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菊科馬蘭屬植物]

馬蘭[菊科馬蘭屬植物]

馬蘭(拉丁學名:)別名魚鰍串、泥鰍串等,為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植株矮小,叢生。分布於亞洲東部及南部。具有極高的藥用和膳食價值。 馬蘭品種很多,常見的有3個品種和3個變種。並對土壤適應性很強,但以水利設施好、排灌方便的沙壤土為好。馬蘭一般在9月份移栽,11月上旬用塑膠大棚覆蓋。

形態特徵

馬蘭 馬蘭

根狀莖有匍枝,有時具直 根。

莖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

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莖部葉倒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3-6稀達10厘米,寬0.8-2稀達5厘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狀裂片,上部葉小,全緣,基部急狹無柄,全部葉稍薄質,兩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及下面沿脈有短粗毛,中脈在下面凸起。

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6-9毫米,長4-5毫米;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長2毫米,內層倒披針狀矩圓形,長達4毫米,頂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有緣毛。

花托圓錐形。舌狀花1層,15-20個,管部長1.5-1.7毫米;舌片淺紫色,長達10毫米,寬1.5-2毫米;管狀花長3.5毫米,管部長1.5毫米,被短密毛。

瘦果倒卵狀矩圓形,極扁,長1.5-2毫米,寬1毫米,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長0.1-0.8毫米,弱而易脫落,不等長。

花果期

花期5-9月,果期8-10月。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部。林奈的原始標本采自中國。

此種常被列於美洲的 Boltonia 屬中,但與該美洲的屬有區別,即瘦果沒有位於邊肋上端的特長的毛。此種的舌狀花的瘦果常有3個厚肋而呈三角形。

變種

此種曾被誤稱為“雞兒腸”,後者是紫菀屬的一個種,不供食用。檢查 H. Migo, Jul. 23. 1940 模式標本,Aster yangtzensis Migo. 與本種相同,故作為本種的異名。本種多變異,曾經前人指出有下列變種。

馬蘭(原變種)

葉披針形至倒卵狀矩圓形,下部及中部葉有2-4對淺齒或深齒,通常長3-6厘米,寬0.8-2厘米,上面被疏或密的毛;總苞片倒卵狀矩圓形。

產於我國西部、中部、南部、東部各地區(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安徽、江蘇、山東等省及遼寧南部)。也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南半島至印度。生於林緣、草叢、溪岸、路旁。極常見。

本變種有很多變異。Hance (1866) 曾根據頭狀花序的大、小、多、少和被毛的疏密分別兩個變種:α. collina 及 β. rivularis.

多型變種

葉倒卵狀矩圓形,下部及中部葉通常長4-10厘米,寬2-5厘米,有2-4對深裂片,裂片條形;上部葉條形,全緣,或有一對裂片,上面被疏毛或近無毛;基部葉有淺齒,與上一變種相同;總苞片倒卵狀矩圓形。

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也產於陝西南部(洋縣)、貴州(遵義、納雍)及雲南。

多型變種的瘦果常有較少的腺或較明顯的微毛。

狹葉變種

葉條狀披針形,下部及中部葉有淺齒,近無毛。莖常多分校,總苞片倒卵狀矩圓形。

分布於江蘇、江西、河南及山西南部。

狹苞變種

葉條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頂端漸尖,下部及中部葉有淺齒;總苞片狹披針形,頂端尖。

產於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湖北、陝西南部、四川東部、湖南、廣東、江西等省。

生長環境

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澇,生活力強,生於菜園、農田、路旁。

繁殖方法

馬蘭的繁殖方法分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兩種。種子繁殖因採種困難、出苗率極低一般不採用。用分株繁殖(營養繁殖)法不僅方法簡便易行,成本低,成活率高,而且當年採種栽植,當年就可採收。

栽培技術

選種

馬蘭品種很多,常見的有3個品種和3個變種。到田野鏟種時要採集那些根莖粗短略帶紅色,植株匍匐狀生長,葉色深綠,葉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葉緣有齒或羽狀淺裂的植株。

田間管理

馬蘭對土壤適應性很強,但以水利設施好、排灌方便的沙壤土為好。移栽前人工拔除雜草,或用無公害除草劑噴殺,同時結合翻耕每667平米施已發酵腐熟的優質豬糞或牛糞5000kg左右,做到基肥充足,土肥交融,為馬蘭持久旺盛生長打好基礎。而後整地作畦,畦的寬度和長度根據田塊大小和大棚覆蓋標準而定,一般土地利用率要求在90%以上。

移栽管理

馬蘭一般在9月份移栽,11月上旬用塑膠大棚覆蓋。大棚可選用簡易毛竹大棚,或用可移動鋼架大棚等,大棚寬度和高度與常規蔬菜大棚相同,要求做到保溫性能好,田間操作方便,以利馬蘭生長和田間作業。

大棚馬蘭要實行綠色管理。經過4a多的實踐,大棚馬蘭在秋冬生長期間,沒有發生過病蟲嚴重危害,不需要噴藥防治。偶爾發生點狀的葉斑病,用草木灰撒施防治即可。因此棚栽馬蘭更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主要價值

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消食積,利小便,散瘀止血之效,在福建廣東通稱田邊菊、路邊菊,湖北、四川、貴州、廣西通稱魚鰍串、泥鰍串、泥鰍菜,雲南稱蓑衣蓮。幼葉通常作蔬菜食用,俗稱“馬蘭頭”。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

以全草或根入藥。味辛,性微寒。主治歸肝、腎、胃、大腸經。

馬蘭[菊科馬蘭屬植物] 馬蘭[菊科馬蘭屬植物]

敗毒抗癌、涼血散淤、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能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濕,消食,消積。用於感冒發燒,咳嗽,急性咽炎,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小兒疳積,腸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經不調;外用治瘡癤腫痛,乳腺炎,外傷出血;痢疾或濕熱腹瀉;咽喉腫痛,癰腫瘡瘍;血熱衄血、便血;濕熱黃疸;或水腫,小便不利;飲食積滯,脘腹脹滿。

臨床附方

1.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肋腺癌 馬蘭、野胡蔥頭適量 搗爛外敷。能使癌腫消退。白血病 觀蘭、生地、馬鞭草、白花蛇舌草、葵樹子、白花丹各30克,夏枯草15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宜於急性白血病有出血現象者。

2.涼血散淤,用於淤熱出血:淤熱吐衄。馬蘭60克,小薊根30克,百草霜9克 水煎服。並用鮮馬蘭搗爛塞鼻中。

3.清熱利濕,用於濕熱炎症:濕熱腸炎。馬蘭30克,馬齒莧、車前草各15克 水煎服。熱淋尿澀 鮮馬蘭30克,黑豆、小麥各9克 酒、水各半煎,食前溫服。能散熱利尿。

4.消腫止痛,用於瘡癰腫痛:疔瘡炎腫。馬蘭鮮葉適量和冬蜜搗勻塗貼,日換2次。癰瘡癤腫 馬蘭嫩葉適量 加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亦治蜂螫蛇咬。

對於血熱妄行的出血症,可配合仙鶴草、鐵莧菜、菊葉三七、側柏葉等止血藥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配合板藍根、筋骨草等清熱解毒藥物同用。用治濕熱黃疸,可配合茵陳、山梔、大黃、平地木等藥同用;治療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淋瀝刺痛,可配合鳳尾草、扁蓄、瞿麥、海金沙、車前草等藥同用。此外,還可用於毒蛇咬傷,可將新鮮全草,洗淨,搗爛外敷患處,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蓮等同用。

附方功效

1,馬蘭仙鶴草湯:馬蘭(全草)、仙鶴草、車前草各15g。加水煎湯服。

仙鶴草能解毒、止血,車前草能清熱解毒、利小便,與馬蘭共奏清熱解毒、利濕和止血之效。用於痢疾便膿血,小便短赤。

2,馬蘭湯:鮮馬蘭(嫩莖葉)60~120g,“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

本方取馬蘭清熱解毒和止血作用,用於痔瘡腫痛,便血。

3,紫菊蓮子湯:鮮馬蘭,白茅根各30g,加水濃煎,去渣取汁;加蓮子,大棗各15g,以小火煨熟,徐徐飲食之。

本方以馬蘭配白茅根涼血止血,以蓮子、大棗滋養脾胃。用於嘔吐失血、脾胃虛虧,舌紅少苔。

4,馬蘭車前茵陳湯:馬蘭、車前草各30g,茵陳15g。加水濃煎服。

本方有清熱利濕和退黃疸的作用。用於濕熱發黃,小便短赤。現代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

5,馬蘭萊菔子湯:鮮馬蘭(全草)60g,萊菔子15g,焦米(粳米炒焦)10g。加水煎湯服。

本方以馬蘭、萊菔子消食積脹滿,焦米消食止瀉。用於飲食過度,消化不良,脹滿腹瀉。

藥理

(1)體外實驗有抗癌活性。

(2)水浸液在腫瘤組織培養淤內對白血病細胞有抗腫瘤作用。

(3)水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保健膳食

馬蘭的幼嫩的地上部莖葉可作為一種營養保健型蔬菜食用。可炒食、涼拌或做湯,香味濃郁,營養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