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佐夫舍省

馬佐夫舍省

馬佐夫舍省,是波蘭的一個省,位於該國中部偏東。面積35,579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為5,136,000人,皆居全國第一。首府華沙也是波蘭的首都。

基本信息

簡介

馬佐夫舍省馬佐夫舍省

馬佐夫舍省 (Województwo mazowieckie)是波蘭的一個省,位於該國中部偏東。面積35,579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為5,136,000人,皆居全國第一。首府華沙也是波蘭的首都

托馬舒夫,舊譯“托馬舒夫·馬佐維茨基”。簡稱“托馬舒夫”。波蘭中部城市。臨皮利察河,西北距羅茲50公里。紡織和化學工業發達,有波蘭規模最大的化纖工廠。附近有礦泉和國家野牛自然保護區。

1999年由原華沙省、普沃茨克省、切哈努夫省、奧斯特羅文卡省、拉多姆省和謝德爾采省合併而成。下分4市38縣、314鄉鎮。

首府:華沙

面積:35,579km²

徽章徽章

人口:(2003) 5,136,000

人口密度 144.3/km²

寶瓦特:

市區縣市 4

鄉郊縣市 38

自治縣314

行政分區:

行政分區:行政分區:

馬佐夫舍省 (Województwo mazowieckie)是波蘭的一個省,位於該國中部偏東。面積35,579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為5,136,000人,皆居全國第一。首府華沙也是波蘭的首都。

1999年由原華沙省、普沃茨克省、切哈努夫省、奧斯特羅文卡省、拉多姆省和謝德爾采省合併而成。下分4市38縣、314鄉鎮。

首府

市旗市旗

華沙(波蘭文:Warszawa讀音 )是波蘭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它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為1,707,983人,城市群人口大約2,760,000人。城市面積516.9平方公里,城市群面積12266平方公里。

該市也是馬佐夫舍省的省會,擁有許多工業(製造,鋼鐵,電氣工程,自動工業),66所高等學府(包括華沙大學),和超過30家劇院。

省: 馬佐夫舍省
市長: Hanna Gronkiewicz-Waltz
面積: 516.9 平方公里
人口:
城市 1,707,983人 (2008年)
市區 2,760,000人
密度 3302人 / 平方公里

建立日期: 13世紀
獲得城市權利: 13世紀
緯度:52°15' N
經度:21°00' E
電話區號: +48 22
汽車牌號: WA, WB, WD, WE, WF, WH, WI, WJ, WK, WN, WT, WU, WW, WX, WY
格言:Contemnit procellas (抵禦風雨)
Semper invicta (時常堅強)

歷史

旗幟旗幟
今日華沙現址上第一次修築了防禦工事的兩個城鎮是波丹路( Bródno )(9世紀/10世紀)及澤斯杜維( jazdów )(12世紀/13世紀)。澤斯杜維被攻擊之後,一個同樣新的城鎮在一條小漁村地址上建成,稱華斯索華( Warszowa )。14世紀初該鎮成為馬佐夫舍公爵的其中一個駐地,1413年成為馬佐夫舍首都。直至1526年馬佐夫舍公爵絕嗣,馬佐夫舍公國與波蘭重新合併。1529年華沙第一次成為了波蘭下議會的所在地,從1569年開始成為議會所在地。1573年華沙加入了華沙聯邦,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形式上里建立了宗教自由。
1770年畫家筆下的華沙由於華沙位處於波蘭立陶宛聯邦中波蘭首都克拉科夫及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之間的中心地帶,華沙成為了聯邦的首都,1596年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將宮庭遷出克拉科夫之後,華沙亦同時成為波蘭首都。華沙繼續成為聯邦首都直至1795年,華沙被普魯士合併,成為了新東普魯士省(en:New East Prussia)的首府。1807年拿破崙的軍隊解放了華沙,華沙成為了新建立的華沙公國的首都。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中,華沙成為了與俄羅斯帝國聯盟下一個君主立憲政體波蘭王國的首府。1816年華沙皇家大學建立。
市徽市徽
2007年華沙一角由於俄羅斯人不斷違反了波蘭的憲法,1830年十一月起義(en:November Uprising)爆發。可是,1831年起義的被鎮壓結束了波俄戰爭,並縮減了王國本身的自治權。1861年2月27日華沙一群反對俄國統治的民眾被俄軍開槍鎮壓,五人被殺。在1863年-1864年的一月起義間,地下活動的反俄波蘭國家政府就留駐在華沙。
皇家城堡的廣場華沙19世紀末在市長,被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指派的一位俄國將軍蘇格拉堤斯·斯大維尼基維茨(1875年–1892年)的領導之下步入繁榮。在他的領導下華沙有了有史以來第一個供水及下水道系統,由英國工程 師父子威廉·能達利及威廉·希寧·能達利設計建造。華沙亦擴展和現代化了其電車、街燈及煤氣系統。
1918年華沙成為了新獨立的波蘭第二共和國的首都。在1920年的波蘇戰爭戰爭期間,大型的華沙戰役在華沙東部郊區爆發,波蘭軍隊成功保衛首都,蘇聯紅軍被打敗。蘇聯精銳騎兵部隊在攻打華沙時,被波蘭槍騎兵部隊徹底粉碎。蘇聯在華沙戰役中的失敗也為二戰初期,蘇聯和納粹德國聯手攻打波蘭埋下了伏筆。
70年畫家筆下的華沙70年畫家筆下的華沙

由維斯瓦河岸上望向皇家城堡1939年9月1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駐守波蘭東部地區的波蘭軍警及官員約25萬人被俘。 1943年4月13日,納粹德國宣布在卡廷森林發現被蘇聯殺害的萬具波蘭軍人屍體。蘇聯對此矢口否認,指責德國嫁禍於人,並同要求查明真相的波蘭在倫敦的流亡政府斷交。蘇聯政府一手炮製了震驚世界的卡廷慘案,秘密屠殺了1.5萬名波蘭軍官,直接為二戰伊始降低波蘭軍隊的反抗力量鋪平了道路。卡廷慘案的資料一度被蘇聯政府設為絕密,直到1990年4月13日波蘭總統雅魯澤爾斯基訪蘇時,戈巴契夫承認卡廷事件是“史達林主義的嚴重罪行”。不過,蘇方當時仍未公開全部真相。到了1992年10月14日,蘇方才把卡廷事件的絕密檔案複印件轉交波方。至此,卡廷慘案真相大白。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段期間的波蘭,包括華沙,由納粹控制的殖民行政區普通政府統治。華沙所有的高等學府被立即關閉,除波蘭人和其它外國人以外,華沙的整個猶太人人口約有數十萬人,有百分之三十被趕入華沙猶太人區。當希特勒的“最後方案”實施,廢止猶太人區的時候,波蘭的鬥士發起了華沙起義。儘管德軍有武器及人數上的優勢,波蘭人仍守住了該區近一個月。當起義被鎮壓的時候,所有倖存者被屠殺,只有幾個能逃脫或躲藏起來。

2007年華沙一角2007年華沙一角

1944年7月紅軍已深入波蘭領土向華沙方面的德軍推進。了解到史達林對獨立的波蘭國家懷有敵意,以倫敦為基地的流亡波蘭政府給予地下組織“國內軍”指示,要他們嘗試在紅軍到來之前從納粹手上奪取華沙的控制權。於是1944年8月1日,在紅軍非常接近華沙的時候,“國內軍”與市民發起了華沙起義。武裝的戰鬥本來預算持續2日,但卻持續了63日,最後“國內軍”戰士被迫有條件投降。他們被送往德國境內的戰俘營,而全市人口則被消除。希特勒沒有遵守條件,指令要把華沙從世界地圖上消失,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收藏不是運往德國就是被燒毀。全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區被摧毀,包括具歷史價值的舊城區及皇家城堡。

皇家城堡的廣場皇家城堡的廣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沙90%以上的建築被摧毀1945年1月17日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後紅軍從納粹手上解放了華沙。倖存的“國內軍”戰士由於其反蘇性質,被蘇維埃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蘇維埃秘密警察組織)圍捕,有些被殺,有些則被驅逐到塞爾維亞。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沙的波蘭人和猶太人被納粹德國和蘇聯紅軍大肆屠殺,直到二戰結束,蘇聯政府仍然以強硬手段遏制波蘭人民。
戰爭之後,布盧斯羅·貝魯特的政府令華沙成為了共產主義波蘭人民共和國的首都,而華沙亦被重建,人口恢復。制訂了大型的房屋計畫以消除房屋短缺問題。華沙恢復了作為波蘭首都的角色和波蘭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很多具歷史價值的的街道、建築和教堂都恢復到原來的面貌。1980年,華沙舊城區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80至1981年,波蘭發生了團結工會領導的大規模政治鬥爭,波蘭出現了反抗蘇聯集團的運動。1981年12月,波蘭雅魯澤爾斯基政府宣布波蘭進入戰時狀態,實行軍事管制。據事後蘇聯方面材料透露,如果當時波蘭當局失去對局勢的控制,蘇聯將毫不猶豫地利用華沙條約集團進行軍事干預。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沙90%以上的建築被摧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沙90%以上的建築被摧毀
1989年9月12日,波蘭成立以團結工會為主體的聯合政府。馬佐維耶夫茨基就職並組閣,以團結工會為主體、以團結工會、統一農民黨、民主黨聯盟為基礎、有波蘭統一工人黨參加的聯合政府成立。團結工會終於登台執政。團結工會執政後,立即修改憲法,改變國名、國徽。執政40多年的波蘭統一工人黨喪失政權,波蘭成為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中第一批擺脫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同時也為歐洲的脫蘇、脫共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2000年華沙華沙目前擁有軌道交通包括:郊區火車、捷運、輕軌、市內公交、市郊公交。

氣候

華沙的氣候屬於大陸潮濕,平均氣溫為17度,在一月最低時-5度,在七月時最高30度,氣候宜人。平均雨量每年680毫米,7月為最多雨量月份。

友好城市

哈薩克阿斯塔納
德國柏林
美國芝加哥
德國杜塞道夫
中國哈爾濱
荷蘭海牙
日本濱松
2000年華沙2000年華沙
越南河內
烏克蘭基輔
俄羅斯莫斯科
法國巴黎
拉脫維亞里加
韓國首爾
俄羅斯聖彼得堡
中華民國台北市
以色列特拉維夫
加拿大多倫多
立陶宛維爾紐斯
奧地利維也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