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馬友友的音樂會。

演出概述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

票價:1280、1080、900、780、600、480、280

演出簡介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

馬友友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1999年2月,美國紐約市將曼哈頓東46街與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曾暫時性地換成“馬友友路”(Yo-YoMaWay)。馬友友為多部電影音樂配樂,其中包括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西藏七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等。

馬友友剛開始所學習的樂器是小提琴,後來是中提琴。4歲 馬友友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 5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薩爾斯,並且其與倫納德·伯恩斯坦幫助下,在美國的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乘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Juilliard School),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並前往哈佛大學就讀。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哈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Emanuel Ax),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1976年馬友友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並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作品風格

評論家認為馬友友“無所不奏”(omnivorous),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並蓄。馬友友非常重視與小聽眾的接觸,經常參與到音樂教育的各種活動中來,並鼓勵青少年多多接觸音樂,思考音樂和創作音樂。

絲綢之路樂團

“絲綢之路”樂團由大提琴家馬友友創建,致力於重視古絲路(從東亞至歐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臘等地)的文化遺產,以及將代表此地傳統的聲音重新介紹給世人,並沿著古代絲綢之路去促進文化、藝術和思想傳統的研究。“絲綢之路”樂團參加過十多個音樂節或藝術節的活動,其中包括2002年史密森學會的民俗生活節等。

演出曲目

絲綢之路組曲

西班牙風笛與嗩吶二重奏號曲 克里斯蒂娜·帕托、吳彤 曲

山多么遠 凱伊漢·卡爾霍 曲

秋葉飄零 吳蠻 曲

五木村搖籃曲

彌渡山歌(中國傳統樂曲) 吳彤、李滄桑 編曲

嘎西達(Kasida) 德米特里·亞諾夫·亞諾夫斯基 曲

塔蘭塔計畫 喬瓦尼·索里馬 曲

——中場休息——

神所創 桑迪普·達斯 曲

歡呼 加布里埃拉·莉娜·弗蘭克 曲

天使之書組曲 約翰·佐恩 曲 布魯門柯蘭茲、甘德爾斯曼、帕托、莎那罕 編曲

演出場館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樂團音樂會

國家大劇院·歌劇院地址: 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西長安街南

乘車路線: 天安門西站:1路、5路(南長街站亦可)、10路(石碑胡同站亦可)、22路(石碑胡同站亦可)、37路、52路、728路、802路、205路(夜)。

停車場所: 1000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