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

馬山

馬山縣位於廣西中南部,隸屬廣西首府南寧市。東交上林、忻城縣,南鄰武鳴縣,西接大化、平果縣,北隔紅水河與都安瑤族自治縣相望,是南寧市的北大門。全縣轄7鎮4鄉(其中瑤族鄉兩個),151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54.20萬,總面積2345.33平方公里,主要有壯、漢、瑤等民族。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馬山縣位於廣西中部,居紅水河南岸、大明山北麓,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宜人。全縣總面積2363平方公里,聚居著壯、漢、瑤、苗等9個民族51萬人口,其中壯族37萬人、瑤族3.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84.5%。
馬山人文薈萃、民風純樸、風情獨特,素有“中國黑山羊之鄉”、“廣西民間藝術之鄉”之美稱。馬山壯族三

馬山金倫洞馬山金倫洞

聲部民歌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獨具特色的壯族扁擔舞多次代表廣西進京匯報演出和參加國際展演;壯族會鼓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馬山擁有世界十大名洞之一的金倫洞、廣西“八大美景”之一的紅水河畫廊、千年歷史佛教聖地靈陽寺;有“天然氧吧”之稱的弄拉生態自然保護區,有神奇美麗的永州地下暗河、金釵石林和紅旗湖;有千姿百態的紅水河奇石、根雕和少數民族服飾等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

馬山黑山羊馬山黑山羊

馬山土特產品豐富,有馬山黑山羊(關於馬山黑山羊http://baike.baidu.com/view/1976377.htm)、馬山土雞

金銀花旱藕粉等名揚區內外的品牌特產;有紅水河油魚、周鹿香牛、永州魚片、白岫湯圓、林圩酸粉等風味美食;有竹筍、黑豆、彩色竹豆、開心紅薯等生態食品。

馬山通過舉辦文化旅遊美食節,進一步提升馬山文化旅遊美食的品味,繁榮和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高特色旅遊景點知名度,營造開放、熱情、互惠互利的投資環境,吸引八方賓客到馬山觀光旅遊、投資發展,打造馬山文化旅遊美食品牌,展示“魅力馬山”。
文化旅遊美食節期間,馬山將舉行集民族性、現代性和原生態性的大型文藝演出、包括千人會鼓、千人打扁擔、千人打陀螺表演、山歌擂台賽等在內的特色文體活動、原生態民族民俗旅遊文化研討會、特色民族旅遊文化展、旅遊觀光和黑山羊擂台競技活動、特色美食評比活動和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等。

1馬山石林
位於山東省墨市城西約7公里的馬山,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

山東馬山石林山東馬山石林

馬山兀立於即墨西境,南控膠濟鐵路,東屏即墨城區,歷來為兵家要地。山上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1994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即墨市馬山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淺剖面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矽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質自然遺蹟。
馬山除了4個相連的山包外,還另有一個小山丘,當地人習稱“小土山”,在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之前,這座小山丘是當地人建房石料的來源,所產石料質地優良,當地人稱為“馬山石”,如今的“馬山石林”景觀,便是這個小山丘的截面。
馬山雖小,最高海拔不過200餘米,在當地的名氣卻不小。當地有民謠雲“泰山雲雖高,不及東海嶗。嶗山雲雖高,只及馬山腰。”馬山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其實離其不足百里的嶗山,無論是知名度還是高度,都在馬山之上。之所以會出現“嶗山不及馬山高”的民謠,是因為當地人曾以嶗山的山頂發現海蠣子的化石,而馬山上也有海蠣子化石,卻是在馬山的半山腰處。由此當地的人們推斷,很久以前嶗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海,而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只不過歲月變遷滄海變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嶗山只及馬山腰”的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馬山周圍還埋藏著豐富的木化石。若干萬年前,馬山地區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質作用影響,大批樹木湮沒於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此種木化石,學名“矽化木”,直徑數幾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但已石化。這類木化石,以馬山地區埋藏最多,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馬山歷史悠久,從前山上廟字宏偉,香火旺盛。現在經過修建的馬山古蹟已基本恢復原貌,又增添了許多新景點,每到春暖花開季節,慕名前來觀光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2馬山
Masan
韓國東南部港口城市,屬慶尚南道,人口約41萬。臨馬山灣,東南距釜山45千米,有鐵路和公路與之相通。為一天然良港。古名合浦。1898年闢為商港。金海平原和南江流域的農產品及海產品在此銷售,亦為周圍地區的服務中心。主要工業原為海產品加工和釀酒。熱電廠建成後開辦了機器製造、電子、紡織和化學工業等。為全道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之一。港灣漁產豐富。設有自由出口區,為釜山的輔助港,輸出水產品、紡織品和礦石等。市內有馬山初等師範學院。有月影台、馬金山溫泉等避暑、避寒勝地。

歷史由來

馬山縣歷史悠久,其行政區域由原那馬縣和隆山縣合併而成。古屬南荒服地,秦屬桂林郡地,漢屬交州刺吏部鬱林郡領方縣和增食縣,唐屬嶺南西道邕管羈縻思恩州,宋屬廣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羈縻思恩土州地,元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廣西行中書省田州路思恩州地,明屬廣西布政使司右江道思恩軍民府。明洪熙元年(1425年)全縣設定白山、古零、喬利、興隆、那馬、定羅6個堡。正統7年(1442年)思恩軍民府府署從寨成山(今廣西平果縣舊城)遷至喬利堡,歷時86年。嘉靖7年(1528年)6個堡改置為白山、古零、興隆、那馬、定羅5個土巡司。清同治6年(1867年)廢那馬土司改置那馬廳,其餘定羅、興隆、白山、古零土司依舊。民國元年(1912年)那馬廳和定羅土司合併為那馬縣。民國4年(1915年)興隆、白山、古零三個土司合併為隆山縣。民國16年,兩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3年隸屬武鳴行政監督區。
解放後,隆山、那馬兩縣隸屬武鳴專區。1951年2月撤銷武鳴專區,改隸南寧專區。1951年6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政令,隆山與那馬兩縣全並為馬山縣,縣治設在原隆山縣城廂鎮(今白山鎮),於7月1日正式辦公。1952年7月賓陽與崇左兩專區合併為邕寧專區,1958年元月設立邕寧專署,馬山縣屬邕寧專署領導,同年11月改為南寧專員公署。1971年11月,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後,馬山縣隸屬南寧地區。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劃,原南寧地區的馬山縣於2003年6月27日正式劃歸南寧市管轄。

相關條目

旅遊自然環境 地球地理 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