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青銅器]

馬踏飛燕[青銅器]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的東漢墓,現藏甘肅省博物館。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發現

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肅省武威地區金羊鄉新鮮大隊的民工,在武威縣北郊一公里處雷祖廟的雷台之下開挖戰備地道時,無意間挖掘出了一座東漢的將軍墓,出土了相當可觀的一批青銅車馬傭。墓主的身份,依考據馬俑胸前的銘文記載,應為“守張掖長張君”陸墓,賻贈者為“左騎千人張掖長”。

馬踏飛燕馬踏飛燕

墓中出土的文物總計231件,其中有三顆鑄有“將軍”字樣的銀印,另可貴的是其中有一雄偉壯觀的儀仗隊,在儀仗隊伍的最前面帶頭的,就是馬踏飛燕。

形狀外觀

馬踏飛燕的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力學分析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

藝術鑑賞

馬踏飛燕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

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重大事件

馬踏飛燕馬踏飛燕

1971年,經郭沫若舉薦,銅奔馬運抵北京展出,引起史學界極大震動。

1973年,外交部長陳毅決定讓銅奔馬赴世界各地展覽,轟動世界。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1985年武威市將“馬踏飛燕”定為象徵武威騰飛的城標。

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1999年9月,銅奔馬出土3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蘭州召開。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布希總統來華訪問,國家主席江澤民將原大仿製24K鍍金青銅仿製品“馬踏飛燕”作為國禮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

2002年,為了加強中國珍貴文物出境展覽的管理,切實保證文物的安全,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銅奔馬即“馬踏飛燕”便是其中的一件。

修復

出土時的銅奔馬已殘缺不全:馬的頸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數個,馬頭及尾巴的幾綹鬃毛掉下,奔馬的三個馬蹄心空著,等等。

修復時,將馬頭和尾巴掉下的鬃毛清洗後茬口見新,用錫焊方法連線焊結實。把馬上的殘缺洞孔清理乾淨後,用銅和錫焊補嚴實;把縫隙填補好,磨平。有的紋飾修復時對不上了,使用刻刀和小鏨子修飾通順。修補後,用傳統的作舊方法,作出地子和銹。修復的作舊處,做的與原物上的其他地子和銹完全一致,沒有一點修復的痕跡,更不失當初的風格。馬蹄心用膠調合土,對上些章丹紅,好似鑄模泥土一樣填滿。

具體步驟

1、焊接鬃毛和馬尾。首先用銼把馬頭上的鬃毛和馬尾斷碴處銼新銼亮,銼出焊接坡口,其次將折斷的鬃毛和斷尾與原器上處理好的碴口對嚴,開始焊接。焊接工具是用焊古代青銅器的烙鐵。用長鐵鉗夾著烙鐵,烙刃朝上放在火爐里燒煉,待烙鐵變為粉紅色時立即夾出,先沾松香,再沾六成錫(俗名焊銅錫),烙鐵刃已變為白色(行話叫“槓烙鐵”)。這時在鬃毛和馬尾碴口縫隙處塗上熟鹽酸,即可焊接(用生鹽酸不行,容易把銅器咬黑)。焊接時先跳焊,斷件與原器擺放合適後再焊牢,並用銼和刻刀將焊錫銼刻平,再用砂紙磨光。

2、補配馬頸上的孔洞。首先用鋼銼將孔洞邊緣銼亮露出新碴,用烙鐵沾六成錫沿孔洞邊緣補洞,直到補嚴為止,最後再用銼和刻刀將補配的錫面銼刻平,用砂紙磨光。

3、咬舊。亦稱咬黑。用毛筆沾咬舊液塗抹在馬鬃、馬尾焊縫及補配的孔洞上,不要等乾燥,即用清水浸泡刷洗乾淨、晾乾,這時焊縫及補配的孔洞就變成舊色了。

4、填縫。先將立德粉、細黃土在磁缽里磨研成粉,再加入漆皮汁,攪拌均勻,調合成色泥。用小刀或小鏟摳色泥在焊縫及補塊的邊緣、凹陷處抹平,重複二三次,不得凸起,乾後用刻刀、細砂布碾平磨細。最後以加好顏料的稀漆皮汁塗刷二次。乾後,再用最細的砂布擦磨細平。

5、做地子。將砂綠、立德粉、石黃、章丹紅、群青、黑煙子、紅土子、硃砂等礦石顏料,還有細黃土粉放在磁缽里,用缽錘研磨,再倒入漆皮汁調成色湯。銅奔馬的地子比較少,差不多都是較淺的藍、綠、土等顏色。在焊接處及補塊上全部抹上色湯,做上原器色地子,晾乾。

6、做銹。首先是噴泥。在小盤內放入細黃土,兌入清水調成漿至稠泥狀,用牙刷沾泥噴潑在地子上。銹色多的地方少噴,少的地方則多噴,噴後晾乾。然後噴銹。在漆皮汁內加入砂綠,放少許石黃、立德粉,加一些細黃土粉,配合均勻,調成與原器即銅奔馬一樣的銹色漆皮汁色泥。

噴銹時,一手拿牙刷沾色泥,一手拿小刀撥動牙刷毛,使色泥從牙刷上彈飛噴射到已晾乾的泥點上。再用牙刷先沾一點漆皮汁色泥,細黃土粉,在補塊上按壓,做些積土的樣子。以上工作完了,再找找細,按按色,直至完全乾透。最後,用乾淨的牙刷刷洗,把開始噴的細黃土洗刷衝掉,但噴的漆皮汁銹色沖刷不掉。用毛筆沾漆皮汁色泥隨隨邊沿,使噴射的銹色與銅奔馬體上的銹色渾為一體。

7、補填空馬蹄。修復時,用在漆皮汁內兌入黃土、章丹紅調合成的稠色泥填滿,經修飾與原銅奔馬足內鑄范泥子一樣了。

名稱爭議

馬踏飛燕馬踏飛燕

銅奔馬

銅馬俑的造型雄駿非凡,它昂首嘶鳴,馬蹄騰空,作風馳電掣般的賓士,因而,經郭沫若先生鑑定,命名為“銅奔馬”,因為是由青銅製成,也稱“青銅奔馬”,這也是對這具銅馬俑最早的稱法。

馬踏飛燕

雖然“銅奔馬”的稱謂比較直觀明了,但是這具銅馬俑的精妙之處是其後蹄下踏一飛鳥,僅以“奔馬”名之,顯然不足以表現其浪漫主義意境,因此有人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據說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高棉賓奴親王訪問蘭州,看到了這匹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稀世珍寶,又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

馬踏龍雀

針對“馬踏飛燕”說,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銅馬俑所附飛鳥,從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龍雀,因此認為應該是“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

飛燕騮

歷朝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南朝沈約詩有“紫燕光陸離”句,註:“紫燕,良馬也。”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李善注謝靈運詩云:“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飛燕騮。”在古代,武威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這種造型讓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銅馬應直截了當取名為“紫燕騮”或“飛燕騮”,此名恰合古意,最為雅致貼切。

天馬

持此說法的人認為,龍雀是風神,即飛廉,這種神鳥,豈能是奔馬所踏之物?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銅雀蟠蜿,天馬半漢”之句,是稱皇宮內龍雀、天馬兩件對應的銅製陳列品,因此,這具銅馬俑就是“天馬”。《漢書·禮樂志》中《西極天馬之歌》曾記載,“天馬”足踩浮雲,身可騰空飛馳,奔馬踏著飛燕,正是遨遊空中的“天馬”象。

馬神——天駟

天駟”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駟”,亦稱“馬祖神”。秦漢以前人們都崇“天駟”為“馬神”,自商周以來,征戰中都少不了駿馬,因而就產生了對馬祖神的崇拜與祭祀。武威漢墓主人張姓將軍生前率騎戍邊,供奉馬神,死後殉葬銅製馬神,當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解釋,就墓主人的官職和職業特徵來說,都是合理的,“天駟”者猶言駟馬行空,以足踏飛燕來說明“天駟”和象徵其所處的空間位置。

意義

馬踏飛燕不但是結合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對外的綜合表現與呈現,更重要的是它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傑作。無論如何這批沉睡大墓底下,默默保疆衛土、護衛主人的銅奔馬儀仗隊,都使世人留下了無限的讚嘆。“馬踏飛燕”以其傑出的藝術成就,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燦的明珠。而它那勃發的雄姿千年不變,給觀賞過它的每一個現代人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國家旅遊局標誌

中國旅遊標誌中國旅遊標誌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其涵義是:(1)天馬行空,逸興騰飛,無所羈縛,象徵前程似錦的中國旅遊業;(2)馬是古今旅遊的重要工具,奮進的象徵,旅遊者可在中國盡興旅遊;(3)馬超龍雀的表銅製品,象徵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顯示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遊者。

河南鶴壁市雕像

河南鶴壁市優秀旅遊城市標誌雕像河南鶴壁市雕像
網友漫畫網友漫畫

河南鶴壁市優秀旅遊城市標誌雕像“馬踏飛燕”和地球的組合被戲稱是“立馬滾蛋”。

還有網友作畫圖解這一說法的由來:一匹站立的馬不斷移步,踏著蛋形石頭向前翻滾。

對於這一“神作”,網友爆笑過後反應不一。

有網友感慨“這種解讀很形象傳神”,也有網友認為這是“糟蹋了經典性雕塑”。

藝術賞析

回顧以往,經典的作品在體材上往往是選用我們最常見的,馬踏飛燕,一馬一燕,本不相干的事物,在作者的手裡竟如此巧妙的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既突出了奔馬矯健的雄姿,又表現出了飛燕輕巧,靈動的個性,誇張的定格了駿馬奔騰的瞬間,造型逼真,生動,令人在腦海中浮現這一幕,雖每個人的場景都不同,但讚賞的表情卻是相同的,奇作者,高技師,這樣的作品,真好!
賦詩一首:駿馬賓士疾如風,腳下飛燕回首驚。匪夷所思畫面生,巧奪天工物已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