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本書系根據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所做關於雜項的11期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基本信息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馬未都說收藏·雜項篇
作 者: 馬未都 著

出 版 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09-2-1

字 數: 120000

版 次: 1

頁 數: 20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01064919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收藏/鑑賞 >> 收藏隨筆

編輯推薦

本書看點:

1.“百家講壇”圖書,擁有廣泛而穩定的讀者群。

2.馬未都本人的傳奇經歷,近三十年的收藏經驗。

3.近300幅精心選配的圖片,引領讀者走進漆器、鑲嵌藝術、竹雕藝術、名貴材質雕刻、明清銅器、景泰藍、鼻煙壺的世界。

4.作者收藏過程中發生的各類故事,情節跌宕,可讀性極強。

內容簡介

本書系根據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所做關於雜項的11期講座內容整理而成,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全書共11章,詳細介紹了漆器、鑲嵌藝術、竹雕藝術、名貴材質雕刻、明清銅器、景泰藍、鼻煙壺,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動實例作為佐證,讀者會在不經意間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作者精心選配的近300幅相關圖片,更是起到錦上添花之功,為本書增色不少。

作者簡介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等。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此外,他還撰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鑑賞研究專著。其中,《中國古代門窗》一書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1997年1月18日,馬未都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設有家具館、陶瓷館、工藝館、門窗館、攝影館、油畫館和多功能館七個展館。

目錄

第一講 漆藝之光 曲水流觴——早期漆器

第二講 粉飾生活 千文萬華——唐至清代漆器

第三講 捉刀代筆 科羅曼多——雕刻漆器

第四講 含英咀華 百寶爭輝——鑲嵌藝術

第五講 雕鏤精湛 妙趣橫生——竹雕藝術

第六講 文玩珍賞 遊刃有餘——名貴材質雕刻

第七講 爐火純青 鑄造精湛——明清銅器

第八講 掐絲填彩 繁縟華麗——景泰藍

第九講 方寸之間 別有洞天——鼻煙壺(上)

第十講 秋水盈光 掌中乾坤——鼻煙壺(下)

第十一講 文明積累 受用清福——文化的力量

後記

書摘插圖

第八講 掐絲填彩 繁縟華麗——景泰藍

中國的古代工藝中,絕大部分都是官民共享。比如瓷器,有官窯也有民窯;玉器,宮廷和民間都有製作。只有一種獨特的工藝,在清末同光中興之前是宮廷獨享,沒有走入民間。這就是俗稱的景泰藍,學名叫做掐絲琺瑯。

景泰藍的由來

先來介紹什麼叫掐絲琺瑯。掐絲,指在銅胎上用細的銅片掐成圖形。請注意,掐絲琺瑯首先不是用銅絲,是用銅片,形成立牆後才能填彩。掐出圖案,填上各種色料,再經過燒制、磨製,最後成為成品,這就是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是一個外來物種,不是中國的東西。今天大家都認為景泰藍理所當然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外來文化,是元朝時從阿拉伯地區傳進中國的。這跟我們的想像有差距。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在“大食窯”條目下記載:“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窯。”明初曹昭關於文物的記載非常多,這條關於景泰藍的記載也很明確。“大食”,是過去對阿拉伯地區的一個統稱。“鬼國窯”則是一種蔑稱。中國人的面目都是比較平和的,面部起伏沒有阿拉伯人大。阿拉伯人的典型特徵就是高鼻色目黑髯,鼻子比我們突出,眼睛帶色兒,比我們瞘,鬍鬚比我們重,所以中國人看著像鬼,叫“鬼國窯”。

元代景泰藍傳入中國有兩個階段。第一是實物階段,通過貿易,把景泰藍實物直接傳入中國,讓中國人看到這樣一種異國文化。中國過去沒有這類東西,看著非常新奇。第二是技術階段,技術進入中國。中國人喜歡這類商品以後,開始學這門技術,自己來燒。我多次說過,古代的運輸成本非常大,做什麼事情首先要考慮成本問題,所以引進成品不如引進技術。今天運輸成本在商品總成本中的比例相對就非常低。

關於這段歷史,可以在南宋的古籍中找到蛛絲馬跡。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中記載:“予得一瓶,以銅為胚胎,傅之以革,外為觚稜,彩繪外國人之奇形詭狀,卻似琉璃,極其工巧,不知為何物。”這段記載說得非常清楚,通過對這件東西的描述,我們能想像它就是景泰藍的一個雛形。南宋時的人還不知其為何物,也沒有名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