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塞曲

《馬塞曲》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革命歌曲,法國的國歌。1972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發動了對法國革命的武裝干涉。法國人民紛紛組織義勇軍開赴前線。在南方的第埃托利鎮,萊茵方面軍工兵上尉魯日•德•里爾的懷著保衛祖國的信念,奮筆疾書,一夜之間創作出了一首激昂慷慨的戰歌。8月,馬塞義勇軍進入巴黎,高歌此曲投入戰鬥。從此,人們稱它為《馬塞曲》。

簡介

《馬塞曲》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革命歌曲,法國的國歌。1972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發動了對法國革命的武裝干涉。法國人民紛紛組織義勇軍開赴前線。在南方的第埃托利鎮,萊茵方面軍工兵上尉魯日•德•里爾的懷著保衛祖國的信念,奮筆疾書,一夜之間創作出了一首激昂慷慨的戰歌。8月,馬塞義勇軍進入巴黎,高歌此曲投入戰鬥。從此,人們稱它為《馬塞曲》。
為了紀念義勇軍保衛祖國的偉大功績,1795年,它被定為法國國歌,後來的復辟時期和第二帝國時期曾被禁止。1879年正式被定為法國國歌。《馬塞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維希傀儡政權禁唱《馬塞曲》。然而《馬塞曲》卻成為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的戰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第四共和國恢復《馬塞曲》為國歌。

特點

在法國歷史上,《馬賽曲》幾經浮沉,曾先後作為革命歌曲和愛國歌曲激勵著人們。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推崇這首歌曲,把它看成是1792年結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象徵。但在1834年的政治審判中,《馬賽曲》卻被誣衊為“煽動暴亂”的歌曲。1848年,《馬賽曲》開始在歐洲傳播,而在它的祖國,第二帝國卻宣布它為“煽動顛覆”的歌曲。但是,拿破崙三世曾一度模仿其已故叔叔,在普法戰爭時允許唱《馬賽曲》。1880年最終確定了《馬賽曲》的地位,政府規定學校必須教唱《馬賽曲》。第一次世界大戰證實了《馬賽曲》具有凝聚人心以面對死亡威脅的作用。但在國外,《馬賽區》仍是一首革命歌曲。結束流亡生活的列寧就是在《馬賽曲》的歌聲中回到俄羅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抵抗運動接受了這一歌曲,在巴黎獲得解放時,戴高樂將軍曾高唱《馬賽曲》。和平時代來臨了,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當時的法國總統)讓人對《馬賽曲》作了進一步潤色。
《馬賽曲》的作者是魯日。德。李爾(1760—1836)。他當時是斯特拉斯堡駐軍工兵上尉,業餘音樂家。這首歌曲最初名叫《萊茵軍戰歌》。當時法國正同奧地利交戰,《馬賽曲》鼓舞了士兵。樂隊指揮格雷特里對魯日。德。李爾說:“你的《馬賽曲》是具有大炮一樣威力的音樂。”《馬賽曲》原有6段歌詞,第7段和最後一段(並非魯日。德。李爾所作)是後來增加的。習慣上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法國國歌僅用第1段和第6段。歌詞對敵人毫不憐憫,而是號召人們,“讓他們(敵人)渾濁的血液/灌溉我們的田野。”
這首歌曲很快流傳開來。馬賽的義勇軍十分喜歡它,他們一開到首都就高唱這一歌曲。於是,巴黎人便稱這首歌為《馬賽讚歌》,後來又稱之為《馬賽曲》。當時法國已經有兩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但《馬賽曲》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承認並取代了那兩首革命歌曲,成了戰鬥的共和國之歌和革命之歌。1795年7月14日,根據一項法律,《馬賽曲》成了法國國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