得派代表同政府談判,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於是各校選派談判代表,西北師院的代表有苟惠、李奮、黎進孝等人,經與國民政府的談判,郭寄嶠被迫取消了發行公債的計畫,鬥爭取得了勝利。
高維天在“3·29”鬥爭中的表現,得到了地下黨組織的注意和信任。1949年4月15日,康莊通知高維天與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見面,地點是陸家台子的他大哥家。來的為首一人,叫竇志安(榆中人,解放後曾長期擔任武都地區行署專員),商人打扮,黑衫,禮帽,戴一副墨鏡。另一位叫邊維翰,臨洮口音,夥計模樣。志安向我詢問了家庭情況,還說“你的自傳我看了,你的小楷字寫得很好。你在‘3·29’鬥爭中的表現很好,經受住了考驗。”並鄭重地告訴高維天:從現在起,你被正式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務是秘密開展地下鬥爭,積極發展黨員,偵察潛伏在學校中的特務,準備迎接蘭州解放。後來我通過秘密聯絡,發展進步青年陶樹本入了黨。

迎接解放

解放軍進城時,高維天和同學們去十里店街道上買了紙張,書寫標語:“天搖了,地動了,蘭州人民解放了!”
1949年4月,時任西北軍政長官的張治中奉命離蘭赴北平與中共和談,馬步芳馬鴻逵就西北軍政長官一職展開了勾心鬥角的爭奪,是年5月18日,國民政府政務院任命馬步芳代理此職,張治中在職時較為清新的政治氣候,形勢急轉直下,白色恐怖籠罩西北。8月1日,馬步芳發布“緊急治罪辦法”,大肆搜捕進步人士,中共蘭州西區黨組織遭到破壞,負責人楊國智、柴學侃等七人被殺害。蘭州大學地下黨組織亦遭到破壞,十多人被活埋。西北師院也是常有特務出沒,白色恐怖氣氛濃厚。
8月19日下午,高維天和陶樹本走出宿舍,看到對面皋蘭山上的國民黨守軍的白帳蓬不見了,就預感到蘭州解放的時刻逼近了。果然到了20日,彭德懷將軍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已兵臨蘭州外圍。21日拂曉,人民解放軍向馬家軍固守的馬家山營盤嶺沈家嶺三個陣地發起猛攻,馬家軍負隅頑抗,解放軍屢攻不克,戰事陷入膠著狀態。
從8月21日起,他們留校的學生在宿舍前挖起了壕溝,然後在壕溝上蓬上樹木和沙土,準備躲避炮火。學校前院的教室暫時闢為馬家軍的野戰醫院,時有傷兵送來醫院治傷。也許是傷兵太多,人員不敷使用,有人來學生中招募救護隊員,許諾每天給三塊銀元。他們私下裡說,不論給多少錢也不能給國民黨效力。很少有人理睬他們的招募。
8月23日,天下起了大雨,相對於前兩天,只有零星的槍炮聲。可到了這天夜裡,忽然槍炮驟起,打得十分激烈。正在激烈交火之時,天空升起了幾顆照明彈,不僅照亮了學校東南面的皋蘭山,連他們的校園都亮如白晝。照明彈亮過之後,槍聲驟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才聽說,是國民黨保全大隊的騎兵踩響了地雷,黃河北岸的守軍以為是解放軍,雙方在黑夜裡交上了火,好一頓激烈的狗咬狗。他們聽了,興奮得要命。
8月26日,蘭州解放,美麗的河濱城市回到了人民手中。地下黨組織通知:張貼標語,歡迎解放軍進城。高維天和同學們去十里店街道上買了紙張,書寫標語。按地下黨的指示,標語的內容是:“熱烈歡迎彭德懷將軍!熱烈歡迎張宗遜將軍!熱烈歡迎張達志將軍!”“天搖了,地動了,蘭州人民解放了!”上午10點左右,解放軍接收了設在西北師院的臨時醫院,他們紀律十分嚴明,與國民黨的軍隊判若水火。戰士們坐在醫院中吃乾糧,學生們為他們送來開水,解放軍戰士連聲道謝,和藹可親。吃完乾糧,戰士們上北山挖起了工事,猜想是為了防止敵人的反撲。
戰鬥結束了,他們迎接解放軍進城的任務宣告完成。

撰稿編報

解放前夕,西北師院院長李蒸隨張治中將軍赴京參加國共和談一去不返、解放後由民盟成員李北方教授代理院長。雖然解放了,但未獲組織的允許,先生的共產黨員的身份並沒有公開。重新開學後,高維天和康莊兩人辦了一份報紙,起名《魯迅學報》,宣傳共產黨的政策主張和新民主主義思想,康莊任編輯,高維天負責撰稿,報紙辦得還有點影響。
1950年,地下黨組織公開,高維天才知道了身邊的一些同學也是共產黨員。在特殊的時期和環境裡,他們雖然有著共同的信仰和奮鬥目標,但是他們只能遵循黨的旨示,各自默默地戰鬥和工作。參加地下黨組織,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是一種什麼政治資本。因為黨在特殊時期在吸收黨員時往往不能做非常細緻和全面的考察,所以公開身份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聽取民眾的意見,接受組織的再次審查。在召開的評議大會上,沒有人對我和康莊、陶樹本等人提出什麼意見,認為他們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現實表現是好的,沒有做過損害人民的事情。

投身教育

1950年8月畢業的時候,組織徵求高維天的志願,他說他願意當一名中學教員,結果被分配到臨洮中學當了一名教師,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1950年2月1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145次行政會議通過,任命 高維天為臨洮中學副校長。
1955年起,高維天一直主持該校工作,為臨洮中學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直至文化大革命開始。
在1956年前,該校每年的高中畢業生90%以上的都考上了大學。先生回憶說:“1955年只有一個女生沒考上,其他的都考上了。從1958年起,學校開始招收雙班,學生人數成倍的增加了,由於學校辦的好,至文革前,聯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70~80%以上。1977年恢復聯考後,1966~1968級老三屆畢業生大部分考上了大學。

0

1959年建國十周年大慶,高維天作為甘肅省的中學教育工作者代表赴北京出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
1960年,臨洮中學被評為甘肅省和全國文教戰線的先進單位,高維天代表該校再次赴京出席了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為全國代表舉行的宴會。這次給代表們的請柬的落款署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文革開始後,高維天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忠實執行者”等莫須有的罪名,關進牛棚4年。
1970年秋先生“解放”,地區準備留他在地區工作,高維天抱著“我是通渭人,願回家鄉,為通渭多培養一些合格的中學生”的願望,毅然來到了通渭。被安排在通渭中學任教員,不久又任校革委會副主任。
1971年秋季剛開學,也就是康義老師離開通渭中學去李家店的前天,師生們的強烈願望變成了現實。縣上關於調整通渭中學領導班子的令下達了,高維天被任命為通渭縣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
高維天擔任縣高級中學革委會主任後,首先通過學習和討論,統一了班子成員和全體教師的思想,使大家清楚地認識到,文革的混亂,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幾屆學生的學習。並且明確指出:“作為一個高中畢業生(那時通渭中學為高級中學,沒有國中生),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五門主課中有一門不及格,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就不能發畢業證書”。促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應有的發揮。消失多年的琅琅書聲又重新響徹在通渭中學的校園。看到通渭中學的可喜變化,城區民眾交口稱讚:“人家高主任就是個辦教育的人”。
那時通渭中學的師資力量特彆強,任課教師中只有兩名大專畢業生,其餘全是本科生。尤其從外地分來的年青教師,他們見多識廣,學業優秀,知識面也較寬,而且愛惜人才、敢於攬才。如曾憲立(現為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他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研究生,因議論過江青,被分配到通渭隨農宣隊下鄉鍛鍊。縣革委會組織部的領導把先生叫去,先讓高先生看了曾憲立的檔案,然後問他:“你要不要”?高先生回答:“我要”。這位領導又問:“你敢要嗎”?高先生說:“我敢要”。曾憲立調到通渭中學後,先生還讓他擔任了數學教研組的組長。這位飽受折磨的高級知識分子感到學校領導對他這樣的信任,心裡非常感激,工作時也就十分賣力。

教學措施

那時學校的教學質量比較高,學生畢業後大部分被有關部門錄用,其中一部分被推薦上了工農兵大學,經過高校培養和實踐,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有些則成為科研專家,如和我同級的姚檀棟,現任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的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是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他在冰川領域裡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現為工程院士。
1975年3月,縣文教局局長劉基調到會寧,縣上任命高維天先生為通渭縣文教局局長兼通渭縣中學黨支部支記、革委會主任。在任命期間,他除大抓縣中學的教育教學和局機關的日常工作。

0

一是在總結通渭縣中學克服“讀書無用論,提高教學質量”的經驗的基礎上,抓了全縣中國小教學質量的提高。他多次步行考察了全縣各公社的中國小,深入課堂聽課,查看教師的備課教案和學生的作業,並與學校領導和教師親切交談,從而激發和調動了廣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有力地提高了教學質量。為恢復聯考後(1978年恢復聯考)不少學生考上高等院校和縣上吸收錄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幹部創造了條件。

二是總結推廣碧玉公社集中財力改變學校面貌的經驗,克服了在教育經費的使用上“撒胡椒麵”的偏向。在碧玉、李店、隴山、馬營、常河、華嶺、縣中學和城關公社的部分學校建起了一部分教室和宿舍,使原來的破舊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變。

三是充實了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注意培養美術、音樂人才。同時組建了縣文工隊,初步培養了一批藝術人才,結束了通渭縣歌唱、音樂、舞蹈人才奇缺的歷史。

四是重視了體育工作,加強了對縣業餘體校的領導。使全縣的體育運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為省地輸送了一批很有實力的運動員。並為後來創建全國田徑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定西地區教育志》第十九章《教育人物》一章對高先生在通渭期間的工作是這樣概括和評價的,“高維天任通渭一中校長和通渭文教局長期間,著重克服‘讀書無用論’的影響,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1977年4月,上級組織調高維天到地區工作,先後擔任定西農學院革委會副主任,定西地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兼任定西地區教育局副局長,定西教育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副教授。1986年7月離休,離休時他的工資級別為行政14級,現享受副地級待遇。高先生在任定西地區教育局副局長期間,主管招生工作。在組織報名、考試、閱卷、登記成績、建檔、錄取等環節均建立了比較科學嚴密的程式和制度,保證作到公平無誤。為定西地區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個人榮譽

1986年被國家教育委員會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授予人民教師獎章。他把獎給他的500元資金全部捐給了定西教育學院附中,作獎學金基金。
自編的《文學概論》參考數據講義,用於教學後深受學員歡迎。粗略統計,他6年裡為教育學院義務授課600多學時,批改作業658篇,寫教案筆記43萬字。積累了600多張數據卡片。
他還繼續承擔了定西電大分校部分學員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前後審閱並指導論文三十餘篇。他不顧年事已高,赴隴西、漳縣、岷縣等地參加學員的畢業答辯。經過擬題、提問、答辯,為300多名學員評定成績等次,保證了電大畢業生論文的質量,受到了省電大總校的好評。他還應行署教育處的聘請,繼續擔任了全區中國小和中等專業學校兩個中級職稱評審會的委員兼文科組組長,先後為全區中國小教師3000多人評定了中級職稱。還受聘擔任了地區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在隴西縣成功的舉辦了中學生口頭作文競賽。他被地區行署教育處續聘為兼職督學,和教育處負責同志到隴西縣視察了解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先後到縣職業學校,三台農中及偏僻邊遠的菜子農職業學校了解情況,研究總結經驗,經過收集整理,為發展全區職業教育提供了資料。
在定西教育學院工作期間,高先生每天天還未亮就起來和學生一起上早操,然後上課或開會。如果沒課,他就處理公務或讀書看報和備課,很少間斷。離休後,他仍然每天堅持讀書看報,然後再搞其它工作和事務。

個人成就

0

高維天先生喜愛書法,是七十年代通渭書畫界很有名望的“兩高”之一(另一位是已故的原新華書店經理高乃溫,山東人),那時他的書法作品就在省書畫展中展出。他待人和藹,平易近人,毫無架子,學生或職工向他求字,他都一一地予以滿足。每年過春節,他還給職工們寫很多春聯。在定西工作期間,尤其在近十幾年社會上收取作品費一字千金的情況下,他給民眾寫字仍然分文不收,從不把自己的書法作品當成商品去賣。平時如時間充余,他還寫些作品贈送給來求字的同事和學生。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各類書法展出並獲獎。粗略估計,近十多年他為各界人士和民眾義務寫書法作品達兩千餘件。

高維天先生經常參加一些救災等社會捐助活動。每次捐助的數額至少是別人的一倍多。以此來帶動大家向災區人民獻愛心。他的故里通渭縣襄南鄉高家店國小翻修校舍,他捐出500元予以支持。
他發表的論文有《試論毛澤東詩詞風格的多樣性》、《談中國文學理論的核心—兼評唯心論及非理性主義》等多篇。參加編寫了《甘肅名勝古蹟詞典》、《定西歷史人物選編》等數部書籍。詩作中有16首分別收入《春江新泳》(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當代萬首絕句》等詩集。其中《詠梅》絕句三首1992年獲江西舉行的全國詠梅詩書畫攝影大展優秀作品獎。
1987年,高維天先生擔任了定西地區離退休科技工作者協會(簡稱老科協)的常務副理事長,當選為定西縣第九屆人大代表。他經常給老科協的同志義務上課,講解詩、詞、曲、楹聯的基本知識和《書法美學》、《中國書法史》(上冊)。同時還擔任了定西地區干休所離休幹部黨支部書記,依照黨章規定組織離休幹部學習,定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動。該支部被定西地區機關工委兩次評為先進黨支部。1989年擔任了隴中書畫研究會的副會長。他本人先後獲全省“老有所為精英獎”、“甘肅省離休幹部優秀黨員”、“甘肅省離休幹部先進個人”。其主要事件被數種名人詞典收錄,簡歷被載入《甘肅省志·教育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