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南湖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當時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博物館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發掘,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確認以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並正式定名。

簡介

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當時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博物館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發掘,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確認以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並正式定名。

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南至錢塘江,西抵茅山;北邊可達長江北岸一帶。年代約為距今7000~6000年。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鑑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農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鏟、陶杵等。還飼養水牛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在吳縣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纖維織造的緯線起花羅紋編織物,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發現多處房屋殘跡。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泥為牆;用蘆葦竹蓆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 (或稱 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隨葬品不甚豐富也不很懸殊。在常州圩墩和吳縣草鞋山發現用陶器復蓋人頭骨或把人頭骨置於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還發現幾座死者年齡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屬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該文化的後繼者是崧澤文化

馬家浜文化遺址馬家浜文化遺址

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遺址分上下二層,上文化層以灰黑色粘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發掘出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陶片等。下文化層15—75厘米,為黑色粘土,發掘表明獸骨比上文化層更多,有骨鏃、骨錐、骨針、骨鑿以及石斧、礪石等。在兩層之間淤泥中還出土了30具人骨架,並有部分隨葬品,包括生產工具、飾品等。在發掘中還發現了長文形房屋遺址,南北7米,東西3米,殘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無角菱

馬家浜文化遺址上承餘姚河姆渡文化,下啟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認為這證明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此後在嘉興地區還發掘出如“羅家角遺址”等十多個馬家浜文化遺址,並再次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馬家浜文化遺址1989年12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