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客家人

饒平客家人

分布在饒平北部山區和台灣的饒平客家人作為客家人的一個特殊分支,其風俗語言揉合潮客特徵,其勤勞、遵祖訓讓其取得較大的成功。

基本信息

概況

是客家人的一個特殊的分支,他們生活在潮汕人之中,部分風俗、語言已經被潮化。
分布
在廣東的饒平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饒平縣北部山區的上善鎮、上饒鎮、饒洋鎮、新豐鎮、九村鎮、建饒鎮和中部山區的東山鎮、漁村鎮,約有二十餘萬人;在台灣的饒平客家人大概有六十萬。
語言
在潮汕的饒平客家人講客家話和潮汕話。在台灣的饒平客家人講閩南話。
遷移
清朝初期,生活困難,紛紛冒險渡海,其中大部分移居台灣。
祖訓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

分布

共有二十餘萬人,占全縣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分布在饒平縣北部山區的上善鎮、上饒鎮、饒洋鎮、新豐鎮、九村鎮、建饒鎮和中部山區的東山鎮、漁村鎮。此外還有一些原客家人居住在其他鄉鎮,他們是在近一二百年從饒平北部客家聚居地外遷到這些鄉鎮的,他們是在清末民國初遷至縣城的(註:三饒為當時的縣城,現在縣城已遷到黃岡)。浮濱鎮大榕鋪的張氏是從上饒遷出的,同時還有很多客家人的支派到潮汕平原各地,這部分客家後裔雖然在風俗、習慣等方面保留著客家特色,但由於語言已被潮化,加之他們又生活在潮人之間,現在這部分客家人後裔多認為自己是潮人了 。

饒平客家話的分布

可以追溯至北宋末年。入饒的客家人以上饒為中心,逐漸向周邊發展。饒平的純客鎮有上饒鎮、上善鎮、饒洋鎮、九村鎮、建饒鎮、新豐鎮除楊康、榮東、榮西村,其他村都講客家話,此外東山鎮、漁村鎮大部分都講客家話 。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客家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粵方言、湘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和客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之所以區別於非客方言,其中一個最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誌,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也就是說,一個客家人之所以把另一個客家人認同為自己的屬群,其最直接、最簡單的道理,是因為他(她)也同自己一樣講客家話,而不是共同的地域、血緣或其他什麽原因。

內部差異

由於饒平客家人分布的地域所決定,饒平客家話個別詞語及其讀音有些差異,在句子語氣方面也有一些差異。歷史上大埔曾經一度為饒平所轄,今上善、九村毗鄰大埔,個別語音接近於大埔話;新豐接近操潮語的三饒,加之本鎮的榮東、榮西早已被潮化,所以個別語言現象接近詔安閩南話。建饒毗鄰平和、詔安,大部分語音、語氣受閩南口音的影響。

台灣饒平客家話的內部差異

由於台灣饒平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在北中南都有,目前除了北部桃園、新竹、苗栗地區保留的比較完整,其他的可以說都講閩南語了。桃、竹、苗地區的饒平客家話,因為長期以來變成了很多很多的“方言島”,個別語詞及其讀音變調都有差異,根據徐貴榮教授的調查,加上筆者記音比對,發現語詞部分呈現“四縣腔或海陸腔”現象,部份與母語地相同,語音變調則呈現“大同小異”現象。相對母語地,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的饒平客家人,不管他從饒平何處遷出,反而沒有如上差異。如以上面10個語音做比較,和上饒相同的有7個,和新豐相同有1個。如以上面2句語詞讀音做比較,則都和上饒相同。

姓氏由來

王氏 :

1、五胡內遷,“永嘉之亂”西晉滅亡,琅哪王司馬容得到南方大士族王導的支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王朝,中原王氏紛紛於琅哪、臨汾南渡遷至金陵(南京另稱)或遷至湖蜀。

2、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王氏族人為避戰亂,徒遷入閩,居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3、南宋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王質淳囑妻攜五子遷入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時未置饒平縣)。

尤氏:

1、清末由大埔楓朗遷入饒平上饒。

鄧氏:

1、晉孝武帝時,六十二世姜公,為避亂離南陽新野徒遷湖湘。

2、北宋神宗時,八十七世調元公冠登進土,被謗寄居於福建寧化石壁村。

3、元末九十四世太乙志齋公,公游潮州之程鄉至鬆口定居,九十五世公、衍派饒平二善。九十五世信公之子,九十六世錡公、錡公生三子:子才、子清、子漢。九十七世子清公遷饒平上善開基創業。

丘氏:

1、北宋時期,丘氏七十五世丘法言攜族人遷徙至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2、南宋時,寧邑兵亂再遷至福建省上杭縣並再遷至粵東各地。

3、元末明初,遷徙至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

盧氏:

1、唐安史之亂,豫章吉州刺史盧宗泰偕子由幽州避居江西虔州清音里韶坊。

2、南宋寧宗(公元1195-1224年),盧處信由江西遷至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3、宋末元初,盧子春由寧化遷至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定居於今上饒鎮康貝浮山。

呂氏:

1、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8年),呂萬春遷至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2、南宋後期,呂伯卅公由寧化遷至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秀篆河尾鄉寨上園門口。

3、明朝初期,呂天淋由秀篆遷入今饒平建饒。

江氏:

1、“五胡亂華”時期,由中原遷至江、浙、贛、閩等地。

2、唐末黃巢起義,居於江西的江氏躲避戰亂遷入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3、宋末元初,江氏三兄弟(江萬頃、江萬載、江萬里)子遷徙至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

許氏:

1、由河南許昌遷至高陽。

2、由漳州府詔安縣遷馬坪。

3、南宋末年,元兵南渡,遷入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4、明初遷至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上饒堡山前鄉,分遷上善。

劉氏:

1、由沛縣遷至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葛藤凹。

2、由寧化遷至大埔縣松柏村。

3、宋末元初,由大埔縣遷入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

余氏:

1、由河南渡鎮江。

2、由下邳(今江蘇邳縣)遷睦州。

3、由睦州遷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4、由汀州遷至大埔青溪。

5、由大埔縣遷至饒平黃崗。

6、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黃崗六世祖遷至九村陂墩。

李氏:

1、北宋時李珠遷浙江。

2、由浙江遷至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李家坊。

3、由寧化遷上杭。

4、南宋末年由上杭遷至大埔白葉。

5、元末明初由大埔遷入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

吳氏(饒洋):

1、五代後晉時期吳宣舉家南遷江西撫州府臨川。

2、後遷江西建昌府南豐縣竹家山金斗寨。

3、宋初由江西南豐遷至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4、由寧化遷龍巖。

5、由龍巖遷大埔。

6、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2年)由大埔遷至饒洋吳屋。

何氏:

1、五代後唐時期(公元919年)何修後裔卅七大郎中進士出任寧化縣尉,舉家遷至寧化;次年遷至武平縣。

2、其後裔又由武平遷至大埔大麻竹洋。

3、明朝中期何石由大埔雙坑遷至今饒洋鎮何屋。

沈氏:

1、南宋時期沈啟承入閩任汀州知府,其子沈廷輔為朝廷命官,升任山西巡按後至諫議大夫。南宋末年,遷居福建省建陽縣。

2、萬一郎遷至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之弦歌都新豐鄉。

陳氏:

1、南宋寧宗(公元1195—1201年)陳自強科舉中狀元,其子後為寧化知縣,定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

2、明成化初年陳廷植由寧化遷居今饒平饒洋鎮洋較埔。陳氏另一房也遷至今新豐上葵陳屋。

巫氏:

1、“永嘉之亂”南遷蘇皖。

2、再遷贛、閩、粵。

3、明朝隆慶末年萬曆初年,一巫氏後裔由福建省汀府寧化縣石壁村遷入今新豐鎮橫溪下寨巫屋。

楊氏:

1、楊氏後裔多為朝廷命官,遷調各處任職,遂定居。如四十五世暉,在江西任滿後定居江西。

2、唐末黃巢起義,北方楊氏南遷,楊蕃于山東灘州舉家遷至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

3、宋末由寧化遷至大埔和福建平和。

4、明朝永樂年間由平和九峰下坪坑背遷至今饒平康貝。

張氏:

1、西漢末年王莽當權,元治之年(公元1年)祖率族人五百餘口自徐州南下,過揚子江分住衢州(今浙江)、撫州(今江西)、福州、韶州(韶關)、汀州(今長汀)處。另一祖遷建州(今福建);另一祖入湖州(今浙江);一祖入演州(今越南演州)。

2、十六國時期,居於江石的張氏為避戰亂又遷至韶州曲江等地。

3、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曲江衍派後人又作分遷,西至關中,南至豫章及汀州寧化。

4、宋末元初,張氏化孫公弟四子祥雲任溫州太守,其三子騰千(念三郎)於元朝延佑三年(公元1315年)十月初一由寧化縣石壁村遷居至大埔縣溪南埔。

5、元末張子預由大埔遷至今饒平、其子孫再分遷葵坑、上饒和福建馬堂鄉又遷今三饒馬崗。

周氏:

1、南北朝時居於河南,後南遷。

2、由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遷永定茅峰鄉。

3、明初,由永定再遷至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嶺腳社西埔鄉。

林氏:

1、晉“永嘉之亂”隨琅哪王司馬容渡,寓於江南。

2、南宋時,林顯榮一脈遷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3、明初,林根德一脈由寧化遷入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坪上鄉,後遷石頭鄉金場嶺安石樓。

鄭氏:

明朝初期遷入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上饒西埔。

鍾氏:

1、東晉末年由河南開封遷至江西贛州。

2、由贛州遷汀州府寧化縣象洞莊千家坪。

3、由寧化遷興寧大平湖。

4、由長汀遷大埔。

5、明朝中期由大埔遷入饒平。

郭氏:

1、宋朝郭福安以軍鎮駐福建龍巖,舉家由華州遷入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2、由寧化遷至上杭。

3、宋末,郭天錫由上杭遷至潮州府海陽縣大麻(今大埔縣大麻鎮)百候各地。

4、元時,郭通星由大埔百候移居海陽縣弦歌都上饒堡西埔鄉。

袁氏:

1、東晉初南遷江左(長江下游南岸和長江中游東南岸)。

2、唐末黃巢起義為避戰亂再南遷到江西、福建。

3、北宋神宗元豐年(公元1078—1085年)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袁琛(號崑山)因“朝政事忤權相王安石”而被貶謫至潮州任刺史,後定居揭陽縣漁湖化龍橋長美里。

4、明洪武年間,袁麟自揭陽遷至海陽縣弦歌都嶺腳社柏子橋案上井下。

肖氏:

1、“永嘉之亂”南遷。

2、五代十國時期,肖覺從長沙遷至江西泰和甲禾溪。

3、南宋初,爆發鍾相,楊麼起義,為避戰亂,由滬灘遷至千秋鄉,後復遷泰和縣甲禾溪。

4、由江西遷入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葛藤凹。

5、由寧化遷大埔松源都。

6、元朝由大埔徙居海陽縣弦歌都玉皮社山前乾尾鄉。

黃氏:

1、東漢時期由江夏遷居至光州。

2、由光州遷居福建邵武和平鄉。

3、黃峭山之十子化遷汀州府寧化。

4、元朝後期遷至海陽縣弦歌都營前。

游氏:

1、北宋末,由江西蘆林遷至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

2、南宋時游文珀由寧化遷上杭縣梅溪寨長灘。

3、五七郎、五八郎由上杭遷廣東潮州海陽縣弦歌都,五八郎居三饒金山。

曾氏:

1、西漢時由山東遷入江西。

2、唐朝時由江西遷入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懷德鄉柑攬村馬墩下,後分居永定、上杭。

3、由寧化遷到平和縣九峰。

4、清朝初期由九峰遷入饒平縣上饒埔坪,建饒錫坑、城下等地。

謝氏:

1、西晉末東晉初由河南陳留遷至浙江紹興始寧東山。

2、南宋時,由謝玳由遷至江西省廣信府弋陽縣新政鄉儒林里。

3、元初,謝定之由江西金谿縣遷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4、謝罔生由寧化遷至永定縣洋背村。

5、四十九郎翁大,由永定遷漳州府小靖。

6、元朝末年謝福全由漳州小靖遷入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橫溪鄉。

詹氏:

1、北宋末,詹成宗由江西建昌府廣昌縣遷入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2、由寧化遷大埔長窖村。

3、詹東路於南宋末遷入海陽縣弦歌都之西瓜園。

藍氏:

1、南宋時期由北方遷至福建漳浦、龍海等地。

2、由漳浦等遷入大埔湖寮下壢村茅坪。

3、明朝嘉靖年間,由大埔遷入饒平。

簡氏:

1、南宋時,簡會益遷居江西省臨江府清江縣石壁里。

2、由清江縣遷至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洪源村大排里。

3、元朝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由上杭縣遷至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

蔡氏:

元未明初遷入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玉皮社彩紫閣牛路巷。

賴氏:

1、東晉時期,叔穎第二十五孫忠誠,官任虔州知府,由虔州遷至松陽。

2、由松陽遷至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古田。

3、唐朝禧宗乾符年間,賴朝英出任福建汀州府寧化知縣,定居於石壁村田心。

4、由寧化遷平和縣溪心田。

5、明朝初期,遷入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部上坪阜(虎)頭岡等地。

熊氏:

1、“永嘉之亂”開始南遷。

2、“安史之亂”再次南遷。

3、唐末黃巢起義又再南遷。

4、靖康年間,熊氏再遷江南。

5、明朝遷徙入饒。

廖氏:

1、唐朝貞觀年間廖氏第十二世祟德任江西虞化令,任滿於寧都定居。

2、黃巢起義時期避戰亂遷居於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寨。

3、由寧化再遷至上杭郭坊。

4、明初,廖創饒由福建龍巖永定坎市遷至潮州府海陽縣弦歌都新豐橫溪里楊。

朱氏:

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由福建平和縣遷至龍虎坑。

吳氏(東山):

1、元朝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居於漳浦縣;因遭受倭寇侵擾再遷南靖縣西南山坳。

2、明成化年間,再遷至福建省平和縣。

3、明嘉靖年間遷至饒平縣螺坑(今東山鎮)。

羅氏:

1、振定公貶謫至江西吉安府任知府。

2、由江西遷福建汀州府。

3、由汀州遷大埔。

4、由大埔遷至饒平。

塗氏:

1、塗鈴泉州為官,任滿後居泉州。

2、由泉州遷漳浦、詔安。

3、明朝初期由詔安遷入今饒平縣東山鎮。

研究

我們從清代遷徙到台灣的饒平後裔手抄族譜上發現,族譜大都寫來自饒平縣“牛皮社”、“瓜園社”、“水口社”、“嶺腳社”、“蓮塘社”、“大徑社”、“浮殿社”等地(見拙作《台灣的饒平人》),而《饒平縣誌·饒平縣疆域圖》縣城(今三饒鎮)外也有上述諸社名稱,從圖域上諸社位置則剛好在今饒北客家地區(見附圖),因此我門從以上諸多歷史檔案證明,饒平最遲清代時期,這些“社”是存在且無庸置疑的。而清連橫作《台灣通史》稱“社”是“番人聚落”,今稱“原住民部落”。因此饒北客家人祖先在北宋末年入饒後經過二、三百年,漸漸繁衍人口而形成聚落,而此聚落既稱“社”,其性質和連橫所稱“社”的意義相同是有可能的。或許今天有些人有意去忽略這一事實,不願承認祖先和“番”有任何牽連,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祖先的生活區域被當時統治者界定為“社”,是事出有因?還是統治者胡來?因為客家人的圖騰是“永嘉之亂”開始南遷;“安史之亂”再次南遷;唐末“黃巢起義”又再南遷;北宋滅亡又再南遷的“中州板蕩,衣冠入閩”中原圖騰嗎?但是從以上“社”的存在,不由得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的先民是“社民”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