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杉

馬尾杉

馬尾杉為石杉科中型附生蕨類植物。莖簇生,枝條細長下垂,長15-60厘米,枝有溝。葉近革質,螺鏇狀排列,6-8行,接近或疏離,斜展,有短柄,三角形至披針形。孢子囊穗與植株的不育下部有明顯差別,囊穗細長(有時線形),下垂,往往多回二叉分枝。附生於海拔100-2400米的林下樹幹或岩石上。國內外均有分布。該植物為觀賞植物,同時又是藥用植物,全草入藥可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發熱咽痛,水腫及蕁麻疹等症。

基本信息

物種名稱

【種中文名】:馬尾杉
【種拉丁名】:Phlegmariurus phlegmaria (L.) Holub
【科中文名】:石杉科
【科拉丁名】:Huperziaceae
【屬中文名】:馬尾杉屬
【屬拉丁名】:Phlegmariurus
【國內分布】:產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
【國外分布】:日本、泰國、印度、越南、寮國、高棉、舊熱帶地區及大洋洲、南美洲、非洲有分布。
【命名來源】:(雲南植物研究)[]

形態特徵

馬尾杉(圖1)
馬尾杉(學名:Phlegmariurus phlegmaria (L.) Holub.[Lycopodium phlegmaria L.])中型附生蕨類。莖簇生,莖柔軟下垂,4-6回二叉分枝,長15-60厘米,主莖直徑3毫米,枝連葉扁平或近扁平,不為繩索狀。葉螺鏇狀排列,明顯為二型。營養葉斜展,卵狀三角形,長5-10毫米,寬3-5毫米,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下延,具明顯短柄,無光澤,先端漸尖,背面扁平,中脈明顯,革質,全緣。孢子囊穗頂生,長線形,長9-14厘米。孢子葉卵狀,排列稀疏,長約1.2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尖,中脈明顯,全緣。孢子囊生在孢子葉腋,腎形,2瓣開裂,黃色。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日本、泰國、印度、越南、寮國、高棉、舊熱帶地區及大洋洲、南美洲、非洲也有分布。

化學成分

全草含生物鹼:細穗石松鹼(lycophlegmarine),8-去氧-13-去氫乾層塔寧鹼(8-deoxy-13-dehydroserratinine),石松佛利星鹼(lycoflexine),8-去氧千層塔尼定鹼(8-deoxyserratinidine),法氏石松定鹼(fawcettidine),表二氫法氏石松定鹼(epi-dihydrofawcettidine),細穗石松明鹼(lycophlegmine),N,N′-二甲基馬尾杉鹼(N,N′-dimethylphlegmarine);三萜類:馬尾杉醇(phlegmanol)A、B、C、D、E、F,千層塔烯二醇(serratenediol),千層塔烯二醇-3-乙酸酯(serratenediol-3-acetate),千層塔烯三醇(serratriol),3-羥千層塔烯-21-酮(3-hydroxyserraten-21-one),千層塔三醇(tohogenol)及馬尾杉酸(phlegmaric acid)。

藥用價值

馬尾杉(圖2)
【中藥名】:催產草
【考證】: 出自《新華本草綱要》。
【藥材基源】:為石杉科植物馬尾杉Phlegmariurus phlegmaria(L.)Holub.[Lycopodium phlegmaria L.]的全草。
【性味功效】:味淡,性涼;有小毒。祛風除濕;清熱解毒。
【藥名】:馬尾杉
【拼音】:MAWEISHAN
【來源】:為石杉科植物馬尾杉的全草。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主治】:用於喉痛。用治咽喉腫痛屬實證者為宜。用於風濕疼痛,關節腫痛等。用治風寒濕痹以濕為主者。用於跌打損傷。
【性味歸經】:苦、淡,涼,有小毒。肺、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一3克。外用:適量。
【別名】:細穗石松(《鼎湖山植物手冊》)、樹靈芝、龍鬍子、旱靈草、岩石松(雲南)、牛尾草催產草(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南部。
【拉丁名】:馬尾杉Phlegmariurus phlegmaria (L) Holub
【考證】:始載於《雲南植物研究》。
【中藥化學成分】:含a-芒柄花萜,千層塔萜烯二醇。

石杉科植物

小型或中型蕨類,附生或土生。莖直立或附生種類的莖柔軟下垂或略下垂;具原生中柱或星芒狀中柱;一至多回二叉分枝。葉為小型葉,僅具中脈,一型或二型,無葉舌,螺鏇狀排列。孢子囊通常為腎形,具小柄,2瓣開裂,生於全枝或枝上部葉腋,或在枝頂端形成細長線形的孢子囊穗。孢子葉較小,與營養葉同形或異形。孢子球狀四面形,具孔穴狀紋飾。地下生,圓柱狀或線形,長可達數厘米,單一或不分枝。精子器和頸卵器生於原葉體背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