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製作技藝

馬頭琴製作技藝

馬頭琴製作技藝,位於吉林·前郭爾羅斯,傳統技藝類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民族樂器製作技藝(馬頭琴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 吉林· 前郭爾羅斯
遺產編號:Ⅷ-124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日期:2011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遺產級別: 國家

樂器概述

馬頭琴 mǎtóuqín
[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馬頭裝飾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馬頭琴馬頭琴
中國 蒙古 族民間拉弦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馬皮蒙面。聲音圓潤,低回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 《平爐王出鋼記》詩:“牧區的人們聽說鋼花噴,蒙古包里拉起了馬頭琴。”
馬頭琴是中國少數民族--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的歷史悠久,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1155—1227)已流傳民間。據《馬可波羅遊記》載,12世紀韃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種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時期用於宮廷樂隊。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它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則叫做“潮爾”。 還有“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內蒙古外,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歷史追溯

從山林狩獵文化時期至草原遊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樂器,不是馬頭琴,而是火必思、圖卜碩爾等彈撥樂器且多用於娛樂性歌舞與舞曲伴奏。從《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記載來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時期,蒙古民族樂器尚以彈撥樂器為主,元代的蒙古軍人和牧民,善彈火必思,喜跳集體踏歌。當草原遊牧音樂迅猛發展之後馬頭琴這件拉弦樂器便脫胎而出,得到廣泛普及,並且最終取代彈撥樂器的地位,成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間樂器。顯然,拉弦樂器取代彈撥樂器,火必思逐漸衰退,馬頭琴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蒙古樂器的主角。
馬頭琴,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清史稿》載:"胡琴,刳桐為質,二弦,龍首,方柄。槽橢而下銳,冒以革,槽外設木如簪頭似扣弦,龍首下為山口,鑿空納弦,綰以兩軸,左右各一,以木系馬尾八十一莖扎之"。可知,馬頭琴原來也有龍首。此早在《元史》卷71《禮樂志》有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為馬尾。"據岩畫和有些歷史資料中顯示古代蒙古人開始把優酪乳勺子加工之後蒙上牛皮,拉上兩根馬尾弦,當樂器演奏,稱之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專家認為這就是馬頭琴的前身。勺形胡琴當時最長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鳴箱比較小,聲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國的西部也有人把馬頭琴叫"勺形胡琴"。當時琴頭不一定是馬頭,有人頭、骷髏、鱷魚頭、鱉甲或龍頭等,此外還有人說,這種琴的琴頭有呈猴頭或瑪特爾頭的形狀。瑪特爾形似龍,面似猴,象徵一種鎮壓邪魔的神物。據有關學者考證,馬頭琴一名大約得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紀初,琴首是由龍頭或瑪特爾頭改為馬頭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琴類,如:皮胡、鍬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當時的流行樂器。元朝時期隨著宮廷生活的逐漸富裕宮廷內有專門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員,馬頭琴也就慢慢地成為宮廷音樂的主要內容之一了。
馬頭琴是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的最好的樂器,它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如: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與此相關,元代的蒙古民族樂器,其總體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僅僅是用於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還產生了純器樂曲,諸如《海青拿天鵝》《白翎雀》等,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
到十八世紀初,馬頭琴的外觀及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馬頭琴琴體的革新,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創造和發展,湧現出不少民間說唱演奏家。

問世傳奇

傳說,馬頭琴最早是由察哈爾草原一個叫蘇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蘇和是由奶奶撫養大的,婆孫倆靠著二十多隻羊過日子。蘇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幫助奶奶做飯。十七歲的蘇和已經長得完全像個大人了。他有著非凡的歌唱天才,鄰近的牧民都很願意聽他歌唱。
一天,太陽已經落山了,天越來越黑。可是蘇和還沒有回來。就在人們十分焦急的時候,蘇和抱著一個毛茸茸的小東西走進蒙古包來。人們一看,原來是匹剛出生的小馬駒。蘇和看著大夥驚異的眼光,對大家說:“在我回來的道上,碰上了這個小傢伙,躺在地上直動彈。我一看沒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來啦。”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小白馬在蘇和的精心照管下長大了。它渾身雪白,又美麗又健壯,人見人愛,蘇和更是愛得不得了。
一天夜裡,蘇和從睡夢中被急促的馬嘶聲驚醒。他想起小白馬,便急忙爬起來出門一看,只見一隻大灰狼被小白馬擋在羊圈外面。蘇和趕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馬渾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來了很久了,多虧了小白馬,替他保護了羊群。他輕輕地撫摸著小白馬汗濕的身子對它說:“小白馬呀!多虧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傳來了訊息說,王爺要在喇嘛廟舉行賽馬大會,因為王爺的女兒要選一個最好的騎手做她的丈夫,誰要得了頭名,王爺就把女兒嫁給誰。蘇和也聽到了這個訊息,鄰近的朋友便鼓動他,讓他領著小白馬去參加比賽。於是,蘇和牽著心愛的小白馬出發了。
賽馬開始了,許多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揚起了皮鞭,縱馬狂奔。到終點的時候,蘇和的小白馬跑到最前面。王爺下令:“叫騎白馬的上台來!”等蘇和走上看台,王爺一看,跑第一名的原來是個窮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親的事,無理地說:“我給你三個大元寶,把馬給我留下,趕快回去吧!”
“我是來賽馬的,不是來賣馬的呀。”蘇和一聽王爺的話,頓時氣惱起來。我能出賣小白馬嗎?他這樣想著,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那兩句話。
“你一個窮牧民竟敢反抗王爺嗎?來人哪,把這個賤骨頭給我狠狠地打一頓。”不等王爺說完,打手們便動起手來。蘇和被打得昏迷不醒,還被扔在看台底下。王爺奪去了小白馬威風凜凜地回府去了。
蘇和被親友們救回家去,在奶奶細心照護下,休養了幾天,身體漸漸恢復過來。一天晚上,蘇和正要睡下,忽然聽見門響。問了一聲:“誰?”但沒有人回答。門還是碰碰地直響。奶奶推門一看:“啊,原來是小白馬!”這一聲驚叫使蘇和忙著跑了出來。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馬回來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蘇和咬緊牙,忍住內心的痛楚,拔掉了馬身上的箭。血從傷口處像噴泉一樣流出來。馬因傷勢過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來,王爺因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馬,心裡非常高興,便選了吉日良辰,擺了酒席,邀請親友舉行慶賀。他想在人前顯示一下自己的好馬,叫武士們把馬牽過來,想表演一番。
王爺剛跨上馬背,還沒有坐穩,那白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頭摔了下來。白馬用力擺脫了粗繩,衝過人群飛跑而去。王爺爬起來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們的箭像急雨一般飛向白馬。白馬雖然身上中了幾箭,但還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親愛的主人面前了。
白馬的死,給蘇和帶來了更大的悲憤,他幾夜不能入睡。一天夜裡,蘇和在夢裡看見白馬活了。他撫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時輕輕地對他說:“主人,你若想讓我永遠不離開你,還能為你解除寂寞的話,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隻琴吧!”蘇和醒來以後,就按照小白馬的話,用它的骨頭、筋和尾做成了一隻琴。每當他拉起琴來,他就會想起對王爺的仇恨;每當他回憶起乘馬疾馳時的興奮心情,琴聲就會變得更加美妙動聽。從此,馬頭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們一聽到這美妙的琴聲,便會忘掉一天的疲勞,久久不願離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大規模移民,將馬頭琴在內的蒙古文化傳到了歐洲,俄羅斯也就有了馬頭琴,並受到人們的歡迎,直到今天,

獨特造型

馬頭琴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共鳴箱呈正梯形,也有極個別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紅木或桑木等硬雜木製成,上下兩框板的中央開有裝入琴桿的通孔,左右側板上分別開有出音孔,琴箱正背兩面蒙以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繪民族圖案為飾,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琴頭、琴桿多用一整塊色木、花梨木、紅木或松木製作。琴頭呈方柱形,頂端向前彎曲,造型為雕刻精細的馬頭,既有奔馬的馬頭,也有立馬的馬頭,有的是在琴桿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後粘上去的。弦槽後開,多有槽蓋,兩側橫置兩個弦軸(左右各一)。弦軸又稱把子,採用黃楊木或琴桿木料製作,軸桿為圓錐體,軸柄呈圓錐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圓錐形 軸柄外表刻有直條瓣紋,便於擰轉,有的軸頂為圓球形。琴桿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山口,下端裝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張兩條馬尾弦,兩弦分別用40根(裡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長馬尾合成,兩端用細絲弦結住,上端纏於弦軸,下端繫於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條或木料製作弓桿,兩端拴以馬尾為弓毛。
傳統的馬頭琴,多為馬頭琴手就地取材、自製自用,故用料和規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為大、小兩種,分別適用於室外或室內演奏。大者,琴體全長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長26厘米~30厘米、下寬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體全長70厘米左右,琴箱長20厘米、下寬 18厘米左右,宜室內演奏使用。馬頭琴是屬於指板類型的拉弦樂器,不設千斤,從山口到琴馬的一段琴弦為有效弦長。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琴箱的面、背兩面都蒙皮膜,這和一般拉弦樂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後口)設音窗或呈開口式是不同的。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悠揚、動聽,這在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中,珍藏有馬頭琴多件。其中有一支來自東蒙民間的馬頭琴,系用當地所產的松木製作,琴箱正梯形,箱長29厘米、上寬23厘米、下寬26厘米、厚9厘米,正、背兩面蒙以馬皮,背麵皮面中央開有一個金錢眼狀出音孔,孔徑7.8厘米。琴頭琴桿用一根柴木製成,全長108厘米。琴頭長方柱形體,頂端雕以馬頭為飾,弦槽後開,槽長10厘米、寬1.5厘米,兩側各置一個弦軸。弦軸色木製,呈八方形錐狀體,軸長12.8厘米,軸頂圓球形。琴桿呈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雕有龍面裝飾,下端插入琴箱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張兩束黑色馬尾弦,兩弦由龍面鼻孔中穿出,繫於琴底尾柱上。琴弓的弓桿木製,兩端拴以一束黑色馬尾為弓毛,弓長76厘米。此琴製作精細,琴箱四框外表雕刻出民族圖案花紋,通體髹以深棕色漆,馬頭、軸頂塗黑色漆,琴頭和琴箱正背兩面油漆彩繪雲頭、花卉和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紋飾,古色古香,雅致大方。此琴原為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藏品。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
在這個博物館裡,還珍藏有兩件蒙古國製作的馬頭琴,其中一支共鳴箱呈正梯形,箱框用四塊硬木板拼粘而成,兩側板上開有音窗,琴箱長33厘米、上寬22厘米、下寬31厘米、厚10厘米,正面蒙以馬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頭、琴桿用一塊松木製作,全長108厘米。上端雕刻向前彎曲的馬頭,弦槽後開,兩側各置一軸。弦軸雲杉制,軸長18厘米,軸柄扁而長,形如馬耳。琴桿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弦孔通向弦槽,下端裝入琴箱中。皮面中央置木製橋形琴馬,馬長6厘米、高3.2厘米、底寬1厘米。張兩束黑色馬尾弦,兩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繫於琴底尾柱上。琴弓為木製弓桿,兩端系一束黑色馬尾而成。琴頭、琴面髹以淡綠色漆,琴桿、弦軸為橙黃色漆,通體彩繪富有蒙古民族風格的雲頭、花卉和圖案紋飾。此琴為50年代初蒙古人民共和國音樂代表團訪華時送給中國人民的禮物,它是中蒙兩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研製改革

另外,樂器製作者還研製出了中型馬頭琴和大型馬頭琴,這兩種馬頭琴的演奏方法相當於西洋拉弦樂器當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這樣一來,馬頭琴“家族”就形成了一個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樂器組,充實了中國民族樂隊。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改造和創製的新型馬頭琴在外表裝飾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點,在琴身上繪有民族特徵的圖案,風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從外觀上看,不失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馬頭琴的琴桿用梨木、紅木製,大者全長124、小者全長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製,兩面蒙馬皮、牛皮或羊皮,並繪有圖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兩側開有出音孔。琴桿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軸。弓用藤條作桿拴以馬尾。張兩條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改革製成數種馬頭琴。一種全長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張尼龍弦。反四度定弦d1、a,音域a—a3。另一種全長128厘米,音箱膜板結合,面板中央挖橢圓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張三條金屬弦。定弦A、d、a。音域A—c2。

現存狀況

在遼闊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族聚居的省、區,人們喜愛馬頭琴,除作為獨奏樂器外,常用於說唱(蒙語說書)、民歌和舞蹈伴奏或與四胡等樂器合奏。傳統的馬頭琴音量較小,只適於在蒙古包和室內演奏;經過改革以後,馬頭琴的藝術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顯著擴大,已完全適於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僅能夠拉奏,還可撥弦彈奏,已成為出色的獨奏樂器。還經常參加民族樂隊演奏,並成為內蒙古烏蘭牧騎(文藝宣傳隊)的主要樂器,最擅長演奏柔和細膩的抒情曲調,特別適宜演奏悠長遼闊的鏇律和為長調民歌伴奏。?
白蘇古郎出生在美麗富饒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在他的記憶深處,耳旁常常響起的是父親拉著自製的民族樂器,自編自唱自伴奏的歌聲。在父親的薰陶下,從小他就對蒙古音樂藝術情有獨鍾,憑著這份執著的追求,2001年春,18歲的他毅然告別故鄉,獨自一人踏上漂泊他鄉拜師學藝的征途。
古郎為了學習,特意在呼和浩特市某馬頭琴廠打工,他下定決心努力鑽研馬頭琴製作工藝,求學之路很苦也很累,但他都默默承受下來,用他的話說是不混出人樣來決不回故鄉!功夫不負苦心人,2005年冬,他學有所成,選擇了來到馬頭琴之鄉——吉林前郭爾羅斯製作馬頭琴,從事了他所熱愛而又讓他值得驕傲的事業,有幸能用自己這雙勤勞的雙手,來弘揚本民族文化。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個品質優良的馬頭琴,製作所經過的程式非常複雜,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工藝要求也很精細,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來不得半點疏忽大意,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雙手。傳統的馬頭琴只有馬頭,沒有其它雕刻,古郎製作的馬頭琴有所不同,經過他不斷創新,馬頭琴的馬頭下還刻上一個龍頭,中國有句老話,龍馬精神就體現在古郎的馬頭琴上。他製作的馬頭琴聲音純正渾厚,能夠賦予它民族的靈魂,曾得到過齊峰、容中爾甲,賽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讚賞,遠銷各地,常常是供不應求。
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成績,但他深知這才只是剛剛起步,今後要走的路還很長,他的目標是通過不斷充實自身文化素養和提高技藝,更加完善馬頭琴製作工藝,打響自己的品牌,在探索藝術的道路上不斷開創事業,留下自己奮鬥的足跡。
古郎為人善良淳樸,有著草原兒女堅韌、熱情、豪爽的性格,同他結交的朋友很多,他也希望通過宣傳,能夠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技藝,將民族藝術發揚光大。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