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它巨石廟

馬耳它巨石廟

馬耳它巨石廟:建於5500年以前,是世界上最老的不需支撐的石頭結構。198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基本信息

馬耳它巨石廟 中文名稱: 馬耳它巨石廟
國家: 馬爾他
所屬地區: 歐洲
198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介紹

馬爾他巨石廟馬爾他巨石廟

建於5500年以前的馬耳它巨石廟,是世界上最老的不需支撐的石頭結構。儘管被列入權威的世界遺產目錄之中,但是,幾乎無人知曉:這兒存在的史前自立石頭結構要遠比埃及的金字塔和石籬古老的多。
布列塔尼東南數千公里,沿著巨石文化時代留下的圓弧遺蹟,在馬耳它群島的島嶼上,以及在馬耳它和戈佐島嶼上,都可以看見巨大的岩石結構,這些岩石結構堪稱巨石文化中最為複雜、結構最為奇特的古代岩石建築;此外,該建築屬於純粹的土著文化,迄今為止,它們沒有攙雜一點外部文化。最初,這些建築物被用做葬禮儀式舉辦之地,但後來,人們在此建立了專門進行朝聖的地方。
馬耳它巨石廟群中有一個是哈爾·薩夫利恩尼的地下建築。該紀念遺址其實是一處墓地,裡面有近7000具屍體,是在一個石灰石質的小山上鑿出的。經歷了幾個世紀後,墳墓中的房間越來越多,通往新出口的新通道不斷被鑿出,最後整個遺址形成了一個有著3層33個房間的地下結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地下迷宮。在地下建築的一個外室中,周圍的岩牆上刻出了高大而雅致的柱子。有走廊通往該地下建築的中心。在哈爾薩夫利恩尼地下建築的禮拜堂中的一個小的赤土陶器中,人們發現了一個10厘米高的女神雕像。
在姆納耶德拉,馬耳它島嶼的海岸線上,有三個廟宇廢墟形如船隻的殘骸。三個廟宇的房頂都遭到了破壞,其建造模式是根據廢墟推斷出來的。其中一個廟宇的圍牆被建築成托臂的模式,每一塊巨石都疊放在前一塊巨石的上面,最終形成了圓屋頂的結構,頂端蓋著一整塊石頭。另一個廟宇中巨大的石灰石由很大體積的泥土支撐著,然後被更大的巨石牆所支撐。

馬爾他巨石廟馬爾他巨石廟

馬耳它巨石廟群中有一個是哈爾薩夫利恩尼的地下建築。該紀念遺址其實是一處墓地,裡面有近7000具屍體,是在一個石灰石質的小山上鑿出的。經歷了幾個世紀後,墳墓中的房間越來越多,通往新出口的新通道不斷被鑿出,最後整個遺址形成了一個有著3層33個房間的地下結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地下迷宮。
馬爾他巨石廟亦稱為“馬爾他巨石文化時代的神殿”或“屬於巨石文化時代的馬爾他的神殿”,是馬爾他在戈佐島等地的著名歷史古蹟。在眾多的神殿中,尤以傑剛梯亞神殿和哈格爾基姆神殿聞名於世。其中傑剛梯亞神殿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神殿,其建築結構之複雜,工藝之精湛,堪稱奇蹟。

在戈佐島嶼,有兩個“詹蒂亞”廟宇,“詹蒂亞”在馬耳它語中是“大的驚人”的意思。兩個廟宇中較大的一個包括三個苜蓿形狀的房間,大約有30米寬。其中最大房間的前院有一個石圈,大概是用來做儀式的炭盆。在後部,有一個桌子狀的結構,關於它的用途,人們尚不得知。
坐落在馬耳它島嶼上的哈賈爾基姆廟,是當時建築技術的極品。在該廟宇中的很多石頭的位置都被精心的調整過,其中一塊長達660米用做鋪路石的大石板,是馬耳它群島中最令人矚目的巨石塊。

相關介紹

傑剛梯亞神殿傑剛梯亞神殿

傑剛梯亞神殿形成於公元前24世紀以前,是馬爾他神殿中最著名的神殿,它面向東南,背朝西北,用硬質的珊瑚石灰岩巨石建成,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蹟。傑剛梯亞神殿的廟宇大門和牆壁都是用巨石壘成的,廟外至今散落著曾經用來搬運這些巨石的滾石球。神殿外牆的最後部分所用的石材高達6米,最大的巨石重達幾十噸。在那久遠的年代,人們就能用原始工具將這些巨石用於建築之中。如何將這樣巨大的石塊運送到工地,至今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神殿的內部裝飾使用的是軟質石灰岩。神殿最早只有南廟後部的3個穹頂,公元前2200年左右又增建了兩個小穹頂,美觀典雅。

評價

馬耳它戈佐島上發現了7個巨石廟,其中每一個都是獨立發展的結果。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莫過於公元前3600年(青銅時代)在戈佐島上的詹蒂亞綜合建築,它展現出超人的建築藝術。另外,對當時的建築者來說,資源非常有限,考慮到這一點,馬耳它島嶼上的哈賈爾基姆、姆納耶德拉和塔克西恩也可以看做是舉世無雙的建築精品。馬耳它寺廟傳統在塔哈格拉特和斯科巴得到了不斷發展。哈爾薩夫利恩尼地下建築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地下室,從中發掘出了用來支撐巨大珊瑚石的堆積著的巨石。這些珊瑚大概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這幢地下建築,也許原本要建成一個神殿,但是從史前時期開始,卻一直被當作墓地使用。
相關聯接: http://www.unesco.org/whc/sites/132.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