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繡制

香包繡制

香包繡制是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

慶陽香包繡制

簡介

香包繡制香包繡制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最東部,地處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是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秦時為北地郡,隋代改慶州,宋代定為慶陽府。

當地流傳的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吉祥如意,祝願祈福,禳災避邪,祛病保平安是慶陽香包祈祝這個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題。

溯源

據史書記載,香包,又稱荷包,亦稱香囊、佩幃、容臭,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慶陽地區有端午節製作佩帶"絀絀"("絀"原指原始骨針的一種縫製方法,後借稱用布縫製、袋口能松能緊的包袋)的習俗。其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黃帝內經》的作者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

香包繡制香包繡制
驅瘟、禁蛇毒,開創"薰蒸法"。因歧伯生於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流傳不斷。草藥被稱為"香草",因而藥袋便稱為"香包"或"絀絀"。
中華醫學最早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香包的記載。

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里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2003年時慶陽市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明清兩代,慶陽香包十分興盛,成為人們佩戴或饋贈的佳品。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20世紀60年代以前,慶陽香包的繡制普及到家家戶戶,慶陽女孩兒多"七歲八歲學針線"。20世紀60年代,慶陽香包開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製作與刺繡又開始復興,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

製作工藝

慶陽香包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兼容的純手工藝製品,構型簡單質樸,按製作技藝分有"絀絀"類、線盤類、立體刺繡類、平面刺繡類四大類型。"絀絀"又名藏針繡,其特點是把針線藏起來,以造型狀物、形神兼備而不見針線為佳境,其工藝流程包括創意、選料、剪裁、狀物等環節。線盤類香包是用各色線條盤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藝包括折殼子、配色線、盤線成型、成果(即將線盤成品連綴,吊上彩穗)等,如此製成的香包可以隨身佩戴,可以掛在門庭,也可以饋贈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立體刺繡類香包內容龐雜,形式繁多,有單面掛、佩件,雙面掛、佩件,立體掛件和擺件等近四百種樣式,其製作過程分構圖、刺繡、彩染、縫合、成果等環節,有過樣子、打樣子、擴背子、上樣子、繡花、狀物、成果、打扮等工藝步驟,製品講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繡類香包風格敦厚凝重,厚實中流露出雋永,其製作有破線繡、合線繡、掇繡及齊針、辮針、緝針、摻針、搶針、挽針、盤金、點金、圈金等方法。
慶陽香包大體有五種類型:頭戴型、肩臥型、胸掛型、背負型、腳蹬型。慶陽香包以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和手法奇特而區別於國內其他香包,其顯著特點有:

1、原始生態文化味濃。慶陽位於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遠古文化積澱深厚,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民間工藝刺繡中,大量蘊藏著人類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龍蛇虎鹿"等為圖騰的原始文化痕跡,很多香包中滲透著巫神文化和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念。如用綠布捲成盤蛇,再紮上幾個梅花,便是龍的化身。它是龍蛇崇拜和以龍蛇為圖騰的原生態文化在民間刺繡中的遺存。

2、表現手法奇異多樣。慶陽香包刺繡手法多變,不講透視,不求比例;不講形象,只求神似;誇張變形,突出頭身。各種動物香包,或大頭小身、有頭無尾,或有頭無足、有頭有身無腿,或身長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頭獅虎,一般頭比身大,有爪無腿,既不是真實形象,又不合形體比例,完全由刺繡藝人隨藝術思考刺就。

3、比喻象徵,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慶陽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題。以比喻象徵的手法,托物言志則是慶陽香包的主要表現手法。比如借老虎獅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之氣,保護自身安全;借魚兒鑽蓮喻男女愛情;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之義。

4、審美觀點獨特。它不從物質生活著眼,而從意念出發,採用意象手法誇張造型,幻化姿態,多變視點,隨意創作,與專業美術有天壤之別。很多專業美術家認為無法理喻的東西,在慶陽民間藝術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比如香包"貓吃老鼠",在貓肚上繡幾個小老鼠,在他們意念中,貓吃掉老鼠後,老鼠還活在貓肚裡。香包"兩面人"頭上前後都長鼻子、眼睛、嘴。這是他們對人體五官功能的一種理想化的想像。

慶陽婦女對生活、對環境,觀察相當熟稔。她們把身邊最常見的、最豐富的素材,比如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比如樓台亭榭、幾何圖案,以及人物,都作為自己繡制的範疇。通過一針一線一把剪刀,活靈活現的龍、鳳、金魚、胖娃娃、小老虎、獅子、老鼠、蛇、青蛙、螃蟹等常見的圖案,就飄搖在我們無比溫馨的世界裡了。

在慶陽,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繡紋飾圖案,是按照佛教淨土的教義設計的,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淨土",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誌。

傳統的鬼神妖魔觀念,使人們認為要使孩子平安成長,無災無難,就得靠神靈或吉祥物避邪驅鬼,消災護身。慶陽虎、獅圖案的單體香包和五毒簸箕、五毒帽等群體香包,都屬於這一類。除此而外還有雞,雞鳴天亮,古人因此便把雞與鬼魅的消失聯繫起來,認為鬼魅是怕雞的,雞能避邪驅鬼。此外蒜頭香包(蒜骨朵)亦是避邪的象徵。在葫蘆香包裡面縫入葫蘆籽,也被認為是法力無邊的護耳之寶。

傳承意義

綜觀慶陽香包,傳統色彩濃重,工藝精湛,立體感強,動靜互補,民俗意識深厚,均有其美好的象徵性,是民間藝術瑰寶。

作為端午節的民間傳統飾物,慶陽香包寄託著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滲透著"祈福避邪"的象徵意義,件件都被賦予展現生命、活力,表達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內涵,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純樸、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蘊含著華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陽剛的民族魂魄。

慶陽香包是一門傳統工藝,現在主要的傳承人有李秀娥賀梅英等。目前慶陽香包繡制面臨著手工產品被現代複製品取代的局面,刺繡工藝漸已失傳,具備民俗文化知識的極少數工作者多半退休,研究人才奇缺,後繼乏人,亟待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甘肅省慶陽市的賀梅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