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慧

高智慧,越州(治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 在諸多造反軍中,高智慧的實力最為強大。 共同主持完成了國家“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沿海防護林體系綜合配套技術”。

基本信息

隋代起義軍領袖之一

高智慧,越州(治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隋開皇十年(590)起兵自立,後被鎮壓,斬首於泉州。

起兵背景

581年二月,北周國丈、隋王、相國楊堅玩了把政治遊戲,接受北周靜帝的“禪讓”,將年方九歲的外孫子周靜帝宇文闡攆下金鑾殿,自己坐上了龍椅,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隋文帝還算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君主,他於隋開皇七年(587)兵不血刃地兼併了立國三十三年的蕭氏後梁政權;二年後,志在一統天下的隋文帝又興兵南伐,大軍橫渡長江,一舉攻破南陳京師建康,擒獲了醉生夢死的昏君陳後主,滅掉了建國三十三年的南朝陳國,盡得南陳三十個州、一百個郡、四百個縣,完成了一統宇內的宏圖大業,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混亂分裂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晉後的第四次大一統。
由於東晉政權是依靠江南世家望族建立起來的,故此江南士族在政治上法律上享受特殊待遇,而南遷的北方寒門庶族則飽受冷遇,進入南朝亦是如此,二三百年來一直難得伸展。隋朝平定江南後,那些出身北方的隋朝地方官吏完全改變了這種“南尊北卑”的政治弊端,江南人的特權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加之尚書右僕射蘇威撰寫了《五教》,令江南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律熟讀背誦,因而惹起了江南士民的極度反感與抱怨。趕巧江南民間又傳開了朝廷要將江南百姓都遷到北地定居的小道訊息,這一下子更弄得江南民眾驚恐不安了,於是引發了江南民眾的大造反,原先陳國境內幾乎遍地燃起反抗的烽火。
隋開皇十年(590)十一月,越州(治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高智慧、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市)人汪文進、蘇州人沈玄懀相繼起兵造反,並且紛紛自立為帝,設定了文武百官,建起了小朝廷;同時樂安(今浙江仙居西)人蔡道人、泉州(治今福建福州市)人王國慶等人亦舉事反隋,各自號稱大都督。這些造反軍兵勢盛的有數萬人,實力弱的也有數千人,他們相互聲援,互為策應,攻破隋朝的州縣,殺死朝廷官吏,鬧得隋文帝大為光火,趕忙詔令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鎮壓。

起義及覆滅

在諸多造反軍中,高智慧的實力最為強大。他擁有上千艘戰船,數萬兵眾,手下將士悍勇矯捷,戰鬥力極強;而且還占有地理優勢,是官軍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高智慧得知朝廷派出名將楊素率軍前來征討,趕緊作出防禦部署,他據守住浙江東岸,築起綿延長達百餘里的營壘,戰船布滿了江面,嚴陣以待官軍的進攻。
楊素不愧為名將,出手不凡,他採取“先弱後強”的攻擊策略,相繼打敗了晉陵無錫蘇州的幾股造反軍,並且擒獲了稱帝的沈玄懀。楊素這個“先拿軟柿子捏”的戰術真挺高明,既鍛鍊了隊伍,鼓舞了士氣,又挫了造反軍的銳氣;連戰連捷後,楊素便移師南向,兵鋒直指據守浙江東岸的高智慧。
楊素採納了部將來護兒提出的偷襲戰術,命來護兒率領數千精兵,分乘數百艘輕型戰船直搗東岸。來護兒藉助黎明前的黑暗,率軍偷偷越過高軍的江防線,徑直登上浙江東岸,發動突襲,一舉攻破了高智慧的大本營。為了亂敵軍心,挫其鬥志,同時也是給對岸大軍報信,發兵總攻,來護兒偷襲得手後,當即下令縱火焚燒營壘,一時間煙焰沖天,光耀夜空。楊素望見“賊”軍大營火起,知道偷襲成功,忙揮軍從正面殺將過來。江防線上的高軍將士回望後方大營起火,又見正面官軍發起攻擊,雖然有些驚慌,但並未失措,馬上組織力量奮起抗擊,抵擋官軍的前後夾擊。雙方從清晨大戰至傍晚,造反軍終因沒有後援,抵禦不住精銳官軍的衝殺而紛紛敗退,高智慧見敗局難挽,只得引領殘部乘船逃入海中。楊素引軍緊追不捨,從餘姚渡海直追至永嘉(今浙江溫州),高智慧率領部眾迎戰,但官軍人多氣盛,高部抵敵不住,折損數千人,高智慧只好退保閩越。
高智慧來到閩越一帶,聯合泉州的王國慶繼續堅持反隋鬥爭。王國慶愚蠢地以為海路艱難險阻,而官軍多為北方人,不習駕船航海,難以踏海來攻,故此根本就未加防備。楊素利用王國慶的麻痹輕敵的驕狂心理,出其不意,揮軍渡海直抵泉州城下,嚇得王國慶棄城而逃。楊素暗中派人誘惑惶惶然如喪家犬的王國慶除掉高智慧以立功贖罪,卑鄙小人王國慶見自己有了活命的機會,遂背信棄義出賣盟友,將毫無防範的高智慧捉獲送給了楊素,楊素在泉州將高智慧斬首。隋朝前期的江南民眾大造反,前後歷經數百戰,終被官軍鎮壓下去了。
高智慧自起兵稱帝到被俘遇害,僅數月。

浙江省生態專家

高智慧,1960年月12月生,男,漢族,浙江紹興人。現任浙江省林科院副院長、浙江省生態學會理事、浙江林學院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營林技術與森林生態領域的研究工作,1996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1997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林學院等單位進修1年,2003-2004年度浙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度國務院特殊冿貼獲得者,2007年度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82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後主持或主要參加國家科技攻關、國家林業局“948”項目、省重大攻關、國家林業局重點項目21項,其中主持主持15項,參加6項;現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沿海防護林體系構建技術試驗示範”。共獲科技進步獎9項,其中共同主持完成的國家“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沿海防護林體系綜合配套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主持完成的國家“八五”、“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沿海岩質海岸防護林綜合配套技術研究”獲省科學技術二等獎;還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十二)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四項(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出版專著2部,合著著作4部,在《林業科學》、《林業科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交流論文3篇,其中1篇入選會議論文集正式出版。
共同主持完成了國家“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沿海防護林體系綜合配套技術”。該成果對沿海防護林樹種的耐鹽、抗旱、抗風沙、耐鹽霧性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成功地解決了特殊困難地段造林關鍵技術,率先在海防林闡明了根徑≤1.0mm的細根在抗土壤沖刷、增加有機質含量等方面的固土機制與功能,為沿海防護林的經營管理和永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和配套技術,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為我國的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主持完成了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計畫專題“沿海岩質海岸防護林體系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及示範”。成果從25個樹種中,選擇出杜英、木荷、濕地松等10個抗鹽風耐乾旱及多用途多功能適生樹種;提出了濕地松×杜英等4種混交栽培模式;提出了防護林臨海一面坡空間配置,及造林配套技術,能確保困難立地大面積造林保存率達90%以上;揭示了杜英等11個樹種對鹽霧脅迫的反應及其生理特性;闡明了岩質海岸防護林防蝕固土效益;提出了一套從立地分類、樹種選擇、林分最佳化結構模式到林種配套布局、實驗林示範和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效益測定與評價的岩質海岸防護林體系綜合配套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果獲2002年度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省林業廳科技興林一等獎(均排名第一)。為我省的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優秀專家盤點3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