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
全國地震監測先進工作者。
履歷
1960年畢業於北京煤炭工業學院物探專業。曾在開灤煤礦總管處地質測量處任技術員,煤炭部唐山科學院礦井地質研究室水文物探組任組長、技術員,開灤馬家溝礦地測科、地震台任高級工程師。98年3月退休,5月被市地震局聘為顧問。是河北省人大第六、七、八屆常委會常委。他自1975年以來,長期在第一線主持地震監測預報及科研工作。1975年主持建設唐山市第一個形變電阻率測報點;1983年引進安裝交流地電阻率觀測設備,居全國領先地位。經過他多年努力,逐步把馬家溝礦地震台建成了綜合性台站,被國家地震局定為重點台網。他嚴格按規範觀測,不斷提高質量,每年向國家、省、市、礦地震部門提供近萬組數據,為分析判斷地震情況提供了可靠資料,為深入研究唐山地震的孕育、發震提供了可靠數據。在國家、
研究
河北省地震資料多年評比中均獲優秀獎,多年被評為地震監測先進單位。
馬希融以嚴謹的態度、堅韌的毅力獻身於地震科學研究。對交流地電阻率的試驗研究,獲國家地震局1986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撰寫的《交流電阻率方法在馬家溝台試驗結果》獲河北省地震局1991年度科技進步四等獎。合著《1976年唐山78級地震觀測資料彙編》經國家、河北省地震局審定於1980年出版。《馬家溝地電阻率短臨變化特徵》等十餘篇論著,先後在《地震》、《地震科學研究》等全國性學術刊物和全國學術會議上發表,受到好評或獎勵,產生廣泛影響。並曾與美、俄、朝等國專家進行了學術交流,對推動地震預報的進展、豐富新興的地震科學有一定價值。他多年潛心探索屆世界難題的地震預報工作,取得可喜成果。他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20天,即7月6日、27日晚分別向國家地震局、河北地震局和開灤礦務局提出短臨預報。做為'較好預報震例,1980年12月被日本《地震預知》引用發表,引起國內外地震專家關注。其後,對寧河、唐山東、"雷莊等十餘次中強餘震都作了較好的短臨預報。在唐山大地震12周年之際,唐山及附近地區相繼發生餘震後,地震的謠言四起,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及民眾生活。他根據多年的研究實踐及監測資料,及時地提出在餘震後2個月內不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預報。對減輕地震的損失、穩定生產和社會秩序起到了良好效果。他作為中央特邀代表,曾4次被中央首長接見。1976年至今為河北省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1977年被評為全國地震戰線學大慶先進工作者,1989年被選為唐山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0年、1995年被評為全國地震監測先進工作者。河北省民委、省委統戰部授予在民族團結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稱號,1994年被載入《中國少數民族專家學者辭典》。他的事跡曾先後在地方報紙、省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建設》(中外文版)、中央電視台等進行過宣傳報導。
進入2010年,全球範圍內接連發生7級以上地震,人類仍然面臨大地震的威脅。 台北時間2010年1月13日5時53分,在海地地區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2月10日,海地政府確定地震死亡人數為21.7萬人。中國有8名維和警察在這次地震中不幸遇難。
台北時間2010年2月27日14時34分,在智利發生8.8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智利總統巴切萊特3月3日證實,地震以及由此引發的海嘯已造成799人死亡。
3月6日10時49分與11時0分,中國唐山地區連續發生3.1級與4.2級地震。參加全國兩會的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兩次地震,均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餘震活動。
地震的威脅不斷撥動人類的神經。人們在最初的惶恐與驚懼後,開始直面地震,開始思考未來的應對。
“5·12”汶川地震後的第二天,中國地震局官員稱“地震預報仍是世界難題”。此言不虛,精確的地震預報在全世界都沒有實現。多數地震學家認同:地震不能“精確”預報。但在中國也有“成功預報”的實例。
中國地震局預測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汪成民認為,不能做到科學上的精確預報,並不妨礙在實踐中作出具有減災實效的預報。這不僅為1975年海城地震預報所證實(詳見2009年9月14日《瞭望》新聞周刊報導《海城地震預報始末》),也在新中國地震工作實踐中被至少20次的預報實例所驗證。其實,這就是最早領導中國地震工作的周恩來總理倡導的事前“向人民民眾打個招呼”。
第一代中國地震工作者歷經40餘年,緊跟地球活動的足跡,雖最終與汶川大地震擦肩而過,但他們甘做大地哨兵的精神與經年積累的經驗方法,為人類應對地震的挑戰,提供了寶貴的路標。
對地震預報的極端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仍然是中國地震工作者以至公眾,需要規避的思想迷途,只有理性看待地震預報的可能與現實,地震科學家、政府與公眾協力共進,才能為地震減災事業的發展、為更多的生命在災害中獲得生的希望,開闢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