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蒂爾德·馬凱西

馬蒂爾德·馬凱西(1821—1913),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女中音歌唱家。

基本資料

圖片

姓名:馬蒂爾德·馬凱西
生卒:1821—1913年
描述:德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女中音歌唱家
籍貫:德國

個人概述

生平簡介:馬蒂爾德·馬凱西(Marchesi Mathilde,),德國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女中音歌唱家。1821年3月24日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913年11月17日卒於倫敦。

職業生涯

早期曾接受過F.龍科尼及O.尼古拉的歌唱訓練。1845年赴巴黎投師於 M.加西亞門下。此時,正值加西亞關於“聲門衝擊”的新理論剛剛建立,馬凱西得以最早學到並很快掌握了加西亞的教學法。經過4年的學習後,馬凱西成為演唱水平十分優秀的歌唱家。1849—1854年,她在英國德國比利時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國家舉辦了一系列獨唱音樂會,並先後受聘於柏林歌劇院和不萊梅歌劇院。 1854年,34歲的馬凱西正式從事聲樂教育工作。從這一年起,她在維也納音樂學院擔任了7年的聲樂教授。在這期間,由於在教學上成就斐然,馬凱西作為一位優秀的聲樂教育家的名氣日漸提升。1861年,馬凱西遷居巴黎,繼續從事歌唱教學。1865年起,她先後在科隆音樂學院和維也納音樂學院任教。此時,她已成為蜚聲全歐的著名聲樂教育家。1881年,馬凱西在巴黎創建了一所歌唱學校,世界各地的學生紛至沓來。在馬凱西的學生中,有以後成為傑出歌唱家的梅爾芭、卡爾韋、埃姆斯、格斯特、加登,以及她的女兒、後來也是聲樂教育家的布朗歇·馬凱西。由於馬凱西在聲樂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她先後被義大利、奧地利、德國的君主及大公授予各類勳章。1908年,馬凱西在倫敦定居。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聲樂教育領域有重大影響的是馬凱西家族,其中以馬凱西夫人最具貢獻。G.羅西尼在她所編著的《練聲曲集》序言中,稱讚她是義大利美聲學派的真正代表。馬凱西被認為是歐洲聲樂教育史上惟一直教授女聲的聲樂教育家。另外一點與眾不同的是,她沒有聲樂方面的助理教師,她負責教授所有學生的聲樂課。馬凱西教學的特點是因人施教,她認為重視發揮各人的特點比遵守固定的方法更重要,她總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選擇各不相同的練習曲,採取因人而異的教法。馬凱西的信條是:“對於歌唱,首要的是打下聲音的基本功”,“首先是占有技藝,然後才能涉及到美學”。馬凱西的聲樂教學原則大致有以下幾方面:關於聲音的激起,馬凱西認為應該像初生兒的第一聲啼哭那樣,氣息在一瞬間衝擊聲帶,即“聲門衝擊”。關於聲區,馬凱西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她強調對於聲區的處理,是檢驗各種歌唱方法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她認為有三個聲區,即胸聲、中聲、頭聲。關於呼吸,馬凱西認為橫膈膜或腹部的呼吸是正規的呼吸方法,她反對壓著頭腔的姿勢和用手指去擠壓喉頭的動作。關於教學形式,馬凱西認為上集體課有其優越之處,它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從他人身上發現自己的問題。關於訓練方法,她堅持循序漸進和專心致志的原則,主張練習中不要使聲音疲勞,不要超過半小時,要勞逸結合。馬凱西著有24冊練習曲、《美聲唱法:一種理論和實用的歌唱方法》、《歌唱十課》,以及回憶錄《馬凱西和音樂》等。在這些著述中,

個人榮譽

個人影響

馬凱西繼承並發展了加西亞的聲樂學說,第一次提出了“混聲”的概念,對聲區的統一有著深刻而精闢的闡述。

人物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