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特效療法

骨傷特效療法

《骨傷特效療法》是2009年1月1日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翟羽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骨傷特效療法

本書共分10章,47節,48萬餘字。書中從臨床療效的角度出發,重點研究和探討骨傷科治療方法,總結和提煉出效果好、療效快,具有較強的先進性、實用性的治療方法30餘種;同時介紹了骨傷特效療法發展簡史和分類及50餘種骨傷科常見疾病的治療方法的選擇,加以論證和論述,並提出骨傷特效療法理論,供骨傷科醫務工作者和基層醫務工作者閱讀和臨床參考。

作者簡介

翟羽東,男,1960年1月生,河北省承德人,副主任醫師。畢業於河北醫科大學。現任河北省承德縣醫院副院長,骨傷科主任。兼任承德名醫協會會長,中國名醫疑難病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承德醫學院教學醫院副教授,承德市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專家庫成員,《中華醫藥理論與臨床》常務主編,承德市頸肩腰腿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從事骨傷科臨床工作25年,1989年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在北京積水潭醫院骨傷研修班,1993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進修一年。在骨傷科學理論及診治方面有較深的造詣。擅長手法整復、外固定治療四肢骨折和脫位;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關‘節病、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手法、三維正脊、針刀、除痛療法、經皮雷射椎間盤減壓術、椎間盤切吸術等微創方法治療脊柱及相關疾病和軟組織損傷。 現為河北省承德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中華脊柱醫學名醫。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了《頸肩腰腿病醫療與保健》《實用骨傷科學》醫學著作,參編醫學著作四部。先後獲得“中華醫藥科研成果一等獎”“國際中西醫優秀成果交流大會銀質獎”“承德市科技先進工作者獎”和“全國醫藥人才精英獎“等獎勵。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骨傷特效療法發展簡史

第二節 骨傷特效療法的分類

第三節 影像學檢查基礎

第二章 復位固定療法

第一節 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療法

第二節 手法復位石膏固定療法

第三節 穿針外固定器療法

第四節 手術內固定療法

第五節 交鎖釘固定療法

第六節 牽引復位固定療法

第三章 微創介入療法

第一節 椎間盤髓核溶解術

第二節 經皮椎間盤切吸術

第三節 半導體雷射汽化療法

第四節臭氧消融術療法

第五節 椎問盤後路鏡技術

第六節 經皮椎體成形術療法

第七節 關節鏡療法

第八節 下肢靜脈曲張的介入療法

第九節靜脈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療

第四章 小針刀療法

第一節 小針刀療法機理及方法

第二節 小針刀療法臨床套用

第五章 生物融栓植入療法

第一節 生物融栓植入概述

第二節 段層套管生物融栓植人治療頸椎病

第三節 段層套管生物融栓植入治療腰椎問盤突出

第四節 段層套管生物融栓植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第五節 段層套管生物融栓植入治療類風濕關節 炎

第六節 特殊類型的關節炎與植入

第七節 典型病例介紹

第六章 封閉除痛療法

第一節 封閉作用機理與方法

第二節 封閉療法臨床套用

第七章整脊療法

第一節 舒筋手法

第二節 鏇轉復位法

第三節三維正脊療法

第八章 物理康復療法

第一節 低頻電療法

第二節 中頻電療法

第三節 高頻電療法

第四節 紅外線療法

第五節 石蠟療法

第六節 磁療法

第七節 氧療法

第九章 特效藥物療法

第一節 特效內治法

第二節 特效外治法

第三節 常用的中成藥

第四節 解熱消炎鎮痛藥

第十章 特效療法護理

第一節 特效療法一般護理

第二節 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病人的護理

第三節 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的護理

第四節 穿針外固定療法的護理

第五節 經皮椎間盤切吸術的護理

第六節 半導體雷射療法的護理

第七節 椎間盤後路鏡護理

第八節 經皮椎體成形術護理

第九節 三維正脊療法護理

試讀章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骨傷特效療法發展簡史

一、中國古代骨傷療法發展概況

中國古代中醫對骨傷科疾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總結出諸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最早的治療方法之一是外治法,如簡單的包紮、按摩等,這些方法可謂是骨傷療法的起源。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骨傷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公元前16世紀,甲骨文就記錄了骨折病名,描繪小腿、肘、手部的損傷;公元前11世紀西周時代,《周禮》主張對創傷骨折進行內外用藥、包紮固定治療;公元前8世紀,《呂氏春秋》提出“形不動則精不流”的人體生理、病理觀,是功能體育療法思想的萌芽;《禮記》對創傷進行分類診斷,把骨折和一般軟組織分為“傷”“創”“折”“斷”四大症;公元前5世紀前後的《五十二病方》記錄用酒或用有消毒作用的藥物煮水處理傷口,這時期的一些文獻還描寫了股骨骨折、小腿骨折和肱骨骨折,並指出肱骨再次骨折不易治癒。

約公元1世紀成書的《治百病方》,套用活血化瘀方藥內外並治創傷,漢代當時還盛行功能體育療法。《帛畫導引圖》就有多個圖式註明用於治療骨、關節疾病。公元3世紀,中國著名的外科之祖華佗及其弟子施行了骨科手術,主張通過功能鍛鍊治療骨、關節損傷,華佗總結前人經驗,創五禽戲,指出這種體育療法能使“氣血流通,病不得生……並利蹄足”,闡明練功能活氣血,舒筋骨。至此,中醫治療骨折的基本理論、基本治療觀點產生,主要的四大治療法即按摩(復位)、包紮固定、內外用藥和功能鍛鍊也初步形成。公元4世紀,葛洪力主功能體育療法,提出套用竹簾式夾板外固定治療骨折,此種固定法是不超過關節的局部固定法,這種不妨礙關節活動的固定形式,成為中醫治療骨折的主要固定法且一直延續到16世紀;葛洪對創傷骨科另一突出成就是他對開放創傷和危重創傷的認識,指出開放創口可因“毒氣”感染而繼發感染;描述了股動脈、肱動脈外傷出血和顱腦損傷,指出這些損傷的危險性;他主張用有殺菌作用的藥物如大青葉、蔥白煮水或鹽水來處理傷口,他描述的整復下頜關節脫位的方法至今還為臨床所套用。

公元5-6世紀,朝廷太醫署已有專職從事治療骨折損傷的醫生。《北史》記錄的切開復位手術,可謂切開復位手術療法萌芽。

公元7世紀,《諸病源候論》一書指出中風、著水、異物感染、死骨和包紮不嚴可導致開放性骨折感染化膿,提出與現代清創手術原則相似的手術療法。

公元7-9世紀的唐代,太醫署內設按摩科負責治療骨折,強調正確復位治療骨折的重要性。從此,中醫治療骨折的原則之一整復,進一步確立。

公元7世紀末,孫思邈總結補骨髓、長肌肉、堅筋骨的藥物,奠定了內服藥治療骨折的藥物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